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成功”不是独木桥

作者:呆立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2-11-02

近年来,“成功”和“幸福”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的中心,相关观念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构成了极大的影响。所谓“成功”就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幸福”则是追求个体生命的美好感受。所谓“成功学”的书籍虽然引起不少争议,但仍然热销,而对于“幸福”的探讨更是激发了广泛的关注,如近日白岩松的新书《幸福了吗?》就形成了相当的影响。这都从某种角度说明,这些观念和价值既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们的不满足和焦虑所在。一些年轻人在网络中所流露的抱怨,往往也源于在“成功”和“幸福”这两方面感到严重的“完成不足”。

虽然“成功”、“幸福”这类议题和价值是永恒的存在,但在今天变成公众的焦点,还是有其现实的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富裕程度和发展水平已与过往不可同日而语,一般公众过去经历的普遍匮乏已经结束,中国的发展已经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平台。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一些“新型”问题。这些问题更多地诉诸于人们的感受和主观性,而不仅仅依赖一些客观的指标。像“成功”和“幸福”这样的价值,就是在相当程度上难以量化和统计的,其选择和可能也是多样化的。如“成功”的概念,是否就等同于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幸福”是否就等同于阔绰的生活?答案不可能是肯定的。因为“成功”和“幸福”不会仅仅限于一种狭隘和刻板的观念,而是取决于个人对于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取决于个人的自我选择和价值观。它的答案往往相当多样和丰富,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现在我们社会中的某种焦虑感往往来自对于这些相对主观和多样的价值的一种简单化诉求。如对于“成功”的概念,人们便常常把它理解为有名有利。对于“幸福”,也往往理解为个人欲望的更多满足。虽然这些并非社会价值的主流,人们在公开的空间中对于这样的表达也多有异议和批评,但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和生活的复杂化,这种简单化理解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相当有影响力的存在。如许多成功学的书籍所渲染的无所不为的成功理念、“耍手段”、“玩阴谋”式向上爬的技巧,都对于年轻人有相当影响。同时,对“幸福就是财富、就是阔绰生活”等观念的渲染,也有意无意地对年轻人形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应该说,这样的价值观问题,就是将“成功”和“幸福”转化为一些极为狭窄和刻板的观念,极大地压缩了生活的多样性选择和可能,让人们涌向一座座独木桥。因为这样的单向的所谓“成功”和“幸福”,姑且不论其价值上的严重问题,就实践来说也是很难达到的。几个人竞争,可升级的位置只有一个,总会有成有败;考试,也总会有人考上有人考不上。如果只有一种单一的价值,所谓成功就是一切,所谓失败就一无所有,那么正当的追求往往就会变成恶性竞争,社会也会变成由“丛林法则”主导的社会。如此一来,一方面会加重“失败者”的失落、焦虑和愤愤不平,另一方面也会加大社会的分歧和鸿沟,形成许多负面问题。也因此,尽管社会发展迅速,人们都从中受益,但人们的相对感受却往往相当负面,以至于对社会形成冲击。

社会对于“成功”和“幸福”,应该有更为明智和丰富的观念。做出重大的成就是成功,在平凡工作中坚守岗位,受到尊重也是成功;努力奋斗获得更多财富是一种选择,同样,在社区中从事服务,赢得了尊重和戴更是一种幸福。这既需要个体在这些观念上有更丰富的选择,也需要媒体和公众在这些观念的认知上有更高尚和更通达的理解。社会应该让个体知道,成功的路有千万条,幸福的生活也有不同的选择。这就可以让“中国梦”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更加美好。社会既要从传统伦理和西方伦理中吸取有价值的因素,在中国大历史条件下对“成功”和“幸福”有更深入的探讨和认知,也要有更多的出口以及获得肯定和支持的不同路径,让“成功”和“幸福”的选择多样化。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成功之路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