四月是个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的时节。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房屋坍塌、家园被毁,满目疮痍和亲人的离去,给灾区人民和国人带来无限伤痛。转眼,一年已经过去,又是一个温暖的四月来到。在地震中出生的婴儿已经咿咿呀呀,在地震中受伤的创口已经愈合逐渐长出新的皮肤,是的,一切都是赞新的。
一年或许在时间长河里转瞬即逝,可对芦山地震灾区的同胞来说,一定是漫长而艰辛的。60岁的阿姨煮大米700斤,帮助灾民;13岁的男孩与妹妹在废墟下的手挖废墟救太婆;母亲被埋葬救出仍然拥抱孩子等画面历历在目。芦山人民自救的场景令人动容和感概,大难面前,因为有爱,人性如此美丽。
天灾面前,芦山绝不孤单。因为爱,救援不容等待,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仅6分钟,成都市公安局应急指挥部已发出了第一道指令,“全市民警取消周末休假,全员归队”“所有交警立即上路”;习近平作出重要救援指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抵达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全国各地和国际社会的救援力量紧锣密鼓地向灾区集结;还有更多的爱心人士愿怕去前线阻碍交通、增加麻烦选择捐款捐物的方式默默支持……救援物资、建设物资不断汇集灾区,八方凝聚的爱心照亮了芦山的天空。
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有梦。重建美好家园是每位地震灾民的共同期盼。对于芦山灾后重建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对数十万受灾群众做出了全方位关怀包括物质与心灵、救急救难与长远安排。国务院提出“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芦山重建目标要求,出台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随后,四川省政府也出台了重建工作方案,制定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建设专项规划》等11个专项规划,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精神家园重建与基础设施重建、农房重建、产业重建在政策支持下有序有力地展开,芦山2767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开工的启动,芦山灾后重建迈出了重要一步。
重建离不开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支持,但最重要的是自身“造血”功能的恢复。芦山地震之后,中央首次将灾后恢复重建的“指挥棒”交给了四川,实行以地方政府为决策、实施和责任主体的“地方负责制”,为我国探索完善重大自然灾害重建体系提供了一次生动实践。在芦山,这种实践充分体现在“以人为本”和“规划先行”等理念上。在灾区,大到全面指导重建的11个专项规划,小到灾区一个村的重建蓝图,都经过了专家无数次的反复论证和修改。对规划设计更是不断与村民召开“坝坝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征求意见,修改和调整方案。“规划得尊重民意,宁可慢一点,也要考虑周全,这是雷打不动的原则。”是重建现场最响亮和动听的声音。“芦山模式”的开拓就在于在重建中充分体现民生诉求和民生改善,在保障民主权利中落实民生政策,把发展进一步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上。
如今,芦山灾区重建正有序推进,城镇农村住房新建和加固工作稳步推进;生产生活逐渐稳定,灾区南线居民因地制宜建起了农家乐,发展果树有机农业观光园;北线齐心协力重建家园,产业互动致富增收;芦山村民学竹编卖茶叶种香菇自救自助;“兄弟团”家乡创业支持重建等等,让我们看到了勤劳勇敢的芦山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看到了重建美好芦山的美丽前景,看到了芦山重建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正在一步一步靠近。
灾后一周年的芦山,充满生机与活力,正欣欣向荣从站立起来逐步奔跑起来。此时,四月的芦山好比林徽因笔下“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愿幸福之花开遍芦山的四月天和每一天!(文/ 尔东平)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