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励志的活剧天天上演。标准的励志剧情:或身残志坚与命运抗争,或因起点不平等的人生陷入谷底后奋起一搏,总之是最后获得成功,成为新的社会样板,继而鼓舞生活中更多的幸者。因此所谓“励志”,一方面总是与“正能量”联在一起;同时也不免给人留下奋斗过程中的悲苦印象。毕竟,他们曾处于社会中的弱势一群,走到如今不容易。
忽然想到,大名鼎鼎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是否励志的典型?日前报载,他与英国一个老牌摇滚乐队合作的单曲将于下月面世。当然,霍金全身肌肉萎缩,只能借助贴在脸上的传感器感应脸颊肌肉运动打字,再用电脑声音合成器发声。这是多么麻烦的事呵。可是霍金竟然在20多年前就在美剧中客串过角色并兼配音。在别人给他写的传记中甚至称其为“娱乐文化人物”。还有怎样的故事如此令人不可思议!
但我在霍金身上却从未感觉到我们熟知的“励志”味儿。起码没有悲苦感,只觉此人好玩。或者更从他身上,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这种无限可能,大家其实也曾领略,如生于19世纪的美国盲聋人海伦凯勒,最后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当热的“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当然,他因过失杀人被判刑,那是另一回事)失去双腿却成为残奥会的短跑冠军。世界激励大师“无腿超人”(实际上失去了四肢)约翰·库缇斯则靠自己的演讲,感动了190多个国家的200多万人。当然,更多的国人励志者也书写着各自的精彩故事。
我们说人生有无限可能,或包括两个向度,一个是起先面临的可能处境,一个是通过努力所开创出可能的新局面。作家萧乾在文革中因忍受不了折磨,曾几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后来一个想法帮他度过了困境,这想法便是“你无论怎样不幸,这个世界上总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大意)。既然如此,你何不珍视生命,奋力前行呢。萧乾最终挺过了文革,在其晚年迎来了创作高峰。
我之所以对上述“牛人”少了些“励志”感或悲苦感,说到底是在平视他们,或者说压根未把他们看作弱者。在此我愿再次转述台湾导演赖声川留学美国伯克利大学遇到的一件事:前往上课的路上,见一个没有四肢的残疾学生正用嘴控制轮椅上的开关行走,想上前搭把手,却被同学拦住并解释道,城市明文规定,每条街道的人行道和建筑大门的台阶旁必须修建斜坡,以方便残障人士的轮椅出入;歧视残疾人员者将面临严重罚款。这就意味着,所有人,不管他缺失了什么,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赖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有的是“残疾”二字,而恰恰忽视了他们也应与常人享有同样的尊严。我的体悟:政府和社会有义务创造人人平等的条件和氛围;平等而有尊严的人生自有无限可能。(作者:梅明蕾)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