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者认为“精神生活为上,群体为上和青史留名也成为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人生价值追求”,是儒学在价值观方面的三个贡献。主张“人生一世,不应碌碌无为,而应有所作为,留名后世。这是一种历史意识、历史责任感”。但是,“青史留名”究竟表达了什么价值观?它究竟是儒学的精华还是糟粕?
“青史留名”的本质是满足虚荣心赞扬
“青史留名”观点的人认为“青史留名”就是指一个人做的事情得到历史承认。表面看起来很有道理,因为真理要得到实践的检验,个人的价值同样应该得到历史的检验。
但是实际上“青史留名”与得到历史承认有两点本质的不同。一是个人去主动追求“青史留名”,和客观上历史对每一个人会做出评价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情。二是“留名”和“贡献”的具体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把“青史留名”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着眼点是个人的“不朽”,关注的是自己的名字是否在历史上留下,是一种虚荣心;而把为人类做贡献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着眼点是付出,关注的只是自己对人类做了哪些有利的实际事情。至于历史是否承认则“任人评说”。
“为出名”、“为自己的虚荣心”,道出了“青史留名”所追求的本质。
如果出于自己所作所为需要得到历史验证的目的,那为什么把眼睛盯住个人的“名”?为什么在“青史”上一定要留下你的名?应该验证的是你做的事情,还是你的名?事情做了他人得到幸福,老百姓得到实惠,自己得到欣慰,“给人玫瑰,留有余香”难道还不够?
在俄罗斯无名烈士墓前,熊熊火焰不息,墓前“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业绩永世长存” 的大字闪闪发光。
在山东青岛人民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感动中国》十大典型之一“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同时大家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关爱他人。微尘的“做好事不留名”,给人一种崇高感
“青史留名”一直在腐蚀着我们
事实上“青史留名”的人生追求,一直在腐蚀着我们。从大到科学研究中的虚假报告,小到在名胜古迹上胡刻乱写,人们忘不了的就是那个“名”。从古至今,人们对功名的追求十分强烈,孔子就认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红楼梦》借疯癫道人的口加以讽刺,在《好了歌》中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青史留名”的观念,对于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流传至今的成语中就有“名垂千古”,“名垂青史”,“金榜题名”,“立身扬名”,“功成名就”,“功成名立”,“功成名遂”,“名落孙山”,“名列前茅”,“实至名归”,“成名成家”,“名缰利锁”“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现代版的成语和流行词有“一夜成名”,“名利双收”,“裸奔成名”,“卖身成名”,“名不惊人死不休”。
历代有多少人为了追求“青史留名”,白白耗费了自己的一生。
现在,在浮躁社会心态下,又有多少人等不及“青史留名”,在追求“一夜成名”后的“一夜致富”;社会上五花八门的所谓“名人大辞典”,正是利用了人们求名、出名、成名的心理在大发其财。有的医生做手术,当他盯着自己的“名”时,就会看轻病人的生命,拿别人的生命做实验。生活中为了成名,不择手段;为了出名,钩心斗角,搞得多少人筋疲力尽。……
最近,在一个著名的节目中,有六位10岁左右的嘉宾,在回答“长大了想干什么?”问题时,一个想当官,第二个想当名人,第三个想当有钱,有名,有权(可以管别人)的人,第四个想当主持人,最好有名,第五个没想好,第六个(在美国上学)想当乒乓球运动员。
当代,又有多少官员,为了使自己任职当官时期的政绩,留下美名,竟然拿牺牲人民的长远利益为代价;一些贪官更是不择手段地用老百姓的血汗钱,为自己树碑立传。黑龙江省安达市贪官原市委书记、市长王英和为了光宗耀祖,“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大搞“形象工程”。逼迫着百姓养奶牛;荒唐决策投资1亿多元修建一条长5公里的“牛街”,整条街有299头石头牛雕塑,9999块牛图案的路面砖。这个贪官竟然自鸣得意地说“五百年后,考古学家会像考古一样考到我”。尽管话愚昧之极,但足以表明妄想青史留名已经成为时下一些官员梦寐以求的一个目标。
先进文化总是批判“青史留名”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文化的叛逆者。在《红楼梦》三十六回,就写到宝玉对宝钗很生气“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当代毕升”王选说过一段朴实而诚恳的话,令人敬佩:我非常赞成欧美流行的一句话:一心想得到诺贝尔奖的人得不到诺贝尔奖。我1990年曾经问过李远哲先生,他说从来没想到能得诺贝尔奖。当获奖的消息宣布时,他正在作报告,大家上前去祝贺他,李远哲以为大家是在祝贺他刚才作的学术报告很好。我想一个人有了成绩不要为当前名和利所诱惑。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因为我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当年我们从事激光照排项目的有些中青年教师对名和利看得比较淡,甚至多少有点看破红尘。
商品追求成为名牌,文学家、艺术家向往知名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可非议。问题是追求名牌、知名度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给人民带来好处,还是单纯为了自己的利润,为了自己的虚荣心。
一个社会如果很多人去争名争利,而分不清荣耻,带来的绝不是和 谐和进步。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在推崇个性的时代,这点尤其值得注意。
人生应该给人们留下温暖而“忘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才使得我们感受到一个人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道家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典型例证。一个人死去了,但是个人的“过去”将封存在历史中,而历史又影响着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个体的寿命虽然有限,但是“自有后来人”,因此人总要把自己多多少少留下的痕迹托付给“后来人”,希望他们能够从这些痕迹中开发出一些意义来。
不过,个体前人的愿望归愿望,对个体存在意义的决定权、解释权却注定是在“后来人”手中。“后来人”对前人留下的痕迹所做的“决定和解释”又决定于他们识别和理解的能力。
因此,前人往往致力于培养出有能力识别和理解前人痕迹的“后来人”,也算是对过去的负责,对未来的尽力。这种努力究竟有多大作用,归根结底决定于一代代得到托付的“后来人”。
尽管过去、未来产生许多功过是非,人类总有一个信念是很坚定的----只要有“后来人”存在,人就是“死而不亡”的;只要是给人类做出精神上、物质上的实际贡献,人生就是有价值的。尽管“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但是“你的业绩永世长存”。
“贪图功名是思想的死亡”(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语)。那些想“不朽”只想“青史留名”的人,实际上在人生意义上并没有走出误区。因为“只有能够使人忘我的事情才能使他的生活获得意义。显然生命的意义在于支出而有所获。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物。把自己的生命和自我当作最重要的东西,当作价值的最高点,就不可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不能忘我的人是不幸的,他不会有感人的亲情和爱情,不会有伟大的成就,理解不了伟大的艺术……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他必定热爱一些人和事情超过爱自己”。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 “船锚是不怕埋没自己的。当人们看不见它的时候,正是它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普列汉诺夫语)
让我们做“微尘”,做微风,做雨滴,默默地给人们带来一点温暖、一点益处,我们就是幸福的人。
此段参考了叶秀山《作为导论的哲学》,《浙江学刊》2016年第五期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27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