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为成功故,哈佛亦可抛

作者:王强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2-04-25

我去过两次美国。第一次是1987~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去的,买了一些英文书就回来了。第二次是1990年,当时我已经是北大英语系的讲师。我住在16号楼里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里。有一天坐在斗室里,我忽然想,我未来的路将伸向哪儿?二十五岁当讲师,三十多岁当副教授吧?出几本书,换个二室一厅;再熬十年,多写十几本书,升成教授,换个三室一厅。再以后呢?如果我要长命呢?我想北京只有一个地方等我,那就是八宝山。教授之后还当什么呀?后教授?(学生笑)

所以,我想趁年轻看看自己还能干些别的什么,这样就干脆去美国读书了。刚下飞机,我踌躇满志,像当年王启明一样心里喊着:“New York,I am coming!”(笑)但我渐渐觉得我一点优势也没有了。Everybody around me can speak prefect English! (大笑)我第一次陷入绝境,怎么办?我当初要是学中文就好了,起码可以靠教他们中文来生存啊。人生每时每刻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你觉得everything is ready时,你忽然会发现nothing is ready。我当时特别郁闷。

一天,在我回到租来的寝室后,接到一位过去联系过的老教授Harvard的电话。他搞的是一个非常冷僻的专业,搞中国苗族语言文化研究。他表示如果我愿意跟他研究,他就给我全额奖学金。正当我兴奋之中准备接受这个offer的时候,我又停住了。因为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investment。这个投资对我未来人生来说值不值得?现代社会中,人每走一步都是你的life,future与你的investment之间的辩证关系。每迈出一步值不值得,要极为慎重!要看你的能力,看你的寿命,看你未来十年,三十年。如果迈最初一步是值得的,而从此往后又是不值得的,那么,这最初一步你还是不要迈。就跟股票一样,有一天特别好,你全投进去了,而第二天偏偏赶上熊市,“啪”全都跌下来了,这样,你当初的投入就白搭了。比如这个教授就跟我说,只要我肯学苗语,奖学金马上给我。我说,我是北大外语系毕业的,我怕什么。别说苗语,鸟语我也能学!(笑)但我自己总琢磨着这是不是今后可以坦然享用的机会。五年,我五年后还要凭着哈佛的文凭找工作呢!那时得有工作找我才行。我分析了一下,有没有地方找我?进入这个专业研究,就算我100%的机率进哈佛了,那我以后还要当教授,当终身教授呢。如果前一个终身教授“走”了,我补进去也好。但我去求职面试时,发现这老头身体比我棒多了,他万一有长寿的基因,怎么办!(大笑)于是我对自己说,不行!虽然开始成功率100%,但最后成功率50%还弱!我决定放弃哈佛“镀金”梦想,回到未来的生存现实。

生存是选择专业的惟一标准

这时,我体会到了真正的信念危机。任何人都无助于我,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无助于我,我只能开始为自己重新设计人生,按照自己的能力,按照生活世界的现实,按照自己应考虑的对未来的预设,单从我的意愿出发,我当然愿意从事人文研究。但我认为人应考虑的最重要的方面首先是生存问题。这是很多中国同学往往故意忽略的。他们总认为:“我不管我的生存,我宁可活得十分失败也要义无反顾地追求我的理想。”但人不但要活,还要活得好。只有活得好,你的理想才实现得有价值、有意义。在我看来,人文教育的三个目的可以用三个H来代表。第一个是追求happiness,不管学什么,不管将来做什么,如果你天天不happy,没有任何意义;第二个是追求health,西方人总善于用跑步、攀岩等各种方式强健身体。到美国大学一看,整天占据教室最重要位置埋头苦学的人一定都是中国人。困得宁可睡在桌子上也不愿回去。为什么?我是来学的!不是来享受生活的!但是他明明在打呼噜啊。这叫虚荣的形式主义!身体健康自然happy。整天疾病缠身,得了100分你也不happy,对吧?要是能回到当年重新生活一遍,我一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muscle building上面,练出一副强悍的体魄。第三个是追求be helpful,对社会有益,对自己有益。当你感到别人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感觉非常难得。我在美国求学经历中悟出,这三个目标,是我们在留学中以及人生全程中应该追求的。(学生鼓掌)

为了生存,我最终下决心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于我可完全是一抹黑的。我想起思辨的亚里士多德。他也许会对我这样说:计算机是人发明的东西,凡是人都应该懂人发明的东西,如果我不懂人发明的东西,我就成了什么?因为我是人,我必然会懂人发明的东西。(笑、鼓掌)

为了看看计算机科学都涵盖什么,我去了一家大书店。我扫过满眼陌生的书,忽然中间有一架书caught my eyes,我觉得计算机就是我能学的东西。为什么?中间那架上有醒目的两个字:“programming languages”。当时我根本不懂什么叫programming,但我可懂什么叫languages!这一瞬间,我感觉到我已经掌握计算机科学的五分之一了。(学生大笑)

谈到这里,我想提醒大家,接受过教育的人和还没有完成教育阶段的人的区别之一在于:接受过教育的人会随时把他自己所受的教育的成果积极地应用于生活,变成智慧促他成功。而一个书呆子或一个永不成熟的人才会终生让自己处于学习状态中而非生活状态中,因为他不知道该把学到的东西从什么地方用到什么地方。所以大家从现在起尝试着把任何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的细节中去,是最好的人生历练。当你遇到一个问题,Wait a minute! Think about it,把你所有技能都集中在一起看能不能完善地解决这个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话,说明你离教育目标更近了。如果只把知识作为孤芳自赏的资本的话,那你在教育方面所下的功夫就白搭了。

文学学士是怎样变成电脑硕士的

就凭我对languages的理解和自信,我给纽约州立大学发出申请,要求攻读计算机系硕士学位。但计算机系主任建议我读本科,因为我在北大四年读的都是文科项目,他认为我基础太差。借着一次面谈的机会,我来到学校。我对系主任说,先生,wait a minute,成绩单上看不出我的攻读资格。我今天来是想当面向你陈述一下我想直接读硕士,不想读本科,理由有三个:

Computer最重要的是运行。What’s software? It’s a program. How do you write a program? Using what? Using programming languages! 你再看看我的成绩单,你把重点词批出来,频率出现最多的词是什么?Languages! (大笑、热烈的掌声)

从事计算机科学的人一定是有极强逻辑训练的人。顺便说一下,当时我在找计算机书时,想找本最简单的入门。我就抽出一本叫Basics的最基本教材。回去以后看了半夜基本上没看懂。但我被书中设计的流程图深深吸引了。我发现计算机是要玩逻辑的!于是一个语言、一个逻辑,让我增强了自信。 机器可真是一步都离不开人设计的逻辑。你再看看我的背景,作为教师在北大讲坛干了六年,又发表了很多文章,这两点都是逻辑方面严格的practice 啊!(笑)一个优秀的老师,会把非常零散的材料通过逻辑加工变成严谨的知识!写文章与写程序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大差别。写文章开始前要有ideas,通过起承转合成了文章,发表出来你叫它article。而software呢?你要先有input,然后要寻找恰当有效的 data structure,通过数据结构的“起承转合”运行出了output。名异而实同。(大笑)

作为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素养是人文底蕴。比如,牛顿、因斯坦、杨振宁。他们的人文修养之深,不亚于一些文学家、哲学家。他们的文采,他们对历史文化精华的理解,不亚于专业文人。他们的人文操守塑造了一种科学的审美感。科学的审美就是从复杂的系统中看出简单来。因此,我作为人文学者的训练使我初步具备了这一底蕴。这将为我成为合格的computer scientist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后,我问,像我这样的人才,还用得着读本科吗?系主任摇头连声说不用了。(大笑、热烈掌声)我决定录取你了!(掌声、笑声)我说:wait a minute,我以我优秀人才的身份推荐另一个优秀的人,这是我太太的简历。老头说她跟你一起来吧!(全场爆发哄堂大笑、极其热烈的掌声)大家别笑。美国人不相信人情,但相信优秀的人推荐的人也是优秀的。(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我想在这里说明:吹牛与自信有本质的差别。自信的人能证明自己能干什么,而吹牛的人则无法证明他能干什么。大学教育应树立大家最大限度的自信。一个人有了自信,加上真正脚踏实地的技能,再加上大的人生设计,再加上创造机会的勇气,他就一定能够成功。我和我太太经过两年的学习,顺利地拿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的计算机硕士文凭,并同时找到了工作。我则进入了贝尔实验室,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直到俞敏洪来到美国,让我辞职来到新东方。(热烈的掌声)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成功之路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