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礼仪风俗

作者:收集整理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2-08-25

乌孜别克族注重礼节,平常见面都要热情问候。尊重老人是乌孜别克人良好的传统,吃饭时要请老人坐上座,走路要让老人先行,相聚时请老人先说话。乌孜别克族还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要热情招待。

乌孜别克族

乌兹别克族--起源

乌兹别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它的来源与该民族的形成密切相关。公元14世纪前期,蒙古金帐汗国在乌兹别克汗(《元史》作“月即别”或“月祖别”)统治下国力一度强盛,故该国又被称为乌兹别克汗国,其臣民也被称为“乌兹别克人”。15世纪金帐汗国的一部分游牧民在昔班尼汗率领下,南下进入中亚农业区,与当地使用突厥语、从事农业的土著居民融合,从而形成了中亚的乌兹别克族。18世纪50年代清朝统一新疆后,中亚乌兹别克人前来经商的日渐增多,其中部分人渐在新疆定居,繁衍生息,这就形成了中国的乌兹别克族。

乌兹别克族--婚俗

乌兹别克族在婚姻方面仍恪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习俗和礼仪。

按传统习惯,男女青年结婚必须遵循先长后幼的原则,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乌兹别克族男女联姻要经过订婚、送聘礼和完婚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与其他民族比较,并无特别之处。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习俗则体现在完婚阶段。

乌兹别克人结婚典礼习惯于在女方家晚上举行。良宵之夜,灯火通明,女家必须以抓饭招待客人。结婚仪式之前,男女双方父母要媒人一起协商“讨休钱”,所谓“讨休钱”,是结婚以后如果男方提出离婚时,男子必须付给女子的款项。对于乌兹别克族来说,离婚是相当可耻的。小两口恩恩爱过日子才是光彩的。因此,在这个民族里,夫妻发生离异的现象,是极少见的。不过,如果夫妻实在不能在一起生活而且离婚又是男方主动提出,当着女子的面说过“我不要你了”之类的话,那么,女方不但可以带走自己的嫁妆,同时男方必须付给一定的“讨休钱”。讨休钱在婚礼举行前就商定好,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那种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男子的一种限制和约束。

讨休钱商定之后,在阿訇的主持下举行结婚典礼。阿訇诵经,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结为伉俪。当一对新人都表明同意结合后,阿訇拿一块用盐水浸过的馕分送给新郎和新娘各一块,这是婚礼中很有意义的一项内容。乌兹别克人珍视盐,认为盐可以加深夫妻感情,馕又是乌兹别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二者融为一体,象征着新婚夫妇好象盐和馕一样永不分离,天长地久。

婚礼仪式举行之后,新娘随新郎及前来迎亲的客人去男家。

新娘被娶来后,还要举行“搬新娘”仪式。搬新娘是女家亲友来到男家将新娘接走,回到娘家。刚到身边的媳妇就被接走,似乎有点不尽情理,新郎无可奈何只好带着礼物,尾随着新娘追到女家,献礼物以“赎回”新娘。按规矩,新郎再次来接新娘时,新娘要抱着母亲哭天嚎地,表示不愿意离开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慈母。而姑娘的父亲,这时应为女儿祈祷,希望真主降福于自己出嫁的姑娘。新娘也哭了,新郎礼也送了,情也求了,父亲也祈祷了,这些形式过后,新娘便高高兴兴地跟着新郎回到婆家。

这时,新娘由女方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或新娘的嫂子陪伴。当新郎“赎回”新娘时,男家早在院中点燃了一堆火,新娘绕火堆走一周后,踏着铺在门前的白布进入屋内,以此表示新娘已结束了姑娘时代,从今以后将忠于火热的爱情,与夫君恩爱一生。新娘进屋时,男家主人撒喜果、喜糖等,众人哄抢,表示恭贺新娘回来安居乐业,早结喜果。然后,护送新娘的客人,除那位德高年迈的妇人留下外,其余皆在男家宾客的欢送声中返回。

按传统习惯,乌兹别克妇女从结婚那天开始就必须戴上面纱(乌兹别克语称之为“赫瓦兰”或“帕兰结”,意思是将全身遮盖)。这种面纱的脸部那一块是用马鬃织的,便于通风、透光。因此有人说,连苍蝇都很难看见乌兹别克妇女的脸。不过,现在揭下面纱的妇女已经越来越多起来了。

乌兹别克族--丧葬

乌兹别克人死后,要马上告知所有亲友。参加丧礼的男人在腰间扎一白带,妇女在头上扎一白带。阿訇为死者诵经时,妇女围尸哭泣,男的一律在户外。死了年幼者,只告知直系亲友。为死者净尸必须是同性别者。埋葬后,在净体的地方放一个花盆,点一盏长命灯。从这时起,该室不能住人。埋葬七天之后,儿女方可脱孝服。在死后的二十天、四十天、七十天、一百天,都要作"乃孜尔"。周年内的每个"主麻日"亦要做小型"乃孜尔"。周年内死者一如既往子头扎白布,不能外出作客,不能参加别家婚礼,周年后此禁才可撤除。

乌兹别克族--礼仪

乌兹别克族注重礼节,尊重长者,说话行路均让长者先。骑马外出时若二人同行,则长者在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男的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

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还分席用餐,一般情况下孩子和妇女要另设一席。过去许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饭前饭后都要洗手,用毛巾擦干,不能乱甩。现除牧区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乌兹别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调匙。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

乌兹别克族好客,对远道客人盛情款待。他们常用抓饭招待客人,客人至少要吃一点,否则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老年人吃饭时常用双手摸面作“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

乌兹别克族--民居

乌兹别克族的建筑造型与居室布局、陈设具有典型的中亚风格。他们的民居建筑多为庭院式,分为楼房和平房两种。

有一种普遍的传统楼房建筑形式被称为“阿瓦”,圆形顶楼是其最突出的特点。顶楼一般多用木板、草席和土坯修建,有的还覆有铁皮,以防漏雨,开有玻璃窗。房屋的门多成拱形,有的还设有拱廊。

平房一般为长方形土木结构的土坯房或砖房。屋顶稍有倾斜,墙壁很厚,冬暖夏凉。房顶留有天窗,有利于采光。室内的圆木横梁上和走廊的木柱、木梁上都有采绘或雕刻的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室内墙壁上都挖有整齐排列的拱形壁龛,壁龛的周围镶有异常精美的花纹图案。常见的有植物纹样图案和几何纹样图案等。从制作方式上看,有的是工笔重彩精工描绘的,有的是用雕花石膏镶嵌的,有的则是用砖、木雕刻后镶嵌的。工艺精致,整体协调,美不胜收,充分显示了乌兹别克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壁龛内放置各种用具和摆设。室内墙壁还砌有壁炉,供冬天生火取暖用。炕很大,上面铺有花毡和坐毯,靠墙一边摆放着被褥,各式绣花枕头整齐地竖立在被褥上,起着美化装饰的作用。有的家庭冬季也用火炕取暖,这种火炕与其它民族的截然不同。它是在室内挖一小坑,坑内放置火炉,烟筒通往室外。坑上横搭木板,木板上再铺毡毯,墙上挂有壁毯,既有局部美,又有整体美,身置其境,堪称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民间风俗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