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确定我是个成功的人,我也不确定我是个有钱的人,但我确定我是个奇怪的人。”朱学桓的一切看来奇怪的行为,其实来自于他那特立独行的性格,来自于无所顾忌地挑战新奇人生的执著。
一切从“玩”开始
朱学桓生长的村庄安静又冷清,他念小学时,大他12岁的哥哥已经上了大学,大他8岁的姐姐也进了中学。朱学桓回忆童年,多半是自己跟自己玩。有一天,哥哥忽然买了一台计算机回家,从此,这台计算机成了朱学桓的中心世界。
当时很多电玩游戏的内容是取材自国外的奇幻文学,为了过关斩将拿高分,朱学桓开始追本溯源翻阅各类型的魔幻小说;中文翻译小说看不够,干脆直接抱着字典“啃”英文原著,结果不仅电玩段数超高,也成了翻译好手。
在等待大一开学的暑假期间,朱学桓为了打发时间,开始尝试在电玩杂志上开辟专栏,将他多年在奇幻文学领域所累积的知识与经验,洋洋洒洒地写了许多特稿。结果光是那个暑假,他就赚取了十几万元的稿费。
在大学里,朱学桓的专业成绩排在前十五名,但他认为这谈不上出类拔萃,他想:“说不定‘偷鸡摸狗’到别的专业我可以成为第一名,可以出类拔萃。”他想把自己的优势凸现出来。因此,以一位电机系高材生的身分,竟然说服广告公司聘用他,然后就在公司逐渐重用他之际,不到一年时间,他又决定跳出不玩了。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年少轻狂之举,但是了解朱学桓的人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懂得如何掌握自己优势、不受环境局限的人。从广告、出版社到电视台,每一份工作他都认真挑战到底,但一旦看到工作的极限,甚至反过来成为他在“主导”上司应该要作什么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跳开。因为他认为人生有很多选择,他不想死守一处,反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
“魔戒”教主
在大学期间,朱学桓翻译了许多奇幻作品。在翻译这些作品时,朱学桓发现,那就是奇幻文学作品中几乎都免不了以崇敬的语气提到《魔戒》,这自然勾起他的好奇心,希望一窥究竟。然而,在1997年以前,《魔戒》一直都没有中译本。1997年,联经出版公司推出第一套《魔戒》中译本,已经有三十多部奇幻文学翻译经验的朱学桓赶紧买来,结果,却读来生硬拗口,简直让他看不下去。
还不只是翻译的问题,朱学桓认为这部作品几乎集合了所有的行销问题于一身。这么一部旷世奇幻佳作,却无法广为流传,朱学桓痛心疾首的同时,也敏感地意识到这背后蕴含的良机——它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好的翻译,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推广方案,包括需要做演讲、召开记者会甚至到街头叫卖宣传。
于是,他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市场调查,试图找出书籍热卖的销售点在哪里,然后将这次市调写成一大套企划案,正式向联经出版社提出由他本人重译的要求。为了说服出版社,除了保证比原来的译作更好之外,甚至还主动提出“等新译本卖出1万套以上,再抽版税作为翻译费”的优惠条件。出版社半信半疑地答应了,但是只给朱学桓9个月的时间。
120万字的《魔戒》原著要在9个月内完成,平均1个月要翻译至少三、四万字才能赶上进度,也就是平均一天20到30页左右。何况《魔戒》作者托尔金是专攻语言学的大学教授,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运用了大量艰涩的词藻,堪称全球翻译界公认最难译的书籍之一,要在9个月里将这部巨著翻译得流畅又优美谈何容易。朱学桓现在想起来,连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简直就是挑战人类的极限。”
9个月里,朱学桓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立刻到健身房报到,两小时后回家关在房间里全神贯注翻译;中午用过午餐后,稍微午睡休息又立刻爬起来继续翻译,直到晚上10点上床就寝。这一切还不打紧,最令朱学桓痛苦的还是9个月来每天都重复作同样一件事,这对于天生喜爱不断挑战新事物的他,简直是度日如年。朱学桓说:“9个月内,我足足掉了20公斤!”
创意决胜未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本新版《魔戒》中译本,挟着《魔戒》电影的浩大声势与频频获奖的纪录,竟然在台冲出80万本的佳绩。并且,大家公认朱学桓新的中译本读起来确实流畅优美多了。
借着《魔戒》的威力,朱学桓拿到了3000多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700万元),一举成了年轻的千万富翁。钱改变了朱学桓的人生,也改变了他对人生和理想的预想。“我赚到钱之后也曾经坐过飞机的头等舱,住过最豪华的酒店,但是我发现我所享受的尊重其实是我的钱所换来的。所以我就在想,我可以做些什么事情让人因为我做的事而不是我的钱喜欢我。”
拿出1000万新台币,朱学桓成立了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推广介绍西方的奇幻文化艺术。朱学桓还自掏腰包举办一年一度的奇幻艺术奖。“我一直觉得,未来的社会、国家是靠想象力、创意决胜的,现在的教育却不培养想象力。所以,让年轻人参与奇幻文化创造,实在是有意义的事情。”
2003年9月,朱学桓在一本科技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名学生如何利用网络上公开的开放式课程来自修麻省理工学院课程的故事。凭着好奇,朱学桓搜索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网页,果然精彩。“开放式课程计划”最早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计划。2002年9月30日,麻省理工学院决定将它两千多门课程的课程大纲、教材、教学用书、作业习题、考试题和答案、延伸阅读书目清单,以及许多课程的影音档案等知识陆续放在网络上,供全世界所有人免费取用。在此影响下,剑桥、早稻田等更多的大学把其课程开放到网络上。
“科技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让少数人获利,还是让全人类进步?教育的对象,究竟是只有那些缴得起学费的幸运儿,还是应该包括那些有意愿的学习者?知识的累积,究竟是为了收取专利的费用,还是增加全人类的共同资产?”朱学桓认为“开放式课程计划”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是,所有的课程都是英文,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华人能够从中受惠呢?朱学桓想到了翻译,“日本人的英语很烂,但是他们的科技很厉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翻译做得很好,他们把欧美前沿的东西转化成日文然后消化,非常有效。”“每多翻译一门课程,就改变了中文的知识世界,对于原来无法负担这些知识的人来说,也许他的命运也因而改变了”。
只是,这么庞大的课程,有谁能够完成这个翻译计划呢?
“那我就个人先干起来吧。”朱学桓的个人请求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同意。
创作共享,天下为公
借助他的奇幻文学基金会,朱学桓开始了一项大规模义工行动——OOPS计划
OPENSOURCEOPENCOURSEWAREPROTOTYPESYSTEM),中文名“开放式课程计划”,其目标为——通过翻译,让更多的中文使用者学习、接触到这些宝贵的知识,在分享知识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朱学桓喜欢的电影《蜘蛛侠》里面的有一句台词:“with greater power comes greater responsibility”。他的义工计划的信念与此同理:创作共享,天下为公。
随着开放式计划网站的建好,志愿者队伍也渐渐壮大起来,现在共有1500多个志愿者,其中37%有学士学位,48%是硕士毕业,13%拥有博士学位。在2016年,开放式课程计划的翻译范围从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向剑桥大学等学校的开放式课程扩展。每天平均访问量为6000人,平均点击率大概是1.5万次左右,开放式课程简体与繁体中文网站累计的使用者多达50万人次……
对朱学桓来说,目前的最大问题是钱。如果没钱了,这个庞大的计划怎么办?他说,“我只能尽量去延续这个计划,因为它很有价值,但我没办法承诺一直做下去。我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
现在的朱学桓,每天要工作超过十二小时,把不断涌进的翻译稿编排、送上网,回复各地网友的来信。“虽然累,但如果能够帮助到更多人,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也是值得的。当我有一天很穷,很潦倒,就算倒在路边的时候,别人还是对我好,不是因为我的名气,而是因为我的人格。”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