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乃彦 试论未成熟主体的“兴趣”

作者:冉乃彦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8-28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致力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现代教师,一般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因为尊重学生的兴趣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这些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力求把课上得更加有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应该说从这些方面对素质教育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一、在兴趣问题上的误区

但是,由于“兴趣”对个体来说是个不断发展的心理品质,更由于有些教师对“兴趣”的本质理解不深,对未成熟主体的特点把握不够,因此在对待“兴趣”上,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1,把注意力放在对教材的表面“兴趣”上,而忽视对学生兴趣后面真实需要的研究。例如有的教师为了使学生对“书”产生兴趣,就着重收集了“会唱歌的书”,“色彩鲜艳的书”主要抓了些表面现象,而忽视了书的本质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世界文化的载体。没有设法抓住本质,引导学生主体对创造的智慧、广博的文化、深藏的奥妙发生认识兴趣。

2,为了“兴趣”而“兴趣”。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兴趣”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学习任务。而有些教师误把兴趣当作目的,例如看到学生对“课本剧”、“课文小品”有兴趣,就无限度地让学生去表演,表面看起来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是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使“兴趣”游离于教学目的之外,并没有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把表面“兴趣”当作学生唯一的、永远的动力。有些教师觉得只有这样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能没有想到人的其他的动机(例如责任、情感)也会形成人的积极性;更没有认识到表面“兴趣”只是低层次的价值意识,表面“兴趣”有待于逐步发展到信念、信仰和理想比较高的价值意识层次。

二、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由于我们过去对价值意识很少过问,对未成熟主体的特点也缺乏研究,过于简单地看待了人的“兴趣”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的。但是随着对主体性发展的深入研究,我们就必须对“兴趣”做深入的探究,对出现的误区进行负责的分析,使问题得到解决。

1,兴趣决定于主观还是决定于客观?

兴趣来自事物本身的特点,还是来自主体的需要?究竟是认识的对象激发了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还是认识主体选择了认识对象?过去我们往往认为当然是事物本身有趣,才引起我们注意,因此兴趣当然不决定于主观而是决定于客观。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可以肯定地说,不是认识的对象‘激发’了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产生了认识主体的认识行为。恰恰相反,是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以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有关的条件选择了认识对象,‘制造’了认识的对象,使认识的对象从无知的、寂静的、遥远的世界中‘凸显’出来,成为完整的现实的认识过程的一个要素。缺乏这种主体的认识兴趣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相关的条件,就不会有任何的认识对象,认识行为就会陷入到一种‘无的放失’的境地”。)

其实,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曾经感到有这种引人深思的现象,例如春游时客观对象(优美的环境)难道不有趣吗?但是为什么相当多的学生在整个春游中最感兴趣的却是“吃”?看来问题还是出在认识主体上,出在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主体上。

如果我们纠正了误解,就会很自然地把工作重心(不是全部)放在培养“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上,而不是热衷于单纯寻找客观对象的“有趣”上。

2,兴趣是一种态度,是价值意识的一种形式。

“兴趣”不是一种“了解”和“知识”,而是一种态度。如果说看到一朵花,说它是大的、红的,这是我们对它的“了解”和“知识”,但是我们是否喜欢它,则是一种态度,这就不完全决定于对它的了解和知识。比如同样的“迪斯科”舞蹈,过去在有的人的眼里,看到的是“阶级斗争新动向”;而另一些人可能看到的却是“审美意识”的发展。

“兴趣”是一种态度,是价值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反映主体需要的主体化意识。价值意识它的表现形式在心理层面上有欲望、兴趣、意志等;在观念层面上有信念、信仰和理想等。

因此培养兴趣,关键应该是关注“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也就是关注主体的价值意识,关注未成熟主体的需要层次。

3,未成熟主体的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

关注未成熟主体的需要层次,自然要进行教育和引导。但是未成熟主体的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必须尊重这个客观规律,恰当地进行引导,有时甚至需要有必要的等待。

比如,在人的幼年时期,当他的注意力还处在“无意注意”为主阶段时,那么他必然表现为表面的兴趣为主;只有发展到“有意注意”成为为主阶段时,才能逐渐表现出以间接的兴趣为主。一个蹒跚走路的幼儿,一会对水井盖上的眼有兴趣;一会对落下的树叶有兴趣,是受无意注意的支配,这个年龄,不能要求他对水井盖的安全措施和树叶落地的万有引力发生兴趣。

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消极等待他的发展,适时的教育是不可少的。因为一般来说生理需要产生的兴趣,只能是暂时的;个性倾向性产生的兴趣,才能是长远的。发展他的个性倾向性,发展主体的认识兴趣,应该是一刻不放松。

三、如何对待学生的兴趣?

1.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兴趣后面真实需要的研究上,而不要孤立地研究教材表面“兴趣”。有位班主任带领学生“三进美术馆”就是很好的范例。第一次他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想进行审美教育。结果失败,学生十分钟就参观完备;第二次他把学生带到了名画《最后的晚餐》前,讲述了犹大出卖耶稣的动人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于是第三次学生再进到美术馆之后就久久不愿离去。

“兴趣产生于需要,表现着需要”。教师的任务是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需要,发现自己内在的需要,发展自己的需要,这时学生就会发现有更多的事物会引起自己的认识兴趣。

2.根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学生主体认识兴趣的客观内容;还要设置价值意识“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价值意识不断得到发展。例如春游如何使不同年龄的学生发展认识兴趣? 年幼的学生,根据他们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捕捉昆虫,收集树叶,满足他们好奇的需要;而大些的学生,则应该根据他们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引导他们调查访问,研究历史,以满足他们深入思考的需要。通过活动使他们体验到这种活动对他们的意义与价值。

发展哪些认识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哪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出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看来,脑力劳动和实践创造的需要都将激起主体的认识兴趣。

3.根据未成熟主体的年龄特点,逐渐培养学生的长远兴趣,稳定兴趣,形成兴趣中心。

一般来说无意注意产生直接兴趣,有意注意才能产生间接兴趣。而学生都是从无意注意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因此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必须根据未成熟主体的年龄特点逐渐展开。

有些学习任务表面看起来是枯燥无味的,只有逐渐理解了它对自己的意义之后,才能产生间接兴趣。例如英语学习,大量记忆单词会让人感到枯燥无味,但是学生如果理解了,掌握一种外语对于自己今后走向世界的发展如何重要,就会产生间接兴趣。

主体认识兴趣的发展与主体性的成熟密切相关。间接兴趣的建立,实际上只能在一个人能够理解客观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之后,也就是价值意识有了发展之后。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过程中,发展着学生的兴趣。

而如果学生能在自己众多的长远兴趣,稳定兴趣中逐步形成重要的兴趣中心,必将有利于他一生围绕兴趣中心做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对人类做出贡献。当然这时的兴趣中心,已经和他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观融为一体了。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出版,792页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出版 144页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221页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 58、59页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道德讲堂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