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人人都成功的社会未必就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正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一个人,从行为模式到价值观都趋向于一致,这个社会是可怕的。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中,人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是和所谓"成功"一样,成了流水线上标准化的工业产品。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应该是开放和多元的,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即便都追求成功,成功也应该是遵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来定位。
《新周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像当今社会的人们这样渴望“成功”
当成功和投机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一剂毒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像当今社会的人们这样渴望成功,我们全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开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
先有卡耐基,后有陈安之,成功学大师成了大众顶礼膜拜的精神偶像,你现在还没有成功吗,那么你一定得读读《人性的弱点》。寒窗十年你仍然不敢开口说英语,那好办,跟李阳一起疯狂吧。古典诗词可以不读,小说可以不看,但如果连《心灵鸡汤》之类的枕边书也没有的话,那么抱歉,你很可能与成功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全民成功与以人为本相悖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就有回报”的励志传奇正在上演,当中国制造已经占领全世界,中国企业全世界跑马圈地,财富至上、效率第一、个人奋斗就能解决一切。
人人都想成功,但是人人都能成功吗?超过99%的人都只是普通人,而那比例不到1%的成功率,却吸引着人们前仆后继。全民成功的狂潮背后隐藏的是全民恐慌,人们唯恐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生在封建社会,你可以将失败归咎于爹妈或者万恶的旧社会,生于现在这个遍地都是机会的时代,如果你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那么抱歉,要么是你太笨,要么是你太不努力,总之是咎由自取。
显然,全民成功与以人为本是相悖的。和谐社会的目的是培养成功人士,还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我们忍不住想追问一句:可不可以不成功呢?是谁断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是谁告诉我们“求上进”才是人生正道?成功人生除了成功或者失败,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
人人都成功的社会未必就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正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一个人,从行为模式到价值观都趋向于一致,这个社会是可怕的。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中,人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是和所谓“成功”一样,成了流水线上标准化的工业产品。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应该是开放和多元的,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即便都追求成功,成功也应该是遵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来定位。
“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但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就有人这样评价《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欧仁·马塞尔·普鲁斯特。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败,其实并不绝对。你可以选择成功,也可以选择不成功,但首先,你要学会做一个自由、自主而快乐的人,当成功成为一种压力的时候,不妨停下自己不断追逐的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那是我要的成功吗?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