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春节,今又春节。不管你是淡漠也好,浓情也好,不管你是为了什么,或是不为了什么,年总是翩然而至,年总是要过的。
因为,当今社会,春节所拥有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尤其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春节已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取得全社会高度认同的民族符号,我们应该完成着、深化着、传递着自己的文化认同。
只是,“年味”越来越淡,过年越来越没劲,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声声嗟叹。笔者曾电询几位同城工作的朋友是否携家带口返乡过年,可他们几乎都当“留守族”,认为过年没啥意思。是的,如果按传统的习俗过年,无非是吃大餐、穿新衣、写春联、贴年画、燃爆竹、拜拜年,等等。这些传统习俗虽然也有趣、有味,但其趣其味却局限在农耕文化的氛围里,局限在东房西屋的“小家”上,陈旧墨守有余,现代气息不足。久而久之,人们对过年的热情自会消减,过年的精神也打不起来。总题在于,站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如何为春节找寻新的吸引力。这就是令人苦思不得其而又热切期盼的“年味”。而要找寻“年味”,我们就必须找寻“怎样过年”这个载体,不能“按部就班”式流“上”泛“节”。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年要有点文化创意,来点花样翻新,让年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真正达到快乐祥和的境界。
如何丰富“年味”,全国各地年俗可谓推陈出新,异彩纷呈。香港在大年初一举行各国花车大巡游,一是彰显其国际大都市的特征,二是让市民在热闹祥和中了解各国文化;上海从1月24日至年初八,天天在梅龙镇广场举行文艺专场演出,观众可以抚摸宠物金猪,与猪合影并做互动游戏;沈阳的商家在商业城区种下棵棵“摇钱树”,让顾客淋洒“金钱雨”。顾客排着长队争摇“摇钱树”,虽然一阵猛摇之后只掉下几元硬币,但却看成是新年旺财降运之兆头,既逗乐又祥和。有的还在橙子和苹果上贴上“新春祝福”字样,以真“橙”贺卡送顾客“苹”安祈福。
如此种种,年文化不是出来了吗?年味不是也浓了吗?笔者今年回乡下过年,也体验到了多年没有的感受,颇有点诗情画意。村口的舞龙阵、踩高跷、唱秦腔,父老乡亲尽情宣泄着热情,诉说着丰衣足食后的求乐心声;家家户户蒸年糕、酿米酒,灶膛里燃着旺旺的红火,浓浓的香味熏染得芳香四溢;也有族亲集结,举行祭祖活动,以此提升民族认同感,让青少年了解源远流长的历史:还有企业组织民俗花车游,用意在推介产品,展示品牌,借“年”促销。
感染此般氛围,笔者涌起诸多感想。春节,怀旧心态当然无可厚非,但要让所有的人都倒退到从前,走不出柴门草舍,惟恐谁都不太愿意。尤其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温饱并向小康迈步,除了吃、穿还有休闲、时尚的需求,这就有机会又有必要给春节增添点新的乐趣和意味。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所谓“年味”就不应该是对过去的一种弥补,而应该是对一种空白的充盈,也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挖掘和开拓新的“年味”,真正从农耕文明进入现代文明。
多点创意就有“年味”,过一个和谐年文化年健康年才是我们的追求。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