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从说话写诗到引导启发

作者:田 玉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8-28

会说话就会写诗

天净沙"乐游

蓝天白云绿树,

池塘小鱼水草,

爸爸妈妈娃娃。

夕阳西下,

小山羊在竹栏。

选自《海乐的诗》

讲堂上,我让听讲的学生猜测《天净沙"乐游》的作者海乐当时写诗的年龄。有说10岁的,有说8岁的,不一而足。

其实,海乐写《天净沙"乐游》时的年龄只有3岁半!

有一次,小海乐的爸爸妈妈领着他到公园去玩。太阳就要落山了,大家开始回家。因为他的爸爸以前教他背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于是就提议:“乐乐,我们‘说’一首《天净沙》,好不好?”乐乐还不会“写”诗,所以只能“说”诗。

“好!”乐乐兴致很好。但他其实搞不清楚“天净沙”是什么意思,所以还是不会“说”。

妈妈会引导,说:“就像‘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个‘东西’一个‘东西’一个‘东西’来‘说’。”(妈妈的引导很关键)

这一下乐乐就有感性的认识了。怎么“说”呢,看看远处吧,有“蓝天白云绿树”;看看近处吧,有“池塘小鱼水草”。很好,眼前有谁呢,有“爸爸妈妈娃娃”。这不,前三句就这样“说”出来了,还很有观察和思维的顺序。

正好这时候,乐乐看见有一只小山羊在竹栏里面吃草,或许他感到自己的肚子也饿了,该回家了,最后两句脱口而出:“夕阳西下,小山羊在竹栏。”

回到家,乐乐请妈妈帮他把这首诗“写”进了他的诗本《海乐的诗》,并想出了一个让爸爸妈妈都惊讶的标题《乐游》,还一语双关呢。

后来有一次,兰大的一名教授看到这首诗,赞不绝口。说一个三岁多的小孩子能写出这样的诗,的确很不容易。尤其是最后两句“夕阳西下,小山羊在竹栏”,几乎可以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面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有人问, 田老师,你怎么这么熟悉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因为海乐就是我儿子。

我谈上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无非是想说:会说话就会写诗。

三岁的孩子之所以能写出诗,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了出来,然后我们用诗的形式“写”了出来;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现在我们奉为经典的《诗经》,换个角度看,老古人写的诗其实就是老古人说的大白话。

诗歌创作原来如此简单,那为什么很多同学感到写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呢?

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有一首古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ròu)。”(《吴越春秋》)描写了原始狩猎生活:砍断了竹子,做成了弹弓,发出去土块(原始的“子弹”),射中了猎物。现在几乎所有的诗词研究专家,都认为这是一首非常好的古诗。可真要是我们的同学创作这样一首诗,可能有人会看不上。为什么呢,是他的“崇古薄今,厚远薄近”的错误思想在作祟。

其次是心理障碍问题:我们还没写诗,就想到了诗的格律、平仄、押韵这些诗歌创作路上的“拦路虎”,就被吓怕了,对诗产生了“习得性恐惧症”。其实,这些“拦路虎”都是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后人陆陆续续加进去的。它们只是诗歌的“装饰品”,与诗歌的本质并没有丝毫的联系。

正如南北朝时期刘勰所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文心雕龙-明诗》)

也像清代王夫之所述“古诗无定体”,“善学诗者,何必有所规画以取材?”(《斋诗话》)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写出来。诗歌创作的唯一要求便是:去写诗!像说话一样去写诗!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道德讲堂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