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
作者:王东华
推荐版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1.导读领航
如何认识母亲这个重大角色,王东华的《发现母亲》一书,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发现母亲》的写作过程历时十年之久,是作者殚精竭虑的结晶,作者就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母亲的职责,认识到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乃至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此书是母教的一次自我反思,具有丰富的思想和信息,立论严谨、观点新颖,可读性、启迪性也很强,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人的精彩案例,遣词造句十分精炼,完全可以当做一部文学作品来欣赏。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教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也是令许许多多父母困惑的一个大问题。《发现母亲》为困惑的父母解答了这一问题,给全天下的父母以及将成为父母的人上了一堂最重要的家教必修课。
2.作者简介及该书影响
王东华,1963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其著作有《新大学人》、《发现母亲》,主编及编著《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超薄学习》等,由于其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的突出成绩,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助西爱心大使”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
幼时他被寄养在外婆家,10岁后才回到父母身边,与母亲的长期分离造成了他难以与母亲沟通的痛苦,因而他迫切地希望能逃离那个感受不到温暖的“家”。当他在华东交通大学读书期间,无意之中看到了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书中的教育理念强烈地震撼了他,深深地拨动了他童年那段特殊的经历,在他的内心掀起了阵阵波澜。于是他做出了改变他一生的决定,毅然放弃建筑学,改变职业方向,把教育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
1993年,他的第一本以指导当代大学生思想工作为内容的《新大学人》使他一举成名。沉寂数年后,《发现母亲》再次使他一鸣惊人。《发现母亲》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教育著作之一,是迄今为止较系统、全面的母教专著。该书于1999年一经出版,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全国有数百家报刊近百家电视台、电台、门户网站大篇幅报道本书,从而掀起了一场全民族的教育大反思。
著名评论家孟繁华对此书如此评价:“《发现母亲》不止是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而是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母亲角色的悄然变易、社会观念对母性的支配以及教育制度对母性的重塑。”
3.内容梗概
作者历经十年的艰苦研究,考察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通过对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学子全方位的剖析,科学论证了其母教理论,是对社会上固有观念的一次猛烈冲击。
作者认为早期教育很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甚至影响一生,倘若错过这一时期,孩子的智力将会遭受阉割。他提出了“母婴连体”论,婴儿出生后三年仍与母亲不可分割的联系着,母亲这种本能上的优越使之在孩子的教育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她们不擅长的物质生产是一个大错误。
孩子之所以能成为天才,与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密不可分,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而是立言、立功、立德三者合一的教育,培养幸福的人是教育的最高准则。母亲作为一种职业,也需要学习,更何况母亲的素质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亟需改变现今以“教”为主的“显教育”,转化为以“做”为主的“潜教育”。
4.教育案例或模式分析及建议
(1)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作者认为,人的生产是一切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虽然她在体力上抵不上一个男子,可她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同时她也可以把孩子教唆成无恶不作的杀人犯。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占90%以上。只要母亲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对孩子带来毁灭性的损害和打击。仔细观察,我们能够发现成功人士的身后往往有一位优秀的母亲:
宋代的贤相张浚,幼时丧父,母亲计氏矢志苦守,孤儿寡母,度日艰难。但张母端正平直,治家教子有方。张浚刚会说话,母亲就让他诵读父亲生前写的文章,到他能记事,就告诉他父亲的言行,“无顷刻失教”。所以张浚幼时就行止端正,走路腰板挺直,目不斜视,说话不打诳语,他20岁刚行冠礼,就进了国子学,母亲送他远行时哭泣着说:“我们孤儿寡母,门户寒微,你只能靠自己成才立业了,你应当把你祖父和父亲的事业时刻挂在心上。”并书写了数十条诫语送给张浚。后来张浚一生不断进取,爱国重贤,官至宰相。他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等。绍兴八年,金使以招谕为名南下议和,他不顾自己遭贬永州的逆境,连上五十疏表示反对,为后人所推崇。
一个寡母带着孩子,其生活之艰苦,可为世人所想象,却能在如此之逆境中把孩子培养得如此之优秀,可值得现今为人母者去思考。现在有很多母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母亲对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她们为了自己的欲望、享乐,毫无顾忌地打胎,残害自己的身体,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是为孩子准备的,有些母亲为了保持自己的体形,不惜用牛奶、羊奶代替母乳来喂孩子,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有健康的身体吗?
她们把孩子当做出气筒,稍有不如意就打骂孩子,有些母亲宁肯让孩子忍冻挨饿,也不愿放弃那几圈麻将,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有正常的心理吗?
母亲,是上帝赋予使命的人,她们的工作是天底下最神圣的工作。福禄培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整个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只有人的进步,才会有社会的进步。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是孩子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应用建议一:与家长不间断地进行信息交流,耐心地为他们提供一些家教建议,达到家校教育的优化结合。
应用建议二:帮助协调学生与家庭的关系,如果学生与父母有争执,帮助学生冷静地分析问题,启发学生理解父母的苦心,从而缓解学生与父母的矛盾。
(2)让孩子过一个幸福的百岁人生
幸福是什么?
有些人认为只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是幸福的。于是就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而事实上,许多被认为是成功的人并不幸福。莫扎特并不幸福,父亲逝世后,他便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三十五岁便早逝了;帕斯卡也不幸福,他曾说过:“我十八岁起没有一天不苦恼的。”约翰?罗斯金也说:“一般来说,我所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影星赫本,她结过七次婚,但从来没有看过心理医生,生活得很愉快。她曾做过67次亲善大使,在1956年到1963年之间,她几乎每月都到码头、监狱、黑人社区做义工。有一次,她谢绝了贝尔公司每小时5万美元的庆典邀请,而去医院给一位小男孩做护理服务。她一生都在做无报酬的慈善工作。
为什么同为成功人士,有人活得很幸福,有人却活得很不幸?看来幸福与是否能成功无关,而是与人的心灵息息相关。王东华认为幸福不应当从外部去看,它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感受,是人对自己的肯定、满意及祝福。教育的最高准则是培养幸福的人。我国古代有“三不朽”之说,也即立言、立功、立德,其中立德是最高要求,它以立言和立功为基础。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就是以其人格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
进入立德境界的人往往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抱有感恩心态,把帮助别人当做自己的一种人生乐趣,他们的每一天都生活得很愉快,都很幸福。因此,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应当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而培养幸福的人,父母就不应当只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而应当是立言、立功、立德这三者相结合的教育。
应用建议一:不只是重视学生的智力训练,更不能忽略他们高尚品质的培养。分数不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不要忘了还有高尚的品德。
应用建议二: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富有美好心灵的人,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教育事业,洒落学生的心田。
(3)母亲也需要自我教育
母亲的行为和思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母亲的一举一动都是在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作为母亲,就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这一点上,伟大的母亲大都做得很好,比如孟子的母亲:
有一天,孟子看到邻家杀猪,就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一时兴起便开玩笑地随口答道:“杀给你吃。”这本是生活中极平常的一段母子对话,更何况他们这孤儿寡母了。
但孟母话刚说出口便感到懊悔,继而责备自己:“在孩子还未出生时,我的言行举止倒还注意约束自己,严格实行胎教,这都是为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可今天在他还不太懂事的时候,我竟然这样信口开河,我怎么能欺骗他呢?”为了挽回即将造成的不良后果,孟母便真的买了猪肉给孟子吃了,以示言而有信。
如果孟母不能自我教育,孟子的发展可能又是另一种情形了。自我教育对于没有外界约束的母亲尤为重要。母亲的一言一行在她毫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让孩子记录下来,无论孩子是否理解这些言行,它们都很自然地影响着孩子。“在一个充满自私、卑俗、猥琐的家庭里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志气高昂的人物。”而懂得自我教育的母亲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言行,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因此,自我教育不仅让母亲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孩子从母亲这种自我教育中学到这种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者本身应该是自我教育式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现今很多人错误地以为自我教育是单方面的,只要被教育者自我教育就行了,殊不知它首先是以教育者自我教育来换取的。教学相长,教育首先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应用建议一:谨慎自己的言行,经常反思,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应用建议二:为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在加强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博览全书,扩大知识面,并勇于向学生学习。
应用建议三:重视“潜教育”,通过习育、化育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
5.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启迪
学校应摒除“应试教育”的观念,加强“素质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素质教育,组织教师参与教育与科研,为教师朝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提供必要的条件。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摆脱以升学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课堂体系,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
6.精彩语言辑录
(1)没有家庭教育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整个社会道德、生活质量的下降。
(2)由于整个家教出了问题,父母的不合格导致了其后出生人口的整个不合格,导致整个人的不合格,这才是当代中国最可怕的事情,这才是当代中国最为致命的问题。
(3)智力教育是“教”给孩子的,但品德教育是“教”不给孩子的,而只能做给孩子的。
(4)由于我们大大低估了婴幼儿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是在孩子已经养成不好的习惯之后再去教育,我们人类所有的教育都是再教育。
(5)母亲教育一旦受到动摇,它给孩子带来的就会是整个生命的崩溃,因为老师给的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而母亲所给的则是生命的教育!
(6)早期智力教育不是获取知识的刀刃教育,而是以学会思考为主的斧背教育。
(7)孩子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它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教育的主动权不应该拱手让给别人,孩子成长的风筝线应该牢牢捏在母亲的手里!
(8)如果说自己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那就是说他自己没有时间做人。因为自己的作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书,正是教育孩子的课堂。
(9)我们的父母就必须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自己行为端正,思想纯洁,孩子的源头才得以清洁,我们的孩子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0)尽管孩子的哭声是一样的,但不同的父母对此的反应却绝不是一样的,那些称职的卓越的天才的父母,能从这孩子的平常哭声里听出一首绝妙好诗的诗意!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