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泰 倡导新人文教育理念

作者:孟国泰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8-28

孟国泰先生以不断进行教育创新而著称,被誉为“教育创新英雄”。由他推出的一系列教育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如导育、创育、情育、和育、创商、和商、万物教育、人本教育、人字型教育模式,导学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三位一体学习模式等等,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贯彻落实中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新课标和新课程的精神?如何让每一个人都实现人生意义并获得快乐与幸福?如何才能产生新的“智慧大爆炸”,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辉煌……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新人文教育运动的开拓者孟国泰先生。

新人文教育理念的内涵

记者:您是如何定位新人文教育的?

孟国泰:新人文教育是相对于传统人文教育而言的,它是对传统人文教育的继承与批判,创新与发展。新人文教育极为强调创新教育、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与和谐教育。

记者:您为什么要倡导新人文教育?

孟国泰:是为了改变那种“有知识无创新,有共性无个性,有体格无人格,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的教育现状。

记者:听说您为了培养有创新,有个性,有人格,有信仰,有道德的人,早在1997年就创立了“人”字型教育模式。请您介绍一下“人”字型教育模式与新人文教育的关系。

孟国泰:“人”字型教育模式与新人文教育的关系是这样的:情与智,是新人文教育的根基;创,是新人文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和,是新人文教育的归宿。开发情与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与和,然后再由所形成的和与创反过来促进更大幅度的情与智的开发,从而使情、智、创、和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让人不断实现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并获得快乐与幸福。

记者:彩色版的“人”字型教育模式示意图把“人”字置于蓝天白云之下,绿草地之上,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看着它,就有一种想成长的冲动。在“人”字型教育模式中您把“和”置于“人”的最上面,这个“和”与老庄的“和”有什么不同呢?

孟国泰:老庄所倡导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强调的是人的一种原始自然状态。我认为,真正的“和”是“创”出来的,是通过鲜活的个性,不断的创新和独立的人格而“创”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大创大和,小创小和,不创无和”。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人生最伟大的“创”是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人”字形教育体系巧妙而有机地将教育的“五大要素”(即:体、情、智、创、和)与“人”字的结构相结合,形成了教育的“四大统一”,即教育形式与教育本质的统一,教育文化与教育内化的统一,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统一,教育传承与教育创新的统一。

体,是教育的本钱,也是做人的本钱;情,是教育的后盾,也是做人的后盾;智,是教育的保证,也是做人的保证;创,是教育的灵魂,也是做人的灵魂;和,是教育的归宿,也是做人的归宿。

开发体、情、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与和,然后再由所形成的和与创又反过来促进更大幅度的体、情、智的开发,体、情、智、创、和相互促动,交叉合一,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最终形成对人的教育的全面思考与深入实践。

人的成长=体育+智育+情育+创育+和育。

教育的真正含义是“导育”,是疏导、引导、诱导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开发体、智、情、创、和,使人的一“丿”与一“?”互相支撑,共同托举起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的活动。

真正的教育是全人教育、全面教育、全体教育、全程教育“四位一体”,体、智、情、创、和“五位一体”,以及婚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万物教育、自我教育“六位一体”的教育。

孟国泰在为高中生演讲

寻找新人文教育与新课程的结合点

记者:听说您为了推动新人文教育运动,还专门为中小学生主持编写了一套《新人文读本》。据说有许多人在看了文章后都流泪了,现在能使人流泪的文章真是太少了。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套读本吗?

孟国泰:《新人文读本》的文章,都是我与夫人在读了近两千本书后精选出来的。在选文中已经表达了我们对孩子的心和对祖国教育的责任心。《新人文读本》从不同的角度始终表述着一个如何做人的主题:人要有志向,有爱心,有意志力,有道德;人要学会快乐思考,独立思考,辩证思考;人要勇于创新,勤于创新,善于创新;人要不断进入和乐,和善,和美,和平,和谐的境界;人要在不断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获得快乐与幸福。整套丛书极为注重人性化教育,它以培养自由的心灵,独立的人格与和谐的生命为宗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篇选文后我们都附上了“创新性阅读思考题”,使学生在继承性阅读的同时,通过感动、感受和感化把文章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血与灵”,然后再升华为创新精神,鲜活个性,独立人格与和谐意识,从而实现创新性阅读的历史使命。

记者:如何在新课程、新教材中实施新人文教育?

孟国泰:知识都是在一定时空下产生的,有一定的局限性,新人文教育运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学生在继承传统人文知识的同时,创新和超越传统人文知识,同时学会做人。如“独木不成林”是传统人文的东西,新人文教育在继承性阅读方面是同意这种看法的,但它更强调创新与超越。其实,“独木能成林”的自然景观在西双版纳便能见到。至于人文景观,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事例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相对论推出后不久,许多人都表示怀疑,只有爱因斯坦坚持了下来,后来,相对论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宇宙观。这就是“独木能成林”的新人文大景观!因此,新人文教育要求新课程与新教材教育教学做到导、学、创三位一体,体育、智育、情育 、创育、和育五位一体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万物教育、自我教育六位一体,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知识又有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体格又有人格,既有目标又有信仰,既有规范又有道德一代新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文化报》记者 伊志友)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道德讲堂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