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伟宏:风雨过后是彩虹

作者:何影泓来源:交际与口才 2009-12-06

一个人的舞台,体味生命的动人意义

童年时的俞伟宏是一个各方面都不起眼的男孩子,除了貌不惊人之外,学习成绩也处于中下游。在方浜中路第一小学上学时,性格内向的他,对课本上的内容不感兴趣,就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看书和听广播上。他喜欢看中国古典文学的名著,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喜欢书中描绘的英雄人物,那些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描述总是让他深深陶醉。或许每个男孩子都是有英雄情结的,俞伟宏也不例外,他喜欢在那些书籍中实现自己对于英雄的一种幻想。

后来,除了听评书,他还听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相声等等,听完了就一个人在房间里默默地练习背诵刚才听过的内容,他扎实的普通话的基础就是从那时候练成的,而他也像现在很多的追星族一样,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那就是在七八十年代曾经名噪一时的配音演员,有乔榛、丁建华、刘广宁、童自荣等。只要他们的声音在某个广播剧或者电影录音剪辑中出现,他都能清晰无误地辨认出来,并且为那位配音演员独特的声音魅力所折服。他总是暗暗地想,要是我长大了也能从事这样的工作,用如此美妙的声音给大家享受,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初中毕业后,俞伟宏成了新建机器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中,他依然没有放弃学生时代的好,对那些配音演员的迷恋也与日俱增。他甚至已经能够大段地背诵童自荣为《黑郁金香》、《佐罗》、《追捕》等电影配音的台词片断,每一次关在房里的表演都令他有灯火辉煌的感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家艺校在招收学员,他当即就掏了几十块钱报名,进了其中的朗诵配音班学习。从那以后的每天晚上,他都准时地来到艺校,上课并参加一些节目的排练。而回家后,他的房间俨然已成为他一个人的舞台,他伫立其中,像鱼儿恣意地畅游在大海,而一个从未有过的理想也在他心中真实地萌动起来。

在良师的循循善诱下,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来临

艺校生活虽然只有短暂的两个月,但是却让俞伟宏受益匪浅。他开始在技校和工厂组织的联欢会上演出,他的朗诵节目声情并茂,他的特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得到了领导职工的一致赞扬,而他沉默的性格也渐渐地变得开朗起来。于是,在以后的很多次其他单位和新建机器厂的联欢活动上,俞伟宏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和他一样钟爱着朗诵播音和表演,每次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兴致浓时会一个个上台表演,切磋技艺……这些朋友中,有日后成为东广播音员的叶波,东广第一财经频道专题部主任的谭天等。那时候,俞伟宏和他的朋友们也在上海的一些业余普通话大赛中获得了许多奖项,俞伟宏曾经在“我爱祖国语言美”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由此结识了电台的著名播音员凌云老师。凌云老师鼓励他去报考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俞伟宏踌躇满志地去了,却在试音中遭到了淘汰。面对失败,他没有沮丧和气馁,他说只要是喜欢的就不会放弃,就会心甘情愿地付出,只要自己努力,就完全可以改变命运

终于在1994年的一天,好朋友叶波和谭天给了俞伟宏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东方人民广播电台要筹建一个金融频率,他们希望俞伟宏能够和他们一起去应聘节目主持人。就这样,三个好友一起被金融频率筹建部的总监张鸣老师相中,开始了从未有过的艰难的创业历程。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总是会有一些良师益友给他莫大的帮助和教益,张鸣老师就是令俞伟宏终生难忘的好老师,好朋友。在张鸣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他深刻地意识到业余播音员和专业播音员之间是有着巨大的差别的,另外,对广播的认识和掌握,对节目的认识和定位都有了完整的理解。俞伟宏形容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脱胎换骨一般。在那段时间里,俞伟宏每天从厂里一下班,就骑着自行车匆匆地赶到电台,和张鸣老师以及其他的播音员一起讨论分析,比如新闻类节目怎样去吸引听众,怎样打响有质量的品牌节目去深入人心……在一次次的试音和录制过程中,张鸣老师总是会耐心而诚挚地给俞伟宏点拨,往往一两句话就可以让他茅塞顿开心领神会,而他的播音水平也因此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张鸣老师对俞伟宏的表现非常赏识,希望他能够离开工厂正式到台里工作。这天晚上,俞伟宏一夜无眠,想起这些日子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想起曾经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触手可及,兴奋和感慨令他的泪水止不住汹涌地流淌下来……

然而,很不幸的是,在俞伟宏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张鸣老师,于2003年的夏天因病去世了。现在,当俞伟宏回忆起那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张老师的音容笑貌,委婉的话语,总是在他最失意彷徨的时候出现,化作甘泉滋润着他的心,化作巨大的动力令他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启航。

“不问收获,但求耕耘”,是他的人生信条

当俞伟宏事业蒸蒸日上,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没有料到的事情猝然地发生了。和俞伟宏新婚仅仅三个月的妻子,因为突发性重病住进了医院。经过医生的诊断后结论,俞伟宏的妻子随时都可能发病,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给还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的俞伟宏以巨大的打击,看着被病魔缠身的柔弱的妻子,他心如刀绞泪如雨下。他从来都是一个重感情的男人,和妻子结婚时他就郑重地承诺,会真心实意地爱她一辈子,照顾她一生,而现在,他怎么可以面对这样的局面而无动于衷呢?!

在他的细心照料之下,妻子很快就出院了。但是,因为妻子病情的特殊性和医生的叮咛,俞伟宏觉得妻子需要一个人在她的身边给予她更多的关怀和呵护。所以,为了妻子,为了这个他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家庭,他思前想后,忍痛割爱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离开东广金融频率,到妻子的娘家浦东新区川沙镇去生活。川沙也是妻子上班的地方,这样,妻子上班的路程很近,不像从前那样要换几部公交车,就不会很疲惫了,他如果在川沙工作,那么每天就可以包揽所有的家务,让妻子不必为家里的事情操心。当时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父母和朋友都竭力反对,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曾经创业的地方,离开了他挚爱的东广电台。这时候,位于川沙的浦东新区人民电台刚刚从农村有线广播转换成无线调频立体声节目,正好在公开招聘播音员,俞伟宏当即赶去了,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他顺利地被录用为浦东新区人民电台的播音员,从此在川沙这片对他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

刚开始在新的环境中工作,俞伟宏并不是很适应,也许是因为从前的那帮朋友太优秀了,而他也习惯了有张鸣这样的好老师相伴的日子。在这里一切都要靠自己,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寂寞,孤独,再加上妻子的病情没有显著的好转,在以后的几年里又频频发病,让他心力交瘁几乎不堪重负。但是他咬紧牙关还是一路挺过来了,在苦苦地钻研和摸索之后,他开辟了几个颇有影响的栏目,自己成为采编播为一体的主持人。其中首开了谈话类节目,自己构思策划选题,请嘉宾来演播室,和听众直接热线交流。在他所请的嘉宾中,有浦东新区各界的领导,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也有普通的老百姓……大家在演播室里畅所欲言,表达心声,也解决了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比如环境、就业、医疗保险等等,在节目播出之后,都有了较为满意的改观。因为节目内容和群众息息相关,居民几乎每期都认真收听,收视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个节目也得到浦东新区领导的热切关注,在浦东新区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召开期间,都会邀请俞伟宏作为工作人员来进行系统而详尽的报道。

因为要主持几档节目,俞伟宏的工作十分忙碌,可是一回到家里,他还是坚持做饭洗衣,无微不至地服侍多病的妻子,忙完之后,就在灯下静静地看书。整整三年,俞伟宏除了工作没有参加过业余的娱乐活动,直到三年后,和妻子平静地离婚之后,他才恢复了和从前那些老朋友的交往。面对失败的婚姻,俞伟宏也觉得十分怅然和无奈,他觉得自己已经尽了全力,对于曾经放弃的一切,他无怨无悔。现在,恢复了单身的俞伟宏依然渴望一个美好温馨的家庭,只是这样的缘分迟迟没有落到他的头上。他依然在等待,怀着美好的期许,等待的过程如此漫长,他只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中去,也是在投入的付出中,他才会忘却一切烦恼和伤痛,甜蜜的笑靥重新又浮现在他已经略带沧桑的面庞上。

因为,俞伟宏认为成功对他而言,是他的一个梦想,就像当年成为一名真正的播音员一样。他始终相信他所钟爱的道家文化的理论,就是做事情不必刻意,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不问收获,但求耕耘”是俞伟宏的人生信条,他相信,只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成功就会在远方向你招手呼唤。

自2000年起,俞伟宏开始在各大比赛中获奖,连续几年荣获上海郊区广播评比的第一名。2000年底,俞伟宏被评为“上海市群艺之星”,2001年5月4号,被当选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俞伟宏显得很平静,甚至谦虚地认为自己还不够资格,因为成功的道路对他而言,还显得那样遥远。他依然如此安静,朴实无华,却在这个城市里,用自己的声音散发着独特的隽永的芬芳。有一首叫《真心英雄》的歌是俞伟宏最喜欢的,歌中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啊,当俞伟宏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一路走来,他的心灵已经在风雨的荡涤后显得格外澄净,而前方明朗的天空,迎接他的将是一道绚丽而夺目的彩虹。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精彩人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