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患有“成功饥渴症”的年轻人。
他们大都有如下特征:
抱怨工作,牢骚满腹;
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缺少长远目光;
缺乏耐心,不愿安静下来用几年时间踏实地做一件事;
极度崇尚金钱,关注物质,人人都在寻找“财富速成班”;
频繁跳槽,越跳越不满;
忧虑前途,却怠于学习……
在如上“症状”之下,他们郁闷而浮躁,在对成功的极度饥渴中,反而逐渐沦为平庸。
这似是一种功利心、物质欲主导的赌博成长观,我们做本期专题无意寻找病灶,因为这些显然不是患有“成功饥渴症”的年轻人体内的“原生病毒”,我们没有权利苛求年轻人“宁静致远”。
当人生出现饥渴时,请学会开荒打井。
为什么我不能加速度
口述-张亮 采访-本刊记者蒋晔
[病例1]
张亮,27岁。
症状:没有耐心,不肯踏实地做一件事情。
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时,我的心就开始不平静了。整个人像在火车上,晃荡得厉害。工作两年,我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又有谁能够理解我?
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立志要一年解决房子的首付问题,两年建立自己的公司。但是,马上要进入第三年了,这两个我觉得并不是很宏伟的愿望,一个也没有实现。
第一年,我将户口落在了北京,进了一家国营企业做技术员。这个开端不错,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嘛。但是,每天朝九晚五的,每天需要检验几千件产品,眼睛看得都花了,一个月下来,没有几张RMB!除掉吃喝住的费用,能结余的钱实在太少了。我有点着急了,给家里打电话说我不想做了,我想跳槽。父母说,再等等吧,你工作时间太短,立马换工作不好。我没有听从父母的劝告,从他们手里硬是拿了几万元钱加盟了一家从韩国过来的“爱情氧吧”情侣专卖店,专门经营情侣们用的小物件,杯子,T恤什么的。按道理,生意应该是不错的,但是,由于专卖店所处的地点是闹市,房租是天价,大半年下来,收支才勉强持平。接下去,会否赢利呢?我琢磨着应该会有吧,但是,有也是非常缓慢的、不可确定的赢利。这样的前景不是我理想中的样子,我又开始动起别的念头来。
要迅速发财,按道理,做股票比较好,但是,现在这股市实在无法让人信任,所以,这个选择被我否定了。那么,怎样才能既轻松又容易地像股票升值一样坐地收钱呢?虽然,我是一个男孩子,但我也实在没有必要耗费体力去做实业、推销什么的苦活,办实业,做经销代理的人都很“长征”的,创业阶段免不了吃吃“皮带”,喝喝“野菜汤”,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我才不那么傻冒呢。思量了几天,我决定做投资,只做那种稳定的投资。当然,就那么丁点钱,不是很铁的关系谁会愿意多一个人年底分红呢?
又给家里打电话,问有没有亲戚朋友在北京创业成功的?爸妈费了老大工夫,才帮我调查清楚:舅舅的姑姑的小女婿开了一家贸易公司,生意还不错。我立即提了礼品去拜访那位所谓的亲戚,他居然比我大不了几岁。饭桌上,当他明白我曲里拐弯说出来的意思后,就开始像七老八十的人开始忆苦思甜,并非常愤青地鼓励我奋斗、奋斗再奋斗。我明白,他肯定是不会同意我投资了。“虽然是几万元,但毕竟是我的一点心意!”我还不死心,再一次请求他同意。他回答:“是啊,正是这心意太珍贵了,我才不能接受!你可以用它先按揭一个小的房子。”
没戏唱了。我很生气地走了。一路上,我非常气恼,心说:你能帮我为什么不帮!真够狠的。路过一个彩票亭,我实在抵不住诱惑——报纸上曾登过有人一下子买了5万元的彩票中了头奖的报道——现在,那家“爱情氧吧”已经被我荡出去了,再重新开始的一个生意又费力又麻烦,还不一定能发财呢。头脑一热,我将所有的钱用来买彩票了。结果,颗粒无收。
虽然,那是我做过的最傻的事情。但是,我真的不后悔,我不愿像有些人那样平平淡淡地过日子,我要的成功就是比较戏剧化与轰轰烈烈的。
出于无奈,我又开始去上班,干上了房地产公司的业务员,从事二手房买卖。我一边不咸不淡地应付着工作,一边总是在琢磨,怎样才能有那种迅速立业的渠道,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就像从滑梯上躺下来的那种感觉:是加速度的成功?
心理学家曲伟杰点评:成长不等于欲望的膨胀
采访-本刊记者万莹
“加速度”实在是我们这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铁路系统实行“火车大提速”之前,有人曾有过这样的担心,提速会不会造成事故的增加?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有报道说,在“提速”之前,铁路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铁轨到信号,从车厢到人员,火车的加速度是建立在软硬件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的基础上才能安全实现的。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加速度不是主观意愿的一意孤行,而是需要主客观条件合一才能实现的。还有个物理现象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在物体上升的过程中,要克服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虽然这也叫“加速度”,但却是影响我们上升发展的障碍。所以,速度的提升不是无限的,而是会遇到“重力加速度”的阻力,这是不可以忽视的。
主人公张亮为了获得成功,努力寻找可以“加速度”的方法,结果是无功而返。我觉得他少考虑了两个因素:一、他对自身的软硬条件论证不够,对成功的欲望在加速度膨胀,而自身资源、自身能力的积累却没有跟上欲望膨胀的速度;二、他忽视了“重力加速度”的阻碍作用,缺乏考虑失败的因素。事业的发展随时都可能出现前进、停滞和后退的现象,要对这些有充分的预算,不能一遇到问题就脑子发热。如果我们脑子一热,速度就能上去的话,那这个世界就太可怕了。
一个年轻人在追逐事业成长的同时,还要注意人格成长。精神上有高的追求这是好的,但精神的成长绝不是精神的膨胀,也不是欲望的膨胀。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确定目标,论证路线图,积攒力量。
我为什么想当富人
口述-小芳采访-本刊记者陈敏
[病例2]
小芳,29岁。
病症:贪婪、急切;渴望挤入所谓“上流社会”。
我毫不避讳,我一直渴望成功。对了,在我的词典里,成功就是有名有钱,小成功是嫁个有情义还有钱的男人,更上层的成功,就是自己做大做强,一个人也很风光。我喜欢旅游,喜欢美饰华服,喜欢住在五星级酒店看楼下的喷泉,这一切,都需要钱,需要我尽快成功。
你无法明白,穷女孩的青春会如何窘迫,甚至会为一条心仪的裙子省上一个月的早餐钱。你也许更不明白,连穷人的爱情都那么脆弱。读大学时,给我写情诗的男生,很快就被另外的女生俘虏,在她暑假驱车带他游玩青岛之后,见我形同陌路。
我开始懂得,爱情除了甜蜜幸福,原来还可以换来别的筹码。狠狠哭泣之后,我开始有目的地接近一个省委官员的公子。他相貌平平,少言寡语,但是个性非常要强。没有关系,我顺着他,让他开心,非常关心他。我的确也喜欢他,喜欢送他来上学的那辆黑色奥迪,喜欢他让老师都点头哈腰的身份,喜欢他能让我少奋斗20年的家庭背景。为了皆大欢喜的爱情结局,别无所长的我拿出了100%的真诚。大家去郊游,他不带水,我把自己的矿泉水给他;去拍照,我会悄悄凑在他身边;他每次稍有咳嗽,我会给他的课桌里放上感冒药;他每次取得一点成绩,我都会很惊叹地表示赞赏。我羞怯地、但是坚定地接近他。
圣诞节那天,我送给他一个超贵的笔记本,是我当了半年家教挣的钱买的。我知道他不稀罕什么,但是他会稀罕我的这份用心:里面,贴的都是他在校报上发表过的小文章……那晚,他握住了我的手。其实,他虽然是个公子哥儿,却还是挺纯真的。
毕业后,他老爸果然给了我一份好工作,在当地某家大型医药企业做业务经理,高薪,还能去全国各地度假。可是,条件是我和他的宝贝儿子分手,他们需要门当户对的儿媳妇。换言之,我的穷,配不上他们的家族。
我最讨厌被人蔑视。那些夜晚,我咬牙切齿地发誓,我会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穷人的孩子,也能成功。那么,首先要做业务部的第一强人!我一个一个地拜码头,却总是不能得门而入。他们说行行,再考虑!再无下文。在漫长的煎熬里,我逐渐学会了公关,学会了被拒绝100次仍101次拜访,学会了不动声色地说荤段子,学会了巧妙地投其所好,永远保持真诚微笑。有次和一个东北客户谈合同,他让我喝酒,说如果能喝完整整一瓶红酒,就跟我签;要不然,就答应和他处处。我选择前者。当晚,我喝趴下了,胃出血,直接被送进医院。客户等我醒来,满意地看着我,说,签了!
事情就是这样残酷。没有人会同情弱者。如果你不行,就只能被人践踏。我现在有了自己稳定的客户源,看着当初和我一样怯生生的女孩跑业务,我总是在想,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个世界,强者生存。
每次同学聚会,大家都很羡慕我,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穿着名牌,看上去气色红润,身材挺拔。是啊,我是他们眼里的成功典范。他们那种眼神,特让我飘飘然。虽然回家后我洗掉胭脂,疲惫不堪,还得计划明天如何款待客户,还得跟人赔着笑脸装孙子。
因为勤奋也还聪明,我的业务蒸蒸日上,几年后,我的存折已经达到七位数,开始准备单飞,自己开个公司。从前,兜里有个几十块钱都觉得很富有,现在心里却有更大的声音在喊:我要更多!即使1000万,我也不嫌多!
我仿佛忘了自己当初挣钱是为了享受,却把挣钱本身当成了目的,我迫不及待地想飞得更高,并且想拥有更大的财富。对,我承认,我很贪婪,而且很急切。
有人说过,钱是什么,不过是让你的人生达到完美的工具之一,但是有时候,钱的确还包含有一种意志在里面,它会潜移默化地控制你,让你逐渐偏离幸福快乐的终极目标,就像一个时刻窥视你的剑客,想夺取你做你的主人。
可是,我还是渴望成功,更大的成功,真正挤入上流社会的富人圈。我穷了20几年,穷怕了,仿佛被绳子狠狠束缚着心尖,时时疼痛,自卑。我希望所谓的成功,是把锋利的剪刀,能让我获得最大的自由,哪怕结果适得其反……
心理学家曲伟杰点评:生活需要提纯
采访-本刊记者万莹
“我为什么想当富人?”这个问题似乎不用回答。在现代这个社会,如果谁还在高呼,“我想当穷人”,那他恐怕是古希腊“犬儒主义”者的现代化身。富人,自然有富人的好处,他们在经济力量、社会价值、自我实现、享受生活、时间充裕度上都比别人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追求富裕是现代人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可人们往往对富有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以为金钱才是富有的核心。其实不然。在金钱上富有的人不一定也是精神上的富人。文中的主人公小芳在成为“富人”后,反而更在乎周围人对她的评价,“我是他们眼里的成功典范。他们那种眼神,特让我飘飘然……”她的这种优越感正好反映了她在精神上的不健全。她需要通过外力、外在的评价来获得内心的认同与强大,这说明她在精神上是不富有的。过度在意别人的态度就会藐视自我的存在价值,同时,失去自我的人是永远都不会产生魅力的。
因为和那个男孩子恋爱的失败,让小芳产生“怕穷”的心理恐惧,但恐惧本身并不产生财富。精神财富的匮乏产生丑恶。只有克服了“怕穷”的心理障碍,才能让她获得希望中的那种“自由”。
小芳在求富的过程中,瞄准的是那个男孩子,投其所好,其实需要的是那个男孩优越的家庭背景。这种动机不纯的生活是不会产生幸福的。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如果纯真度不高的话,生活疲惫度自然就升高,她就不可能活得轻松自如。她解脱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生活的纯真度,而不是所谓成功这把“锋利的剪刀”。
[2][3][4]下一页
我得了“跳槽多动症”
口述-李萌采访-本刊记者万莹
[病例3]
李萌,26岁。
病症:忙于跳槽,厌倦工作。
“俺们又换工作了。”我在校友录里这样写道。
我毕业于一所全国知名的大学,新闻专业更是有着响当当的名号。一进大学,我当完班长当会长,评完先进评奖学金,过得是风光无限。大四的时候,想都没有想考研的可行性,就一头扎进“我要JOB”的大潮里,因为我相信自己的实力,在职场生涯里获得成功肯定也是件不难的事情。
随着简历一次次发出,打击也随之而来。我看上的那些有名头的大报,理也没人理我;通知我求职面试的尽是些小城市的报刊,除了北京上海,我可是哪都不想去啊。居然还有一家卖马桶的企业通知我去做宣传策划,真是大煞风景。
被学校撵出来的日子还是不可避免地到来,我背着行囊追到北京。泡了几周的人才市场,终于被一家杂志看上。虽说不是知名杂志,但想着只要先干着,过不了几个月肯定能认识人,跳槽到好地方肯定是件容易事。
工作倒也顺利,只不过看不惯隔壁桌的那个小子。他处处与我作对,我要用电话的时候,他也抢着用;我报的选题,他能挑出一堆“不可行”。矛盾还是围绕着电话爆发了。杂志社的《工作守则》里规定不准打私人电话。可那段时间,我刚和MM聊得热乎,常常趁领导不在的时候,和MM煲电话粥。谁知那小子居然把我告了。从领导屋里冲出来,恼羞成怒的我对着他就是一拳。就这样,“私打电话”事件上升到“打架斗殴”,性质严重,我不得不“引咎辞职”。
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旅游公司做企划。工作内容的核心就是把一些破破烂烂的地方包装成“度假圣地”,领导要求“诗一样的语言”,可我又不是“诗坑”,每天抱着唐诗宋词,绞尽脑汁地写永远也写不完的文案,真是郁闷。本想着来旅游公司工作,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免费旅游一番,可谁想尽是些“纸上谈兵”,我可等不及,再次炒老板。
倒了两次霉,终于时来运转。第三份工作不仅专业对口,而且部门领导是我上两届的师兄。师兄领导对我青睐有加,安排我专跑红包肥厚的“IT线”。工作非常紧张,每天一版的工作量忙得人喘不过气来,跑会、采访,写稿,要在晚上10点的最后截稿时间前完成当天的工作量。10点到10点半,业务例会,讨论明天的选题和工作,依旧是听着领导无关痛痒的发言,那些“抢占新闻制高点”的正确废话,我说得可比他们顺溜。会议一结束,我就狂奔到楼下的车站,追赶回家的末班车。回到家,依旧是方便面作为固定的晚餐。闭上眼,无聊而忙碌的一天,“爬过去又上来”。
两个月过去了,我渐渐对这样的生活失去信心。虽说收入还不错,可工作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我得像“成功人士”那样享受生活呀。桑拿、健身、高尔夫、俱乐部,这些名词我还只停留在想像阶段,完全没有机会实践。有时候,听师兄说起自己丰富的业余生活,心里便忿忿不平,“他一天到晚坐办公室,说些无用的废话,跑腿的却是我们,拿的薪水比我们高,工作比我们轻闲,开好车住大HOUSE,那么潇洒,凭什么呀?不就是比我老吗?”
愤怒的情绪很快被带到工作中。为了让自己过得轻闲些,我只去一些有红包可拿又给记者准备了新闻通稿的各种“新闻发布会”。我把“通稿”换换标题便充作自己的“独家报道”。又过了两个月,我终于再次被揭发。师兄通知我去结算工资,办理手续,沮丧之余,我有点恼羞成怒,“你们这是嫉妒!”
经历挫折后,我为自己制定了“成功规划”:电视台工作轻松体面,挣钱容易。中央台、北京台这样的“肥水”照样是落不到我头上,我退而求其次,去教育台求职面试。以“无相关工作经验”为由遭人鄙视。无奈,我去了一家数字传媒,做晚班编辑。每个月3000的工资,一个星期值两次夜班,工作总算轻松,该我好好享受生活了。上完周一、周四的夜班,我直奔健身房,一打听,居然最便宜的会员卡都要花掉我两个月的工资。
失望到极点……
成功者的生活竟离我如此遥远。毕业后的日子过得飞快,每次在校友录上看到有的同学已经在讨论买房买车的问题,我的心都酸酸的。看来这份工作也不是长久之计,习惯了跳槽的我,也不在乎再跳一次。可跳来跳去,我怎么就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呢?我怎么就不能过上那样潇洒成功的生活呢?难道老天还要我继续等待和寻觅吗?一天天地过去,我可等不及了……
心理学家曲伟杰点评:精神长跑通往成功
采访-本刊记者万莹
几年前,“跳槽”还是一种很时尚的职业行为,人们甚至这么说,“只有没有实力的人才老守着一个坑。”可现在,市面上的说法好像又变了,“频频跳槽的人说明适应性很差”。其实,“跳”是个很中性的行为,既不代表自己有能力,又不代表自己没能力。但“跳”的价值几何,我认为还是有判断标准的:一是看“心情爽不爽”;二看“效果好不好”。
本文的主人公李萌,越跳心情越不好,可见他和目标工作间有差距,他想像中“越跳越好”的美好愿望只是异想天开,一厢情愿的事情。再来看他的“效果”。在新的岗位上,“效果好”既是指用人单位是否对你满意,又是指自己是否能取得好的工作成绩,还包括你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从这三点来看,主人公李萌的“跳槽”效果显然不好,他既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又不能赢得领导欢心,还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与同事发生冲突。他自己心情郁闷,效果每况愈下,实在不是个成功的“跳槽者”。
一个人工作顺利其实是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相和谐的表现。从心理调节上来说,主人公李萌的行为表现为“屈光不正”,也叫“一眼高,一眼低”。“一眼高”是指他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一眼低”是指他对某些工作看得低,有“岗位歧视”,比如“卖马桶”的工作。“屈光不正”导致的后果便是自我评价与市场评价失衡。
通往成功的方法是长跑,特别是精神的“长跑”。“跳高”容易“飘”,失去重心;而“长跑”则目标明确,路线虽然曲折,但可以锻炼我们矫健的步伐,避免失去重心,摔得鼻青脸肿……
上一页[2][3][4]下一页
我遗失了什么?
口述-沈建采访-本刊记者亓昕
[病例4]
沈建,26岁。
病症:按照世俗模式成长,浮躁。
该死的闹钟又在尖叫了,我一把按住它,带着一种近乎仇恨的情绪起床了。近一年了,我都是在这种骂骂咧咧中起床的,一想到要去上班,就郁闷至极。
毕业才多久啊?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其实从小到大我都是个好孩子,不,更正一下,是父母和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因为我从小就很顺从,他们要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要我学什么我就颠儿颠儿地去。
最先学的是唱歌还是跳舞我都忘了,那时我也就四五岁。父母的目的不过是让我多些“特长”,升学时好加分。那我就去吧,说实在的,我没什么天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先后学过舞蹈、唱歌、二胡、书法等而最终无一所获之后,爸妈一咬牙一跺脚——借钱给我买了架钢琴,他们的理由真是逗:“为了你的前途我们都借债了,看你这回还能不能学好!”
这话多少对我是起了作用的,因为那时那么小,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证明他们的观点有多么荒谬。之后,我奋起直追,每天练琴三小时,直到考高中的时候,顺利过级,把学得比我还早的同学落在了后面。最争气的是,我终于部分完成了父母的初衷:因为我的特长,中考加分,我得以进入重点高中。
到高中以后,我对地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整天一整天地痴迷于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我能闭着眼睛画出中国与世界板块图,对再小的国家的基本概况我都了如指掌,我对地质构造与演生学说着迷极了。我想,考学时我一定要报考有关方面的专业,今后,我无疑会是一个出色的地理学家!
然而,我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我讲述“利害关系”。他们认为“地理”是不务正业,以我的成绩,完全可以考最好学校的最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外语、金融,甚至我想他们还可以让我出国念什么工商管理,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好前途……最后,我妥协了。
我最后考进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外语系,学习小语种,父母认为今后好找工作。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当我终于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爱好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彻底被父母“异化”了,或者说,我完全“开窍”了。
我把时间大量花在参加各种社团、考取各种资格证、与老师拉关系、争取各种荣誉上……我要为毕业后的出路早作打算,或出国或考研或找工作,得提前铺路。
大学四年就这样过去了,而我的专业……
现在,我在一家出版机构做翻译和编辑工作,分配的时候有很多同学羡慕我,我四年的努力好像也没白费,可是,工作一年多以后,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多么的贫乏,我的专业水平又是多么的差!
看得出来,领导和同事对我也有些失望,有时我还想靠自己大学四年练就的人际交往本事活动活动,给自己加点分,可是有一次,当我把从家里带来的特产送给总编的时候,总编语重心长地说:小沈啊,年轻人,切忌太浮躁太功利,我看,你还是把时间花在业务上比较好……我当时简直无地自容,我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同事领导的眼里,我是一个“浮躁而功利”的人。
近来,我的心情越来越差,厌倦上班,业务也没什么提高。我觉得自己遗失了最重要的东西,可是我又不知那是什么……
心理学家曲伟杰点评:你遗失的是真诚
整理-本刊记者万莹
沈建是一个敏感而聪明的人,在“郁闷”的状态下,他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遗失了某种重要的东西,而他遗失的正是“真诚”。这里的“真诚”不是一般意义所理解的“不跟人说真心话”,非道德品质问题;而是他的所感、所想与所选择的缺乏一致性,他对自己的内心不真诚。
沈建的“择不由衷”始自孩童时代。不喜欢父母安排的特长学习,他不说;不喜欢父母安排的专业,他也不说。为了赢得父母的喜欢,他选择做个听话的“好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也确实因为自己的“听话”“不真诚”而获利,考上重点高中、热门专业。在走上社会后,他脑子“开窍”,成为一个“会来事儿”的人。于是在大学里,他过得很好,毕业时还分配到一个好单位,多么令人“羡慕”啊。
直到工作中,业务不精,“来事”不起作用的时候,他郁闷了,这也是因为在就业时他的“择不由衷”造成的。心理学上分析,任何选择都是放弃。你选择当一个“会来事儿”的人就放弃了当一个“真诚”的人;同时,任何放弃都是选择。你放弃现在工作中的既得利益,而去选择一个“不给工资都爱干”的工作,作一次真诚的选择,结果又会如何呢?
职业的成功有两种评价标准,一是世俗认定的成功,有地位、有车有房;另一种是自己认定的,因为工作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内心需求的反映,当一名地理学家不就是沈建当初内心认定的吗?可惜他放弃了!但现在他依然有机会选择,拿出真诚,选择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选择能让自己怦然心动的职业与岗位。当然,这一切都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支持真诚的便是坚持了。
上一页[2][3][4]下一页
转化“饥渴”,而不是体验“饥渴”
采访-本刊记者万莹
《中国青年》: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年轻人患上“成功饥渴症”?
曲伟杰:自从人类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以来,技术、观念、信息更新的速度早已超过前人的想像。在这种冲击波下,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批年轻的富人、年轻的行业领航人、新的高知群,而其他那些更多的普通年轻人在这种冲击下,自然而然产生对他们的羡慕,甚至是嫉妒;同时产生的还有生存、发展、成功的压力。“某种产品如果18个月还不更新的话,那就只有被淘汰的命运。”比尔·盖茨这样说。正是这种“时不我待”的环境给了现在的年轻人“饥渴成功”的主观体验。青年人表现出来的“成功饥渴症”正是社会聚变投放到他们身上的折射。
但是中国有句成语,“大器晚成”。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学识、财富、事业的发展上都推崇用不温不火的方式来实现。“暴发户”可不是什么好听的词儿。
《中国青年》:“成功饥渴”对一个年轻人的成功到底会有怎样的影响?
曲伟杰:“成功饥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不是看他“饥渴”的程度,而是看他是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渴望的体验上。不能只顾着体验“饥渴”,而是应该把饥渴转化为追求学业、知识、职场发展的动力,促成自己成功理想的实现。
《中国青年》:如何转化呢?
曲伟杰:我们这个社会鼓励成功、鼓励创造财富,因此,我们面临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把饥渴转化为动力,需要努力提高自身选择的能力。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是由他所选择解决的人生题目大小来决定的。毛泽东、邓小平选择解决的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他们的人生价值就实现最大化了。
《中国青年》:作为一个年轻人,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题目呢?
曲伟杰:有两个成语:一是“怦然心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一定是能打动你的,而不是家长为你代劳的,也不是这个社会强加你的;二是“游刃有余”,你选择解决的人生问题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而不是要你把生命透支到依旧不能解决的问题上。
胡适先生当年给年轻人开出三剂药:兴趣丹、问题散、信心汤。成功、富有和幸福都不是面对它们时的“抓耳挠腮”,而是从选好人生小题目开始,才能做好人生大文章。
上一页[2][3][4]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