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胜
2012年8月13日,全国老龄办、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为我们制作了一块孝亲敬老的模板。对于正在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来说,对于年轻人压力很大的现实来说,这种提醒非常有必要。
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很好,是因为它不是愚忠愚孝的训教思维,不是没有内容的空洞话,而是触及了很多现代人容易忽略的内容。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出炉,基本都是人们力所能及的小事,也算是一种于时惧进。有不少创新的地方,对一些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对于弘扬孝道、构建新式家庭道德关系确有裨益。
新“二十四孝”中的每一条,似乎都不难做到,可认真对照起来,能全部做到的人却不多。用出台“24孝标准”的方式,来推动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其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因为所谓的“标准”就像一把规定好了刻度的尺子,我们不可能用它来衡量所有的人。
我认为,孝顺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形式上,形式上的“孝”远远比不上内容上的“顺”。还有,教父母上网也成了一条孝顺标准,但这也要看父母究竟有没有这样的积极性,很多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老眼昏花,你要他们上网无异于给他们找罪受。再有“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保险条例中就规定“年满60岁的老人,必须体检,体检合格,才能给办理,如果体检不合格,就不予办理”。儿女们想给办保险,都不可能。所以说,提倡孝顺是完全应该的,但没有必要把标准定得这么具体,这样做很可能鼓励的是一种形式上的孝,却可能给真正的孝顺打了叉。
子女是否尽孝,关键还是要看其内心是否有感恩之心,是否懂得“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真正意味。若有,则无论客观环境多么逼仄,总是能够抽出时间去看父母,与父母沟通。否则,我们将“孝”的标准降得再低,也会有人找出各种理由、借口推诿、搪塞,那种“同居一室,形同陌路”的亲情悲剧,我们看得还少吗?我们长期以来喜欢夸奖称赞一种人:为了工作,连父母最后一眼也没有看到。这是很可怕的,工作真的比命还重要吗?这种冷血的动物,即便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也不足为骄傲。造成这些冷血动物的,说到底是社会对“人”的漠视,导致人对“人”的漠视。
对于父母,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真是都很孝顺,不是给买这,就是给买那,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吃。一有空就回家看83岁的母亲和85岁的父亲。不管我们做了多少,父母点头,我们就算及格;父母微笑,我们差不多就优秀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都表示,不惹父母生气,顺从父母,要用自己的热血年华、幸福的笑容和孝顺之心,把父母的晚年编织成最美丽的那朵晚霞。邻居们都夸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对待父母无微不至,是孝顺的兄弟姐妹。
子女尽孝,不是服从的一种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亲情,一种爱。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维系一个家庭、家族最重要的情感纽带,也是营造一个家庭、家族和谐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美满,社会自然也会和谐美好。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孝里,我们能够看得到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价值,以及人性的光辉。
人人都会老,孝道既是对历史和昨天的维护,也是对明天的保障。当今国内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新“二十四孝”并非法律,其作用以倡导为主,不能解决一系列养老问题。不过,新“二十四孝”的出台,给政府的养老工作敲响了警钟,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引起重视,尽快出台孝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如果说,客观上的空巢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社会悲剧”,那么,尽量减轻父母心灵上的空巢感,则是为人子女们必须承担的义务。孝敬没有标准答案,它更多的是一种倡导和呼唤,只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让父母晚年生活过得愉悦、幸福,这样的子女就是最孝敬的。
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是一种善意提醒,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反躬自省的镜子。(作者:陈景胜)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