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初,在营造学社工作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俩,决心致力于抢救中国古建筑,他们计划将散落在全国各县,特别是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并且有保护价值的文物级别的古建筑一一寻找出来,记录成图文。因为很多古建筑都遭到了破坏,岌岌可危,需要与时间赛跑,及时抢救,否则一旦消失就永远找不回了。
但如果靠他们俩挨个地区去寻找,那必将会花费掉大量时间,于是梁思成便想到请各县自己首先上报来区域内的古建筑,这样他们便能根据这些线索,有选择的、有的放矢地去考察研究。
但问题找谁来上报呢?当时县几乎都不通话,人与人之间平日的交流都是靠书信来完成的。于是,梁思成灵机一动,决定向各县邮政局长求助。
他开始首先给全国十多个重点省的260多个县的邮局局长,每人写了一封信,委托他们能把本县内的古建筑拍照下来,洗成照片然后回寄给自己。
写好信后,梁思成并没有立即封口,而是让营造社里的助手帮了解一下拍洗照片以及回寄过来大约需要多少费用。
很快,助手便给出了答复:“最多不会超过1块大洋!”“那给随信给每位局长寄2块大洋吧!”梁思成回应道。
“可我们哪能一下子支出这么多块大洋呀?”助手为难地说道,“营造社的状况您是知道的。”
“不用担心,这笔费用由我和徽因来掏!”
助手大惊:“给他们1块大洋已足够了,您为何还要加倍呢?”因为在当时,两块大洋可不少,相当于许多北平人半个月的收入,梁思成连连摇手道:“请人办事得付工钱呀,我们可不能让他们白干!”
结果,500多块大洋被寄了出去,梁思成在东北大学任教时积攒下来的积蓄以及林徽因的部分稿费都因此没了。
让人欣慰的是,虽然信封上只写上了某某县邮政局长收的字样,但几乎所有的局长都按照要求,把当地的古建筑拍洗成照片,并附上它们所在的地址,然后回寄给梁思成。感动于梁思成的真诚,一些人还把2块大洋原封未动地退了给他。
靠着这些非常有用的信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营造社的人先后踏遍了这些县,实地测绘和拍摄2700多个唐代至清代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赵州桥、五台山佛光寺等都在这时,通过他们的考察和公布而被世人所认识,并因此受到了重新保护,为后人研究中国古建筑保留住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有舍才有得,成大事者往往都不会在个人利益上斤斤计较,相反还会主动牺牲自己的利益,“以私谋公”。为此他们失去的可能是一时的个利,但得到的却是人们永远的尊重和敬仰。(作者:周牧辰)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