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恋爱婚俗

作者:编辑整理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2-08-26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之恋

夜半窗前葫芦笙响

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通常利用生产、节日等聚会场合挑选配偶,往后男子便经常到姑娘家里去“串姑娘”。“串姑娘”的时间几乎都在晚上。届时,小伙子在姑娘窗前吹起葫芦笙,悠扬悦耳的曲调传递着对姑娘的爱慕。姑娘听到熟悉的曲调,确认是自己心爱的情人后,便立即出门把他迎进家中。这时,姑娘的父母兄弟就有意回避。当屋里只剩下一对恋人时,他们时而悄声细语,时而对唱情歌。当太阳从天边冉冉升起时,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分开。

藏鸡头串姑娘

阿昌族青年将谈恋爱叫作“串姑娘”,十分有趣。每当泼水节,阿昌族青年男女都会聚集到摆场上,用泉水相互对泼,尽情欢歌,直到太阳落山才开始回家。嬉戏中若小伙子看上哪位姑娘,他就会走到姑娘身边,要求晚上去她家串门。如果姑娘也看上了他,则会同意他去,若姑娘同意小伙子串门,小伙子就会邀上几个同伴跟着姑娘一起到她住的寨中。一边走,一边对歌,互问互答。姑娘在这过程中要记住到村寨的一共有几个小伙子。到了姑娘的村寨,小伙子们先不忙着去姑娘家,而是先到亲戚朋友家小歇,准备晚上闹个够。那个被小伙子看上的姑娘,将客人领进村寨之后,则要去找姑娘,如果有十个小伙子,她就要找九个姑娘来做陪客。找好姑娘之后,姑娘们就分头去找鸡,每人一只,找齐后则去请村寨中最好厨师,大家一起杀鸡做菜。这顿全鸡宴做好之后,做主人的姑娘就要到村寨中去喊:“远方的客人,我家的饭菜已经准备好,请你们快点来!”。姑娘喊了一圈之后,不管有没有人答应,就直接回家了。一直竖着耳朵等姑娘喊的小伙子们,听见喊声后立即来到姑娘家。在姑娘家的桌上酒菜已全部放好,每人两个碗,一碗米酒,另一只碗里放着鸡头。小伙子一般要先数一数鸡头,如果对就入座,不对就不入席。 宴席开始后,小伙子们开始偷偷将鸡头藏起来,说姑娘的鸡没有杀够。姑娘就要找鸡头,如果找出来了,罚偷鸡头的喝一杯酒。如果找不到,小伙子自己将鸡头拿出来,罚姑娘喝一杯酒。小伙子们是来串姑娘的,不是骗吃的,所以在吃饭过程中大家会偷偷将钱凑齐,交给带他们来的那个小伙子,悄悄藏在一个地方,让姑娘们去找。酒足饭饱,大家开始对歌。因为人数是配好的,所以每人都有一个对象,自由组合。如果对歌对出情意来,两人还可以离开大家,到外面去悄悄幽会。

小伙子递烟表情意

阿昌族青年男女在相识和恋爱的过程中,双方都会互赠礼物。这种互赠的方式既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又是双方情谊的象征,同时又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和程序,它是青年男女结成佳偶的桥梁。当小伙子在对歌、娱乐、聚会等场所看中某个姑娘后,就用递烟的方式,请对方收下自己的烟盒。若姑娘收下小伙子的烟盒,则表示对小伙子有意,十天半月后,姑娘就会送给小伙子一件缀有蚂昨花的织品和一包香烟。这些东西用纸包好,再用彩线捆好送给小伙子。如果彩线结的是活扣,就表示姑娘对小伙子有爱慕之心,愿意和小伙子继续往来和进一步交往。如果彩线结的是死扣,则说明不愿继续与小伙子往来了。小伙子若接到姑娘用彩线结成活扣的礼品,知道了姑娘的心意后,则会用自己亲手制作的银簪回赠姑娘,银簪上拴上两朵串有彩色珠子的蚂昨花,再配上手镯、银链、银扣等,用漂亮的纸包好送给姑娘,表示自己真心诚意地爱上姑娘。姑娘接到男方的礼物后,如愿与小伙子结成终身伴侣,就会用自己亲手纺织的阿昌布做一件对襟衣送给小伙子,表示愿同对方成亲。如果姑娘这时候反悔,不想和小伙子成亲,就会到商店买一个枕头回送,表示赔礼道歉,请小伙子另找对象,阿昌人上述互赠礼物的过程称为换手艺,包括相送、回礼、再赠送、再回礼等四个阶段。若阿昌族姑娘和小伙子心心相印,又完成了上述互赠礼物的过程,就可以约定佳期,举行婚礼了。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之趣味婚俗

老林深山藏新娘

以前,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抢亲的婚俗,这种特殊的形式在现今的一些阿昌族中仍旧存在。一对恋人感情笃深以后,按照阿昌族的风俗习惯必须由男子聘媒说亲。但是,若遭到女方家父母的拒绝,恋人又不甘心,便私下约定时间、地点,由男子来抢亲。到了约定的日期,男子则约集十几位平时相好的伙伴到女方家的村外,姑娘估计意中人已来“接”她时,便借故到村外约定的地点相会。这时隐藏起来的小伙子们则会突然出现在姑娘面前,不由分说地将姑娘抬起便走。姑娘遇到这种情景并不惊慌,但为了表示是被抢走的,会高声呼救,其实这种呼救只是向父母和村里人表示自己已被抢走而已。父母和村里人听到呼救声,便仓促赶来,发现抢婚的人不仅个个精明强悍,而且人数众多,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将女子抢回。女方家的父母也只好无奈地叫骂几声,村里人也只虚张声势地追赶一段路,表示对女儿的父母的同情。然后,抢亲的队伍则可以保护着女子渐渐离去。抢亲到家后,新人们当即拜堂,新娘则包上高包头。表示已经结婚,任何人再无权娶走。当夜或第二天一早则要将姑娘领到离男女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人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

拜完堂后去说亲

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么闹,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仍要聘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求和说亲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女方家一律不负责招待,要由男方家负责招待,并付给女方家的说客工钱。因此,男方除请个说客外,还要请一个烧菜做饭的。谈判时间一般三至六天。在这期间,男女代表都要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但一经达成协议,双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当然,现在的抢亲都是为了凑热闹,保留抢亲这一形式,一般父母都是事先知道和同意的了。

抬锅盖喂食订婚

男女恋爱成熟后,小伙子便告诉父母,由父母请媒人去提亲。如果女方同意,就随即举行订婚仪式——抬锅盖。女方拿出几只锅盖,在上面放上一碗热肉、一碗煮熟的带壳鸡蛋。仪式开始时,由双方的老人互敬锅盖上的食物,再双双敬媒人。敬送食物时,双方老人一手抬锅盖,一手用筷子夹肉互喂,再各夹一个鸡蛋喂媒人。这个场面非常热闹和滑稽,鸡蛋很难夹,到了媒人嘴里,媒人不能用手,必须用牙齿、嘴唇来剥,围观者总会笑得前仰后合。仪式结束,双方就算缔结了婚约了。

挑个晚上去接亲

阿昌族男女感情发展一定阶段后,小伙子则会送姑娘一件银首饰做定情信物,然后约定接她的日子。接姑娘的那天晚上,新郎要找一对未婚男女充当陪郎陪娘,陪自己到姑娘家去。进新娘家个把钟头后,估计姑娘家的人都已经睡了,小伙子则主动把姑娘家的两炷香点燃,插在姑娘的家堂上,然后往大门外走。姑娘则在陪娘的伴随下同小伙子一起离开家。路上,凡过桥,小伙子都要在桥头上供烟丝、槟榔、小银币,在阿昌族的风俗习惯中这叫做上“桥岗”。进寨后,小伙子不直接把姑娘领进家,而是由陪娘陪着住在别家。

锅灰抹脸戏新郎

举行婚礼时,接亲的新郎往往是女方家姑娘们戏弄的对象,新郎到新娘家时,新娘家的姑娘们会用一盆盆冷水泼新郎,直至新郎浑身湿透。据说这是让新郎清醒头脑,以后见到别的姑娘不能动心。进了房间,姑娘们还是不会放过新郎,齐齐用锅灰油泥往新郎脸上抹,边抹还边闹说:“不抹记不住姐夫,脸一半黑的就是。”说完,姑娘们还会将新郎身上挂上算盘和秤,然后拉去院子里示众,表示新郎今后要学会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日出入门添吉祥

新郎接亲后的第二天清晨,新娘由伴娘陪同出村会新郎,遇到新郎后,伴娘则回村。新郎则身挎长刀,接新娘回家。一路上新郎一边用长刀“砍”金竹拱门(长刀尖轻轻搭到金竹拱门上),一边用刀尖比划着姑娘的后脑壳。用长刀“砍”金竹拱门的意思是开新路,用刀尖比划姑娘的后脑壳表示驱邪。进到堂屋后,新郎方收起长刀挂在墙上,金竹扎的拱门则被抬进新房放在床头,以象征爱情象金竹般永恒长青。新郎新娘到达家门口的时间,必须是太阳初升的时刻。阿昌族人认为只有这样才会吉祥,新人们未来的生活才会像日出一样充满勃勃生机。

正堂拜堂拜谢父母

新郎接回来新娘后,两夫妇则在新郎家的正堂拜堂成亲,先拜天地,再拜谢父母养育之恩。父母也对新婚夫妇说些祝福的话语。语毕,仪式结束,则举行婚宴。婚宴上,亲友和全寨的邻里一同祝愿新婚夫妇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婚后三天女家送嫁妆

婚后第三天,女家送“大饭盒”给男方。大饭盒里有四斗糯米饭,还让牲口驮着四箩谷子(每箩35斤),给小俩口做谷种,嫁妆也同时驮到男家。这当中,送“大饭盒”的人凡回去都要就被敬一杯酒: “请骑大白马(指喝酒)回去!”唱完再敬茶一杯:“请骑大红马(指喝茶)回去!”不能喝酒的也不勉强。喝完要留五分钱,以示礼貌。

婚后四天夫妻双双把家还

婚后第四天,小俩口双双回女方家一转,到此,婚礼即告结束,俩人开始新的生活。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之旅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