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副扣人心弦、对仗工整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一个不很引人注目的角落里。这是1972年1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9时许,毛泽东同志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出现在追悼会上。毛主席面对陈毅同志的遗像,默然肃立。
顷刻,他扫视着数以百计的花圈、挽联、挽幛。倏忽间,老人家像发现了什么,他缓缓地走过去,伫立在一副挽联下,周总理和工作人员的脚步紧紧追上毛主席。毛主席低声吟诵:“仗剑从云……遍树红旗。”“中州张伯驹敬挽”,倍加赞赏地说:“这副挽联写得好啊!”老人家沉思了片刻,徐徐转过头来,向张茜同志问:“张伯驹呢,张伯驹来了没有?”“张伯驹没有来。……追悼会不允许他参加。他们夫妇俩从吉林回来,一没有落户,二没有工作,生活很困难。”张茜的声音低沉。
毛主席转过身子,对周总理说:“你过问一下,尽快解决。”这副引起毛泽东重视的挽联,此后几乎所有的报纸刊物竞相刊载,而且给予极高的评价。
1月6日,陈毅副总理与世长辞。张茜同志特地派人通知了张伯驹夫妇。得此噩耗,伯驹老人捶胸痛哭,仰天长啸。他和着泪水书写了上面那副挽联,托人转交给张茜同志。
此后,这对老人他们日夜盼望着能够接到参加追悼会的通知。然而,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没有可能的。
1月11日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以沉痛的声音播出了陈毅同志追悼会已于1月1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消息。张伯驹这时才知道追悼会已经开过了。知音永诀,连最后致哀的机会也被剥夺,他悲痛欲绝!
潘素听到广播以后,冒着凛冽的寒风和飘舞的雪花,匆匆上街,等了许久,终于买回一张《人民日报》。张伯驹取过报纸,久久地凝视着陈毅同志的遗像,低声抽泣起来。夫人见状,急忙上前把他扶到床上……
陈毅同志的逝世,对张伯驹的打击是很沉重的。他,一位旧世家出身的知识分子,一位普普通通的百姓,国家的副总理曾先后三次邀请他到家里同桌对弈,开怀畅谈,而且陈毅了解他、关怀他、爱护他,与他有知遇之恩,如今,他去了,永远去了……
其实,张伯驹夫妇的困境,虽然善良的同志们没有向陈毅同志如实汇报,陈毅同志还是从张茜那里知道了情况。周总理前去医院看望陈毅同志时,陈毅同志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向总理讲述张伯驹对国家的贡献和目前的窘境。中央文史研究馆的章士钊同志也已向周总理作过汇报,周总理已作了“予以安排”的批示,但是,那种特殊的年代,阻力重重,希望成了泡影。周总理遵毛主席嘱托,又亲自过问此事。此后,进展之快,异乎寻常。不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亲自派员将聘请张伯驹为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送到了后海南沿的丛碧山房,并告之,这是毛主席、周总理嘱咐和陈毅同志生前嘱托办理的。
继之,所在派出所所长和户籍员主动登门,为张伯驹、潘素夫妇办理了落户手续。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