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作者:孙云晓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8-2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自然也是学习的世纪。那么,21世纪人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该报告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Life?long study is the passport to the new millennium),而终身学习通过“四个学会”来实现,即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近几年来,上百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都在借鉴这一现代教育思想。

1.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学会掌握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热学习,勇于探索与实践,富有批判与创新精神。

譬如,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到北京光明小学听四年级的语文课,听的是《小麻雀》一课。课文大意是:一只小麻雀不小心掉到地上,一只狗冲过来要吃它。这时,一只老麻雀冲下来,发出凄厉的叫声,把狗吓住了。课文最后问:老麻雀的行动表现了什么精神?标准答案是:表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

可是,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个答案。课文没有证明老麻雀是母的,还可能是公的呢。”年轻的女老师欣喜地表扬了这个男生,说他的分析有独到之处。

可以说,这是现代教学,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在应试教育猖獗的地方,常常是一切服从标准答案,集体失语严重。由电脑软件制造标准答案更荒唐,答:“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是对的,若答:“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则不对。这不是在制造“机器人”或“克隆人”吗?

应试教育必定让学生厌学。我们做当代中国中小学生状况调查时发现,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中小学生不超过10%。

孩子唱起了厌学歌曲:“书包最重的人是我 / 作业最多的人是我 / 每天起得最早的 / 睡得最晚的 / 是我是我还是我。”

另一首厌学歌曲更厉害:“太阳当空照 / 骷髅对我笑 /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 我去炸学校 / 老师不知道 / 一拉弦 / 赶快跑 / 轰隆一声 / 学校炸没了!”

想把学校炸掉的学生,怎么能不厌学呢?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呼吁,全世界都要同学业失败现象做斗争。

其实,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莫过于四个字,即兴趣与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难以终身学习,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兴趣难以持久,更难以成就大业。

人生来就是一个学习者,从小就有学习需要。但是,进入学校及工作岗位之后,学习需要分化为四种不同的需要,即认知需要、发展需要、报答需要、竞争需要。最好的是认知需要,即学习就是为求知,就是为了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一个人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另三种需要都有消极性,尤其以竞争需要最糟糕,因为以竞争需要为主的学习者,容易患“成就焦虑”,总怕超不过别人,总怕被别人赶上自己,势必在战战兢兢之中采取最保守也最艰苦的学习方法,发展不会有后劲儿。许多校园悲剧原因皆出于此。杭州天长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发现了奇特的“第10名现象”,即学习成绩在10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高于尖子生,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

2.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与学会求知不可分割,是“知”与“行”的关系。它有一个重要概念是:21世纪的人才,由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由技能到能力。资格即职务、职称、工龄、年龄等等,能力则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精神、交流能力等等。从技能到能力,指的是从狭窄的劳动技能到个人综素质的发展,也叫做第二智慧,即创造力(第一智慧指对知识的掌握)。

如:我们公认比尔?盖茨为知识英雄、世界首富,他却靠的并非仅仅是知识,也并非单纯的电脑技术,而是一个杰出现代人的综合素质。

即使古人的成功也离不开学会做事。如诸葛亮为何能大败曹操呢?主要原因在于联吴抗曹。当时,蜀国势单力薄,于是,诸葛亮来到吴国寻求合作。吴国文武群臣讥笑他打不过曹操,让吴国帮忙等等。诸葛亮镇定自若,讲明分则败、合则胜的双赢策略,终于让孙权动了心。吴蜀联手赤壁之战,让曹操几十万兵马溃不成军。这才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这是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成功范例。

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父母与教师忽视孩子子做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走进校园或走向社会大吃苦头。北京一高三女生胸有成竹考中央美院,却因公共汽车坏在路上,她一直等到考试开始还在车上。此时,满街都是出租车,她兜里有100多元钱也想不起打车,因为她是好孩子,从未打过出租车。这一误考至少要等一年。有好几位女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入学后连连被骗被侮辱,有的还被卖到农村当媳妇。2001年春季考试,一考生竟然近在咫尺找不到座位,也不问工作人员,急得直叫爹妈……

中国早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不久还将加入WTO,这一切变化都在呼唤能力,能力才是当今时代真正的通行证。充满爱心的父母与教师们,难道还可以无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吗?

3.学会共处

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而学会共处就是在这一时代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并被认为是四大教育支柱的基础。

学会共处要求人们学会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关心(to care)、学会分享(to share)、学会合作(to work with others);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共处的渠道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实践。

然而,应试教育制造了你死我活的淘汰机制,又由于不恰当的鼓励竞争,使不少孩子养成了攻击性。南方某大城市一位四年级小学女生没来上课,同学们非常奇怪:她是数学尖子,怎么会缺课呢?老师解释说:“她请假了,因为爷爷去世了,她在家办理丧事。”老师话音未落,教室里一片欢呼声:“噢,她爷爷可死了!平时我们竞争不过她,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这下可好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许多孩子开心地敲桌子跺脚,老师耳闻目睹后毛骨悚然:“这是一群小学生还是一群小狼呀?怎么这样缺乏同情心呢?”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共处,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永恒的课题。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群体性,二是实践性。也就是说,孩子是在群体中长大的,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我在欧洲考察时发现,欧洲的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如果出门旅行,习惯于借个孩子一起去旅行,使孩子有个伴儿。他们明白,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同龄伙伴一起出门,没有风景的地方也有风景。当然,孩子们在一起可能一会儿打起来,大人不必插手,孩子自有办法来化解矛盾,而这也是体验,也是教育。

在这方面,中国人也有不少创造。《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进行了“独生子女一日营”的教育实验,效果良好。在“社区假日小队”的基础上,让独生子女自愿组合起来,五、六个孩子到一个伙伴家生活一天。对孩子来说,别人家的饭好吃,别人家的玩具好玩,别人家的床睡着舒服,因而特别喜欢到伙伴家去。北京育英学校100多个家庭主动接待了孩子们。有的父母说:“来吧,我儿子正寂寞。我拿1000元钱招待孩子们!”指导老师说:“最好让孩子体验真实自然的生活,而不是来赴宴。所以,我们建议每个孩子最多花10元来过一天,困难的家庭还可以免费。”伙伴们一起学习、游戏、购物、做饭、睡觉,个个心花怒放。第二天分离时,很多孩子掉了眼泪。

回归自然是世界教育的趋势之一。几年来,《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还创办了“星星河快乐农庄”(此项目已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继续做)。组织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到郊外群山环抱的小村子里,与农村小伙伴一起,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玩农家游戏,干农家活。这一活动大受城乡孩子与父母的欢迎,还得到了朗讯公司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支持。

可以说,上述项目都是使孩子学会共处的好模式,尤其对独生子女大有益处,起到了“以群治独”的奇效。学会与人共处,或许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4.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教育目标是:“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the complete fulfilment of man),是人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的完整实现,即“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中的“to be”的原意,在这里不应是“生存”、“存在”,而应是“to be human”、“to be a complete man”,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完整的人”。

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唯一的中国委员周南照先生解释,“学会做人”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报告《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中译本《学会生存》)的主题思想。

学会做人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像、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甚至是纳米时代。纳米,又称毫微米,是度量长度的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的长度,普通发丝就有6万-7万纳米粗。通过纳米材料、超精度微加工方法、微机电系统三大关键技术,今后二、三十年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处境。但是,高科技未必与高道德同步而来,高科技时代也可能造就出冷酷无情的罪犯。

我们不应该忘记“天才学生”卢刚的悲剧。

1991年11月1日下午3点半,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309室,一个天文物理专题讲座会正在进行。

卢刚出现了。

这个28岁的青年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材生、通过李政道博士的出国考试由中国政府公派来美的留学生,幽灵般地溜进了会场。他穿着大茄克,带着一个提包,无声地坐在会场一角。

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中,作者周励为我们详细记录了悲剧的发生。

卢刚在这里生活了6年,从1985年出国直至1991年11月1日,并在这个房间通过博士论文。整整6年,他没有离开过爱荷华大学,现在就要与它告别了。他把手伸进口袋,那里有一把0.38口径的手枪,已经荷满了子弹。5月份,他向爱荷华地方长官办公室申请到了枪支许可。6月份,他跑到一家渔猎商店,花200美元买下这枝巴西制金牛星手枪。他仔细挑选过,这是一把仿制美国警方用的史密斯-威森牌的左轮手枪。从那时起,他就想干这件事了。

“我早就有这个意思了,但我一直忍耐到我拿到博士学位”。卢刚在给他二姐的遗书中写道:“你自己不要过于悲伤,至少我找到几个垫背的人给我陪葬。”

他静静地旁听了大约5分钟,突然拔出手枪射击。他首先开枪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戈尔咨教授应声倒下,卢刚又在他脑后补了一枪,继尔又朝史密斯教授身上射击了两枪。在场者一时还未反应过来,以为卢刚拿玩具枪恶作剧,直到看见两位教授的脑门和身上流出大滩鲜血,才明白发生了血案。

中国同学李新受惊吓过度当场昏倒。另一个中国同学夺路而逃,跑到一处有电话的地方报警求救。

这时,卢刚已经冷静地将枪口瞄准了他嫉恨已久的“竞争对手”?中国科技大学高材生山林华博士。他一连朝小山的脑门和胸膛放了几枪,山林华连哼都来不及哼一下就当场被枪杀。

卢刚在第一现场枪杀了这三个人之后,又噔噔地从三楼跑到二楼,找开了系主任的办公室,一枪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柯森。他确认系主任已经死了后,又跑回三楼第一现场,确定戈尔咨、史密斯、山林华三人是否真的死了。室内有几名惊吓得目瞪口呆的见证人,其中之一是研究科学家鲍?汉生,他和另两名同学正围着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他还没有死,生命从他的眼里突然逃遁,刚才还那么灵活,大声地激烈雄辩的学者脸上,一下子被死亡来临罩上一层灰白。卢刚没有打中他的心脏,他鲜血涌注,在书桌下面挣扎着。三个人踝急赴阉??鹄此腿デ谰龋?馐甭?赵诿趴诨游枳攀智菇兴?浅鋈ァ1?汉生轻轻喊了一声“住手”,卢刚不予理睬,然后走到躺在地上的史密斯教授面前,对准他惊恐万状,带着哀求的眼睛,又补发了致命的一枪。他马上就死了。

卢刚跑出物理系大楼,持枪飞快地跑到邻近的生物系大楼,从一楼至四楼,似乎在寻找一名女性目标(目击者见他进入女厕所寻人)。在这过程中,卢刚遇到生物系的几位师生,并没有开枪。在生物系大楼没找到他的“射击目标”,卢刚又冲进大学行政大楼,推开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办公室,朝她胸前和太阳穴连射两枪。副校长的女秘书惊恐地拿起电话要报警,卢刚又向女秘书脖颈上射了一枪,然后举枪自杀。

整个凶杀过程只有10分钟,6人死亡,女秘书重伤。

卢刚博士杀人案震动了美国、中国乃至世界,并引发了世人对中国教育的强烈关注。

卢刚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卢刚是1963年出生的北京人,也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他是物理系的高材生。1985年,他参加了李政道博士的严格考试,从数百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6年后,参加美国的博士资格考试时,他不但与山林华并列第一,各门课程都是A,他所获高分打破物理系历届记录。

但是,这位成绩优异的高材生,人格方面却存在严重缺陷。据曾与卢刚同住一室的爱荷华大学教育系博士生赤旭明回忆:卢刚这种冷血杀人行为,不仅是由于嫉恨,而且是因为他天性中潜伏着一种可怕的“杀机”,“性格决定命运”。

赤旭明说,1987年夏天,他与卢刚、山林华合租一个一房一厅,他与小山住卧房,卢刚住客厅。卢刚从不打扫屋子,喝牛奶从不用杯子,打开盖对着嘴咕噜咕噜喝完就随手扔在地上。赤比卢大10岁,以长辈的口气告诫他,结果卢刚“目露凶光”,表现得非常凶恶。赤形容卢刚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视甚高,常以“物理尖子”自居。说话喜欢揭别人短处,以嘲弄别人为快乐,时常“出口伤人”。他说卢刚不仅人品素质极差,而且十分好色。他曾幻想所有的女孩子都拜倒在他这个“天之骄子”的脚下,也费了不少功夫追了许多女孩子,但屡遭挫折

另一位同学回忆说,卢刚与人合住一个公寓时,睡在客厅里,因嫌天气热,经常把冰箱打开一整夜,根本不管别人存放的东西酸馊腐臭。卢刚在许多留学生口中,是一个攻击性很强、让人下不了台、又十分自私的人。久而久之,几乎没有人愿意与他来往。

“卢刚是一个自恋型的人物”,一位熟悉卢刚的教授说,“自恋性格的人会怨恨他们认为伤害他们感情的人。他们看人,并不是看人的本身??并不看人的本质,而是根据自己的解释看这些人怎么伤害他。”这位教授说,“拿着一枝枪连续射杀6人,他只把这个视为消灭对他有伤害的人,而不视为是杀害其他活生生的同类。”

高科技时代也能造就冷酷无情的罪犯,或许是世界现象。

卢刚的枪声响过4年之后,即1995年3月20日上午8时,以日本东京地铁霞关站为中心的日比谷线、丸之内线、千代田线,被人施放了“沙林”毒气,导致5500多中毒、11人死亡的特大悲剧。据警方报告,“沙林”毒气由德国纳粹科学家于1939年研制。此次投毒由日本邪教奥姆真理教所为,而由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的科技天才具体研制实施。

为什么一批科技天才为邪教杀人呢?第一,对神秘和超能力表示浓厚兴趣的时代背景;第二,奥姆真理教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对科学探索给予充分的物质条件,使科技天才有极大的成功感。这与中国的状况何其相似!所以,近几年来,中国也出现了影响更为广泛的“法轮功”邪教,危害更为惨烈。

这一连串的悲剧说明了什么呢?早在1993年,联合国曾在中国开过一个国际会议,专门讨论21世纪的挑战及教育改革。专家们认为,如今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是年轻一代的道德水准下降了,以至于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将来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发达了,而这个领导权又掌握在缺乏道德感的人手里,那就是人类的灾难了。因为他手中已经不是一把枪,而是核武器。他如果想拿原子弹试试看,那就让人类倒霉了。

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吕型伟先生参加了此会。他说:

我认为“人”同“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的人是“人”又有“才”,这就叫“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有“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那么这种人根本不能叫“人才”。汪精卫是汉奸,他偏偏有才。我们现在着眼于培养人才,多出人才,我们希望统一,希望他是人又是才。但是如果要两者选择一样的话,我的观点是宁可他是人没有才,而不要他有才不是人。因为越是有才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

那么,什么是人,我认为起码有这么几条:第一,他是一个文明的人。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现代动物学家经过科学分析,认为现代人还没有完全摆脱动物状态。找人身上的劣根性,一找就找到动物身上。我们要力争摆脱,摆脱得越多,越是一个文明的人。第二,他是一个现代的人,区别于古代的人。现代人有好多特有的要求。如:民主的观念,法制的观念,整体效益的观念,这些古代人是没有的。第三,他是一个中国人,区别于外国人。即使你改变了国籍,你的血统改变不了。多少人在国外住了几代,但人家还是把他看成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自尊,要有民族、国家的自尊心,不能丢国家的脸。第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我认为像不像一个人,就看这四方面。

了解了上述事实和分析,相信每个人都会同意本人的观点,即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可是,广大父母依然叮嘱孩子:“只要你把学心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研究表明,多读文学和知识类书籍的儿童,道德水平与智力发展好,反之亦然。然后,多数父母希望孩子在课外读的书是教学参考书。

显然,这是应试教育的机制在起作用。九年义务教育本是国民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受教育者的教育,是合格教育,是成功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将义务教育扭曲为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是淘汰教育,是失败教育。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误区。

只有素质教育才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根本保证。什么是素质?可以概括为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艺术审美五个方面素质的综合。如果套用爱因斯坦的推理方法,也可以说,当一个人把他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素质跻蛭?刂适峭?坏舻摹?BR>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What is Education?)是人的解放(It is the liberty of mankind),不是人的枷锁!(but not the yoke!)大脑是什么?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狭义的成功,而是让人获得幸福。成功是什么?成功不是名次,也不是官位或高收入,而是发展、选择与和谐,其真正内涵依然是幸福。因此,教育的全部内容可以概括为8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蒙台梭利语)

童年有独立的价值,不是仅仅为了长大成人。童年的幸福或痛苦将影响人的一生,也是未来所难以改变的。许多成年人的成功与失败几乎都可以找出童年的影子。因此,现代父母与教育应当是童年的发现者与捍卫者。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道德讲堂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