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双脚,侯景涛掌握了人生的每一步。 文/图记者石俊荣
今年26岁的侯景涛在白水县残联工作,童年时,一场意外灾难使他失去了双臂。在奶奶年迈、爸爸与轮椅为伴、无业的妈妈伺候全家老弱病残的情况下,侯景涛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学会了用脚洗漱、吃饭、写字,熟练打电脑,坚持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并到残联参加工作。近年来,他先后在渭南市的在校学生中作了近60场报告,听讲的未成年人达10万余人。
灾难一次次降临贫寒之家
1980年9月,侯景涛出生在白水县一个偏远的山村农家。那时候,他们家里的生活十分贫寒。爸爸在煤矿当工人,每月工资只有40块钱。既要养家,又要供儿女上学。60多岁的奶奶体弱多病,妈妈也没有工作。当时,家里生活虽然艰苦却也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1984年农历8月14日,灾难袭向了这个家庭,在矿上忙活了半个多月的爸爸回到了家。全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因为第二天就是中秋节,可以热热闹闹的团圆了。可是快到中午的时候,爸爸说:“矿上还有工作,一会就走”。妈妈埋怨爸爸心里只有工作,没有这个家。爸爸默默地劈好了木柴,就悄悄地走了,谁知第二天下午,矿上一个姓王的同事来到家里,说中午12点的时候,爸爸在井下放顶作业时,发生了塌方事故,被埋在了井下,半个多小时后才被挖出,现正在医院抢救。噩耗传来,妈妈的双腿顿时软了,过了半晌她才爬了起来,边哭边跑到医院,一看见爸爸的伤情就放声大哭。妈妈昼夜不停地守在病床边悉心照顾着昏迷不醒的爸爸,半年后,爸爸伤愈出院,回到了家中疗养。
一年后,十分好强的爸爸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1987年9月的一天,爸爸从煤矿下夜班回家的路上,雨下得很大,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这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爸爸骑着自行车一下子栽进了被雨水冲毁的公路上的深坑里。爸爸大声地呼救,可是在雨天,又是深夜,爸爸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深坑里窝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清早,早起赶路的人才将爸爸从深坑里救了出来,当时爸爸只觉得两条腿软绵绵的,没有一点知觉。由于救治不及时,致使爸爸原来颈椎断裂处再次折断。
经诊断,爸爸的颈椎骨断裂压迫神经,也就是说从此爸爸的一生将要在轮椅上度过。
为了生活,妈妈只有到矿上去捡煤渣,打零工挣钱养活家。本应安度晚年的奶奶也不得不拖着体弱多病的身体奔波在大街小巷捡破烂,贴补家用。日复一日,在妈妈的精心护理下,爸爸渐渐地恢复了一些知觉。生活虽然举步维艰,但它并没有摧毁全家人活下去的意志。
在妈妈含辛茹苦地把爸爸从死亡线上夺回来的那些个日日夜夜里,侯景涛暗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然而,幸福并没有开始。
1990年4月23日下午,大祸从天而降,侯景涛与同伴玩捉迷藏时,不幸被毫无防护措施的高压电如恶魔一样狠狠击倒在地上。
为了爸爸的康复,家里早已是一贫如洗、债台高筑。饥饿、寒冷、病痛时时袭扰着一家老小。为了治愈小景涛的创伤,家里借遍了亲朋好友的钱,勉强凑齐了手术费,才住进了西安的医院治疗。
那次手术用了整整9个小时。手术后小景涛高烧不退,昏迷了两天两夜。小景涛醒过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妈妈眼中的血丝、两鬓的白发,他想用手去抚干妈妈眼角的泪水,却感到双手早已不复存在。“我的手呢?我的手呢?我要我的双手!”他声嘶力竭发疯一样地哭喊着。妈妈无助地跪在地上泪流满面求大夫:“把我的胳膊锯下来给我娃安上啊……”
泪水打湿了脚写的作业
同龄的孩子难以理解景涛当时的心情,他离开了死神回到了阳光灿烂的人间,然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像呱呱坠地的婴儿一样,小景涛重新开始学走路。起初由于不习惯没有双手掌握平衡,走起路来就不停的摔跤。冬天还好一点,因为穿得厚,摔一跤,跌不破皮肉。可是夏天来的时候,两个膝盖常常被摔得血淋淋的,旧的伤疤没有好,新的就接踵而来,直到结了一层厚厚的茧子。
景涛终于重新学会走路了,可是以后人生之路怎么走?是重返校园,还是在家呆着完全靠妈妈伺候?他走到了这个年龄本不该出现的人生十字路口。
这时,有人说景涛没有了双手,什么也干不了,上学有什么用;也有人干脆对景涛妈妈讲,看你们这家庭,让孩子出门讨饭,将来就不会被饿死。面对冷嘲热讽,妈妈坚持要将多难的孩子抚育成人。在妈妈的帮助下,他决定重新学写字。开始他用嘴咬住铅笔练习,失败了。因为不等写满一张纸,纸就被口水浸湿了,眼睛又离本子太近,视力急剧下降。几经失败,他开始用脚练习写字,但脚的灵活性比起手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开始的时候,景涛用脚趾夹住粉笔练习,但脚趾却不容易掌握握笔的力度。用劲大了粉笔就被折断了;用的劲小了,脚又无法控制住粉笔写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脚总算能掌握握笔的力度了,他就改用铅笔练习。在反复的练习当中,脚被磨起了泡,脚后跟麻痛难忍。一整个暑假,豆大的汗珠吧嗒吧嗒地从头上滴到地上,鲜血染红了纸张、笔杆。他会用脚写字了,从歪歪扭扭到工整有序,渗透了他不知其数的心血。
当老师看到小景涛用脚写完的第一本假期作业时,老师的热泪夺眶而出……渐渐地他能够独立的上下学,独立的完成作业。可是日常生活这道难题却又摆在了他面前。“上厕所成了我最头疼的一件事。男厕所,妈妈不能进;女厕所,我又不能进。由于手术后身体还不是完全适应没有手的生活。有一次,正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我突然控制不住自己,想要上厕所,没有办法只好告诉老师。这样一来,因为我一个人却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学习。为了不再让这种情况发生,我就不再吃早饭,控制自己一天的饮水,忍着饥渴上完课,直到放学回家。”
一个暮秋的雨天,上学没法打伞,景涛让妈妈为他穿好雨衣,谁知半路上又让大风把雨衣吹开了,他只好忍受冰冷的雨水顺脖子往下灌。当路人投来不解的目光时,他心里又难受起来,心想:“我哪怕有一只手也好啊。”同时他发誓:“我要成功,不让母亲再难过!”
自强不息大学毕业获“优秀”
1999年的7月,侯景涛面临高考。由于考生体检规定: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不能参加高考。这样一来,他就被彻底地拒之于高考的门外。在学校领导与有关部门的积极协商下,侯景涛才有了参加高考的机会。
当年9月,侯景涛以530多分的成绩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风言风语又来了:“吃都吃不饱还要花钱去上什么大学,能有什么用啊?!”“不上大学的人多了,又不是他一个,还不如在家里干点别的什么。”
更严酷的实际问题接踵而来,爸爸的生活怎么办?上学的费用、上学后的日常生活怎么解决?这一切都困扰着一家人。全家人最后决定:妈妈去西安照顾景涛的生活。77岁的奶奶和已经出嫁的姐姐在家里照顾爸爸。
9月10日,景涛和妈妈来到了西安,正常报名后,景涛充满信心准备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时,学校却郑重其事地通知他退学。原因是学校在招生的时候由于粗心,并没有看清楚体检表的内容,景涛上学会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多年来的努力怎么办?家人艰辛付出换来的结果就是这样吗?景涛的心动摇了,他很清楚,这次上大学的费用,除了家人举债以外,还有妈妈卖了血的钱。
这时候,他开始认真琢磨人们多年来的闲言碎语,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他想到了死。可母亲却以呵斥的口气哭着说:“要死,我都死过多少回了,早都想从白水河大桥上跳下去一了百了。我死了,不再操心了,可是你奶奶,你爸爸,还有你,以后谁来管呢?今天,你想到死,你对得起奶奶和妈妈吗?对得起关心你的老师和同学们吗?你知道你的学习机会是多少人努力才换来的吗?你怎么不去珍惜它?你要死,我们全家四口人同喝一包老鼠药!”妈妈抱住景涛号啕大哭。
眼看多年来的努力将要付之东流,他们母子先后多次找到省招办、省教委、省残联以及新闻媒体,寻求帮助。母子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一圈人,校领导研究后决定破例接收侯景涛入学,但条件是必须自己解决生活问题,不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了解决这个生活问题,在校领导的同意下,妈妈就在学校附近的地方租了一间平房,全身心地照顾侯景涛的日常生活。
三年的风雨,侯景涛多次被评为班级、学校“三好学生”。大学毕业时,他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
奋发精神激励无数学子
2002年,在白水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景涛作为白水县第一个残疾人大学生被分配到县残联工作。
5年前受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大学毕业后在航空公司上班的一位广东惠州姑娘,克服各种阻力来到白水县,今年3月25日和景涛走上了红地毯。
几年来,景涛工作成绩突出,被县上评为自强模范先进个人,被县关工委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以“同在蓝天下,把握今天,面对未来,自强不息,服务社会”为主题,给临渭、华县、富平等中小学校做报告57场,现场听众达10万多人次。每次报告,师生都被他的顽强精神感动得泪水纷飞,很多自暴自弃的学生开始重新振作起来,学生的心得体会像雪片一样飞到老师的办公桌上。
其中一个校长把景涛的演讲材料和用脚握毛笔写的书法寄给在西安读大学的两个女儿,她们又把这来之不易的书法贴在床头,每天起床念一遍,作为学习的动力。
今年4月份,侯景涛到富平县作报告,所到之处引起震动。一篇总结材料记述了当时的盛况:“刘集中学做报告,天下小雨,台下学生无一人走动,无一人东张西望,会场秩序井然,场面感人。不少师生在听演讲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又为精彩的演讲长时间的鼓掌。在曹村中学的最后一场报告开始前,师生鼓掌持续了五分钟,每场报告掌声超过了15次。每次报告后,同学们把景涛围得水泄不通,要求题字、留言、对话、合影,那种场面催人泪下。学生回家给家长说:‘这是我听报告以来最认真的一场,我太受感动了,我一定要像侯景涛哥哥一样刻苦学习,奋发成才,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