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年轻人,毕业时间不长。我思维活跃,雄心勃勃,想实现很多人生目标,可是有一个障碍我无法克服—害怕失败。我怎么才能让自己胆大起来?
—南非约翰内斯堡读者
你真正需要的不是胆量,而是自信。没有自信,你就不会有发展,好像你已经明白了这一点。
注意,到目前为止,只有你最清楚为什么自信一直躲着你。即使生来就缺少自信也没有关系,你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一些人在母亲那里获得了自信。那时候,他们第一次听到让他们开心的事情—妈妈说他们妙语连珠,将来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说他们个子长高了,更聪明了;或者说他们比小区里的其他孩子都漂亮。还有一些人的自信来自于他们遥遥领先的分数,或学校体育场上的表现,不管是射门得分,还是被大家选为球队的队长。
但是,自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却没有统一的说法。我们认识一位27岁的斯洛文尼亚企业家。他是从他父亲办成的一件事上受到了启发,进而获得了自信。在1991年,也就是这个国家刚刚从南斯拉夫独立出来的数天之后,他父亲费尽周折办起了一家很小的机床厂。今天,这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刚刚从美国获得MBA文凭,正在创办自己的全球技术公司,他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我们还认识纽约一个业绩斐然的共同基金经理人。他是在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自信大增的。当他学会单独驾驶小船之后,他整个夏天都在波涛汹涌的科德角湾捕捞蓝鱼和条纹石鳕。“从那以后,”他后来告诉我们,“我觉得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
真的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吗?绝对不是。这位共同基金经理人告诉我们,在他后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失败过很多次。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创办了一家通讯公司,当公司发展到几百名员工,年销售额达到4 000万美元的时候,公司在他与先前的一个合作伙伴的一场费心费力、旷日持久的官司中夭亡了。数年之后,他又设法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但这家咨询公司也只维持了六个月。每当挫折来临的时候,这位企业家内心磐石般的自信都能战胜对失败的恐惧。
你也必须将自己打造成那种具有磐石般自信的人—即使你现在一点基础也没有。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制定什么宏伟的计划,幻想在一夜之间腰缠万贯、声名鹊起、永远消除对失败的恐惧,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自信的问题是不现实的。
这种事只发生在电影里。
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有效的方法恰恰与此相反。我们权且把它叫做“小胜积累法”。
首先,制定一个现实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是工作目标,也可以是家务目标。不要把这个目标定得太高,给将来的进一步提升留下空间;在制定第一个目标的时候,不要对自己期望太高。
然后,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实现之后,你就会感觉好一些。
接下来,再制定一个稍高一点的目标。制定这个目标的时候,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让这个目标对自己有一些挑战性。当你实现这个目标之后,感觉会更好。将这种方法继续下去,你会发现,你在缓慢而持续地进步着,你的自信在一点一点地增强。
这个方法很有效。我们两人中的一个(杰克)第一次当众发言大约是在40年前。那是一个容易让人紧张不安的场合,他事先演练了很多次。为了发言的时候不让听众察觉他有口吃的毛病,杰克站在镜子前练习了好几个星期。到了发言的那天,他拿着精心打印好的稿子一字一字地往下念,神情紧张得就像是穿着紧身衣。他的发言实际只持续了15分钟,可是后来,他说这15分钟是他一生中最难熬、最漫长的15分钟。
但是,在解决难题的时候,没有任何办法比这种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方法更为有效。几十年来,杰克给许许多多的听众做了很多场演讲,现在,他可以在数千人面前不用讲稿毫不紧张地回答大家的问题。现在,对他来说,当众发言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你应该振作起来,设法增加自己的信心。以前,杰克也不是每场演讲都很成功,他也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充分体会到演讲的乐趣。但是,即使当小胜变成小的失败的时候,也不要回到恐惧状态,要坚信你必将拥有那种磐石般的自信。弄清楚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制定下一个目标,重新开始。
这个过程没有终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将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失败,但是,你将越来越少地将它和恐惧联系在一起。
到时候,你会发现,每一次失败都能告诉你一些你必须知道的新东西—所以,你应该重整旗鼓,再次向这一目标发起冲击—带着更多的胆量。
在好公司里的蹩脚上司手下工作好,还是在烂公司里的好上司手下工作好?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读者
在我们周游世界的时候,很多人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人们在答案上的巨大分歧,也让我们惊讶不已。我们之所以感到如此意外,是因为这绝对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如果必须在这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一定要选择在好公司里工作!
说一说我们的理由。如果你在一个好公司里认真工作,公司的领导迟早会发现这个不称职的上司,并把他(她)辞掉。这可能需要时间—几个月,甚至是一年或更长时间。如果是这样,你甚至有可能因为你在“艰苦”条件下的出色表现而获得提升。毕竟,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阶段遇到和忍受一些喜怒无常、卑鄙龌龊或者毫无能力可言的人。
但即使你没有因为过去的“艰苦工作”获得提升,你的境遇也会有所改善。公司也许会给你调来一位好上司,或者你也可以去其他部门寻找其他新机会。记住:在一个优秀的公司与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的经历非常重要。优秀公司的声誉将为你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极有分量的资质证明。
现在,我们来看看另外一种情况。毫无疑问,能有一个优秀的上司是人生中最好的体验之一。优秀的上司能让工作变得轻松有趣,使你更了解工作的意义,他们还能在各方面关心你。优秀的上司可以让你对工作环境产生家的感觉。有时候,他们甚至让你感觉好像是找到了一个失散多年的好友,或是获得了父母的赞赏。
但是“好上司—烂公司”这种情况就像是铺着天鹅绒的棺材。所有的上司最终都会离开—不是被提升、辞退,就是调任到其他部门。有朝一日,你的这位好上司也会离开你。实际上,在烂公司任职的好上司更可能离开,因为他们的压力更大—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他们还要“保护”他们的下属不受公司其他问题的影响。这一负担或者让他们身心疲惫,或者让他们在公司里深受排挤,或兼而有之。不管是哪种情况,一有合适的机会,他们马上就会离开。
换句话说,在一个烂公司里,好上司给你的关照只是暂时的,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离开公司。但是,你还在那里,而且你无力改变公司的现状,你将被牢牢地“套”在那里。在一个二流企业或者是声誉很差的公司里工作的人很难找到新的工作,就好像身上有了污点。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就是让人们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进行选择。从短期来说,在一个不称职的上司手下工作,即使这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对你来说也很可能是度日如年。但是,从长期来说,这位上司离开之后,至少你有了升迁的机会。
当然,在一个优秀的上司手下工作,从短期来看,很可能是轻松惬意的,即使这个公司处于迅速衰落的时期也是如此。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轻松快乐的经历给你留下的只有负面的影响。你的上司将离开你,给你留下的只是一个二流的职业资质和美好的回忆。
所以,为了将来的发展考虑,不要让这种回忆影响你的未来。
我所在的那家小公司最近被一家全球性的跨国企业给收购了。我看不惯他们的做法。为了把我们完全改造成像他们一样的人,公司的新老板首先就要破坏我们值得他们收购的价值。我喜欢我们原来的公司,我打算离开这里。我该走还是该留?
—佐治亚州亚特兰大读者
你提到“公司的新老板”、“我们原来的公司”时,你的语气已经说明了问题。你听起来就像是那种自从出现公司收购以来每一次公司收购活动中都会出现的老顽固。你是一个抵制变革的人。如果你不改变你的行事方式,你恐怕在这里待不了多长时间。
现在,我们一点也不想淡化收购交易的难度。当你们公司被收购或并入另一个企业的时候,即使是“平等合并”,对被合并的企业来说,给员工的感觉都好像是企业死了似的。过去的一切工作关系突然不复存在,曾经拥有的一切荣誉都将被人忘却。未来一下子让人觉得变化莫测,形势似乎骤然严峻起来。总之,对于被收购企业的员工来说,公司收购往往让人感觉非常可怕。
但是,你必须面对现实。优秀的公司(买方)在进行收购交易的时候,感觉往往非常好。他们激动、兴奋,对前景非常乐观,憧憬着可能从当前交易中获得的各种机会。(毕竟,他们为收购的顺利实现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其中的一个机会就是从被收购的公司里发现他们需要的优秀人才。事实上,精明的收购方往往总是想着,“我们又可以从一大批新员工中挑选人才了”。
在新老板设法从合并过来的团队中物色最佳人选的时候,他们看重的是两个方面:能力和专注—他们要求心目中的人选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仅仅有能力是不够的。事实上,我们参与或观察过数百个并购活动,让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是,公司更愿意吸纳那些认同新公司行事方式的人,而不是那些抱残守缺的人,即使后者的智商更高。没有一个收购方愿意收留那些整天张口闭口“过去的好日子”的人—他们有多强的能力都不重要。
总而言之,收购方认为,如果你不赞同这一收购,你就是反对它。即使你以为自己掩饰得很好,新老板还是能够感觉到你的抵触情绪。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不用多久,是去是留就由不得你了。
注意,变革是痛苦的。但对于企业来说,这又是不可避免的。你最好和美好的回忆说再见,因为那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想办法让自己欣赏你的新上司,认同新公司的价值标准和工作惯例,伸出双臂,热情地拥抱你的未来—不管在前面等待你的是什么。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如果你实在无法接受现在的公司就是你原来的公司这一点,那么,你还是趁早离开吧。抵制变革的人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过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如果你还对过去的日子念念不忘,那么,你就是在破坏将来的好日子。
在16岁之前,我赢得了当时我可能获得的一切:体育奖牌、奖学金,还追到了心仪的女孩。不知不觉地,这些荣誉和成功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这种自信一直保持到现在。顺便说一句,我已经32岁了。到17岁时,情况急转直下,我开始走下坡路,那些有权力、有影响的人总是跟我过不去,除了有位导师对我说过,说我让他想起“年轻时候的他”。照这样下去,我肯定不会在公司里有什么发展,而且很有可能被开除。难道大学里的明星就要就此暗淡下去吗?
—英国伦敦读者
我们对你的前途非常乐观—真正狂妄自大的人(这里实在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一缺点的。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把自己没有获得职业升迁的责任归到别人身上,看来你了解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难得的是,你已经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要我们说的话,你的主要问题在那些经历了一连串成功的年轻人中很常见。你的自信不是在增长,而是在迅速膨胀。骄傲自大的人往往会逐渐养成各种各样让人讨厌的习性。他们傲慢自大,在同事和下属面前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把全部的成绩都归功于自己,看不到别人的付出。他们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他们“打击自己人”的做法是所有团队领导都非常忌讳的,所以,难怪你说“那些有权力、有影响的人”总是跟你过不去。你可能头脑灵活,能够出色地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但是你骄傲自大的性格会损害整个组织的士气,最终破坏整个组织的绩效情况。
这样下去,你很可能失去这个工作,你已经看出了这一点。很好,这是你重塑职业形象的第一步。可惜的是,这个想法你可能无法在你当前的这家公司实现了,因为你已经毁掉太多的“桥”了。所以,我们给你提出以下建议:从今天起,将你所有的消极行为详细地列出来。告诉大家你打算改变这些不好的行为,请你的上司、同事和下属直言不讳、毫不隐瞒地给你提出反馈意见,如果面对面说不出口的话,可以用匿名或书面的形式告诉你。当人们将郁积已久的不满倾吐而出的时候,你要准备好一场痛苦的觉醒。
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之后,你可以在当前的这家公司尝试着纠正这些行为。也许,人们很可能对你的谦恭感到高兴,从而愿意帮助你提高。所以,他们会给你第二次机会。但是,很有可能,在取得了初步成绩之后,你还需要进一步改变自己,因为你给公司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不会轻易消除。(也许,到一家不了解你的“坏名声”的新公司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当然,在另外找工作的时候,你很可能会受到那些来自以前公司的负面评价的影响。他们对你灵活的头脑给予了很高评价,但同时,你在骄傲自大方面的“得分”也很高。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百分之百地坦诚。告诉你潜在的雇主,你因为先前的成绩而骄傲自大,所以没能有所建树,但你已经深刻地吸取了教训,现在很想找一份新的工作来纠正这些错误。让对方相信,你决心和整个团队的其他成员好好合作。同时告诉他们,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你将经常请求他们给你提供反馈意见。
你过去的失败经历将给你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这是无法掩饰的。但是,最终,有眼光的企业将看重你先前取得的成绩、你的突出才干和你新具有的坦诚和成熟。好运就在不远处等着你。我们相信你。
目前,我在一家小型的组织发展公司担任咨询师,我梦想创办自己的公司。怎么才能知道我是否具备企业家的素质?一想到这个问题,我的内心就很矛盾。
—南非约翰内斯堡读者
你内心的矛盾让你犹豫不决,这种情绪也让我们犹豫不决—真的。即使你没有举棋不定,你的创业之路都将很艰难,而如果你举棋不定,这条路将更加艰难。
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看出,自己创业的想法最终还是让你难以释怀。这个问题本身说明,你清楚有关创业的一个根本情况:自己创业与在公司工作有着本质的不同。顺便说一句,这里,我们并没有对成就事业的两种方式进行价值标准上的判断。我们只是说,虽然两种生活都可以让你事业有成,但是它们之间确实存在不同之处。
这里有四个问题。如果你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就丢掉内心的矛盾,大胆地行动吧。因为,你已经具备了自己创业的全部条件。
第一,你是否有一个竞争对手无法匹敌的可以增强产品或服务吸引力的超级创意?有时候,人们只是向往企业家的“生活方式”—自主经营、大权在握、富甲一方—而没有实现这一切必备的超级创意。真正的企业家不仅仅有一个针对市场情况的独特的价值主张,他们还深深地痴迷其中,执著地追求心中的理想。他们满腔热情,坚信自己找到了自从发现重力定律以来最伟大的发现。他们知道目前迫切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它推向整个市场,满足人们的相关需求。
第二,你是否能够在经受一次次拒绝之后仍然保持脸上的笑容?要自己创业,你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去说服(有时候甚至是乞求)风险投资家、银行和其他投资者给你投资。碰壁和失败是家常便饭。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拒绝,但是,要想成为企业家,你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不能在挫折面前退缩。真正的企业家往往是那些在挫折中越战越勇的人,别人的拒绝越发激起他们把心中的创意推销出去的决心和斗志。
第三,你讨厌前途未卜的境况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不要再读下去了。要想自己创业,你在死胡同里徘徊的时间将比找不着家的猫还要长。因为你要寻求资金、寻求最新的技术或服务理念,更不要说创办企业还要具备其他各种条件。如果不是在死胡同里,你就像是身处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一条漏水的小船上—说得更直接一点,你经常是倾其所有,孤注一掷。如果你是企业家的话,你会觉得这充满乐趣。
第四,你的性格是否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和你一起追逐梦想?虽然,在创业的初期,你可能在一个人干。不过,要想有所发展,你必须招募一些优秀的人才和你一起干,但是,你又支付不起他们高额的薪水。怎么办?发挥你的一项专长—让对方也像你一样痴狂于你的梦想。你必须具备这个能力,让你的追随者成为你的信徒。
我们一点也不想打击大家自己创业的信心。而且自由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努力,他们是世界各国经济良性增长的血液。但是,你必须清楚这一点:自己创业和给别人打工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这个念头让你焦虑、不安,那你就停在原地别动;如果让你兴奋、激动,那你就可以放手一搏。
我很郁闷。今天,我收到了我的年终奖。我发现,它比去年的少了10%。问题就在这儿。一年前,刚进入这家公司的时候,我只是个见习秘书。通过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我拿到了公共关系的学位,六个月之前,我被提升为公司通讯部的正式员工。在新的职位上,我完成了上司交给的任务,收到了上司的表扬信。现在,我的工作量比以前更大了,可是奖金倒少了!我该怎么办?
—南非约翰内斯堡读者
你的来信没有提到两个情况,这两个情况对了解年终奖非常关键。这就是公司今年的总体效益怎么样?你们部门的绩效如何?如果这两个问题中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如去年”,那么你的年终奖少了1/10的原因就水落石出了。
另一种可能性是公司内官僚主义导致的疏漏。你原来部门的上司和现在的上司没有交接好你的工资情况,或者人力资源部没有及时调整你的工资。
但是,也有可能是第三种情况,你要认真、全面地分析一下整个公司和部门的运营状况如何:你可能完成了你的任务,但是你的绩效只是比较好。你的绩效是上司根据对你的期望值和对部门其他同事的期望值进行评估的。你的表现不错,可以收到积极的反馈,但是距离上司对你的期望,或者说,与你的同事相比,你还有差距。
当然,弄清楚问题的唯一办法是与你的上司推心置腹地谈一谈。约定一个时间,用平和的语气请他对你说一说年终奖的事情。与他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情况。所以,你要多听少说。另外,尽早解决这个问题,不要让困惑引起怨恨,因为,这种怨恨很快就会变成愤怒。
最后一点,对于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学位的人来说,还有一个更为常用的办法。根据我们的经历,一旦你利用晚上或其他业余时间提高了自己的学历,你最好是另外换一家公司。公司主管很容易对公司内部员工形成一种所谓的“刻板印象”。即使你获得了学位,并且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让获得学历的付出真正有所回报的话,你可以拿着你新获得的学历到其他地方试一试。走出现在的公司,你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会更大。
我现在处于一个道德上的两难境地。我在一家制造企业里担任咨询师,在这里,我用概念性工具帮助公司改善流程。但是我注意到,公司主管对我工作的重要性不以为然,认为我对公司没有什么贡献。可是,如果我就此离开公司的话,我又觉得对我的经理不够忠诚,而如果留下来的话,我的工作很可能永远得不到他们的正确评价。我该怎么办?
—巴西圣保罗读者
你面临的不是道德上的两难,而是一个典型的职业问题,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从现在的公司走出来。
注意,你的公司不重视你的工作价值,因此你的对错恐怕一点都不重要。你的工作可以极大地提升公司的潜在利润,但是,如果你的上司根本不这么想,那你永远只是对牛弹琴。为你自己考虑考虑吧,另找一个地方,找一个领导重视你那些概念性工具的地方。你走之后,你的经理很可能不会感觉你有什么不忠。他心里很清楚事情的原委—他乐得马上换一个与领导的想法一致的人。
顺便说一句,我们说你的问题很“典型”,是因为这个问题很普遍。事情的开始往往和你的情况一样,员工逐渐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做得那么出色,领导却视而不见。当员工沮丧、不满,上司恼火的时候,形势就开始急转直下。随着嫌隙逐渐加深,员工的绩效就会越来越差,这样用不了多久,双方的不满就会爆发。
然后,不是老板辞退了员工,就是员工愤然离开。幸运的是,你的情况还不算太晚,你还有时间避免这种结局的发生。你可以友善、平和地离开现在的公司。这对公司和你的声誉都有好处。但是,你必须及早行动—尽早离开吧!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