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民间童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儿时的歌、童年的诗。文章主要从民间童谣的种类、作用及现状三个方面来阐述民间童谣,并分析了优秀民间童谣在现代幼儿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民间童谣;童趣;灰色童谣;美感
童谣的历史真可以说是“久矣夫”的了。《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民间童谣,又称民间儿歌。它是劳动人民(作者是妈妈、别的成人及儿童)根据儿童的思想、心理、感情、想象、趣味、理解力、生活经验、语言特点与表现手法等而编唱的口头短句。它生活色彩与地方色彩浓厚、形象、通俗、活泼,大致上就年龄来区分,有适于三岁前幼儿的理解的,也有适于四岁至十岁幼童理解的,二者内容深浅不同,有时难于严格区分。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民间童谣这种宝贵的民族文化。
一、民间童谣的种类和格式
(一)童谣的种类
现代童谣的种类很多,它们简短有趣琅琅上口,小朋友都喜欢读。传统童谣有以下几种:
1.帮助识数的数数歌:它是数字与文字的巧妙结合,能帮助幼儿掌握一些数的概念。如小鸡两条腿/老牛四条腿/蜻蜓六条腿/螃蟹八条腿/蚂蚁十条腿/蚯蚓鳝鱼没有腿。
2.边唱边玩的游戏歌:儿童二人(有时是一个大人跟一个幼儿或一个幼童)或三人以上在做各种游戏时,常伴唱者或诵述者的童谣,就是游戏歌。如:双手摆/双脚跳/摇得快/跳得高钻城门/过草桥…
3.认识事物的问答歌:儿童一问一答,形式活泼妙趣横生,他们在问答中学会分辨事物,认识事理。如:什么船儿上月球/宇宙飞船上月球/什么船儿海底游/潜水艇儿海底游…
4.趣味盎然的绕口令:由读音相近又易混淆的字组成儿歌,可以训练儿童发音能力。如:妈妈摘瓜瓜/花花捧瓜瓜/花花追瓜瓜…
5.启智谐趣的猜谜歌:谜语所设置的通过形象特征来表现的悬念,十分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猜猜能训练他们的推理、判断和联想的能力。如:家住大海/走上岸来/太阳一晒/马上变白。
6.首尾蝉联的连锁歌:运用“顶真“的手法结构全歌,逐句相连,易念易记。如: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哒/嘀嘀哒。
7.滑稽可笑的颠倒歌:通过夸张的手法,有意颠倒所描述的事物,形成荒唐可笑的情状,可以训练儿童分辨事物的能力。如刚刚三点过,太阳就落坡。鸭子跳上架,猫儿进了窝……
8.一韵到底的字头歌:歌中的每句末字相同,有很强的韵律感。如:我们都有一双手/专心听讲放好手/上课发言请举手/饭前先要洗洗手/花儿好看不好手。
9.摇篮曲:这是一种旧日妇女(主要是母亲或别的亲人)用手轻拍着在摇篮或怀抱中的婴儿或幼儿催眠时,徐徐哼出的歌。
10.风俗歌:这是描写长期形成的民间风尚歌。这种风俗,约定俗成,留下了历史的某种真实影子。过去老昆明有句俗谚:“小刀刀/八月十五划粑粑/毛豆栗子供菩萨。“讲的就是这天的情景。
另外,还有拍手歌、对对歌等等。
(二)童谣的格式
童谣的格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句式能产生不同的节奏,它的句式和节奏的变化,主要依据不同年龄对象和内容而定,常见的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三言句式:小针管/亮晶晶/针管里/药水清/打疫苗/不哭闹/防疾病/真是灵。
2.四言句式:月亮光光/下来吃米汤/米汤没曾滚/下来吃米粉/米粉没曾熟/下来吃米糊/米糊没曾烧/下来吃米糕……
3.五言句式:我张小嘴巴/你张小嘴巴/许多小嘴巴/都来唱妈妈。
4.六言句式:小鸡唱歌叽叽叽/轻轻走来吃小米/母鸡妈妈爱小鸡/看好孩子要注意老鹰来了不要怕/妈妈我来保护你。
5.七言句式:月儿弯弯挂树梢/好像一把小镰刀/我要借它用一用/割把青草喂羊羔。
二、童谣的作用
童谣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在儿童中传唱,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读来琅琅上口的歌谣。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童谣充满童趣,有利于培养幼儿广泛兴趣
童谣来源于民间,取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充满童趣。幼儿之所以喜欢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童谣极具童趣,本身具有非常生动的游戏性,在游戏中,幼儿是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从事的活动。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游戏的方式,通过对童谣的教授,激发幼儿对童谣及其民间艺术的兴趣。
(二)童谣音韵和谐,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审美趣味
童谣音韵和谐,语言质朴,节奏明快,语句通俗,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兴趣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对童谣的欣赏和学习,孩子们获得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他们在吟诵童谣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把童谣作为一种情感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童谣琅琅上口,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
童谣简短易读,又具有韵律感,易唱易记,是一代代人通过口耳传承的语言文化。幼儿通过游戏活动,一边玩一边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娱乐玩耍中学习了方言,增长了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童谣的现状
童谣自古有之,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唱着童谣长大的。曾几何时,不健康的“灰色童谣”、另类“顺口溜”、“打油诗”等弥漫校园,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自行传播,虚拟的人机网络游戏吞噬了一些未成年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不利孩子的心理健康,且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灰色童谣
现在的童谣一般来自电视节目、流行歌曲、成人短信以及道听途说。这些内容使儿童感到新奇有趣,所以形成很大的市场。探寻灰色童谣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童谣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好载体的缺失。现代社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仅仅只针对应试教育这一块,却忽略了最有民族性的东西以及能帮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东西。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同样是极度匮乏,自从踏入学校的大门,生活中充斥的就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有趣的童谣只能靠道听途说。
其次,适合孩子们的童谣太少。在整个儿童文学创作中,应重视童谣,遗憾的是这已行之有效而宝贵的德育教育载体近些年颇受冷落。市面上,这类图书虽好销,但多为旧作的重新翻版,多的是老面孔,缺的是新内容。儿童呼唤贴近他们那快速成长心灵的“解渴”童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自发“创作”。当然,这种需求有时品味不高,甚至低俗。
再次,优秀童谣的缺失导致“灰色童谣”代位。童谣在我国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现在的儿童不愿意再唱那些旧时的童谣。在没有适合他们的童谣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为了发泄学习带来的压力,学生们唱出了“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等内容的灰色童谣。“灰色童谣”促使我们深入儿童生活,了解其思想道德现状,脱离实际一相情愿地为他们创作一些大道理,很难起到口耳相传、易唱易记的效果。
(二)解决灰色童谣存在的方法
第一,营造学习童谣的良好氛围。童谣的音节连贯和谐,幻想丰富幽默,这对于研究儿童心理和语言习惯很有益处,对于协助儿童教育,增进儿童快乐学习也很有帮助。孩子如果能从家长那里、亲人身边学到健康的童谣,在学校又可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社会给他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家庭、学校、社会的观念都转变过来,都重视起这个被认为是“小儿科”的东西。
第二,编创适合儿童的童谣。孩子是纯真稚嫩的,他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孩子只是把灰色童谣当作语言好玩、搞笑,当作枯燥单调生活的调味剂。当然,在孩子的这个重要阶段,灰色童谣长期熏染必会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留下阴影,会或多或少的引导了孩子们偏激的认知,也会影响他们将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在编创或指导童谣创作时,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有所创新。凡是对儿童品德、知识和生活有益的,能够给他们滋养的,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美感和艺术鉴赏力的题材和形式都可以采纳,我们要深入到儿童中间去,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在思索什么、喜爱什么,理解他们的快乐和忧愁,这样才能发现和提炼出有意义的命题,写出他们喜欢的童谣。
第三,举办童谣征集活动,在征集的童谣中,选取优秀的童谣出版。去年,云南昆明电视台街头巷尾栏目征集老昆明童谣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市民的热心参与。街头巷尾栏目每天都收到几百条童谣短信,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童谣征集方式。
综上所述,民间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分支,包含了一个民族重要的思想、文化、情感与道德元素,保留了多样而丰富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生态形式,是人类曾有过的美好生活和纯真世界生动完美的表现,是当代儿童重要的精神乳汁。因此,利用本土民间童谣,对儿童进行教育,是符合儿童需要的。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创作更好的童谣满足现在孩子们的需要,并把童谣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载体,挖掘童谣中一些有用的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这样做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雷群明,等.中国古代童谣[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谭达先.论港、澳、台民间文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金波.童谣童画[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4]朱庆坪.小婴孩童谣[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
[5]戴岚.试析歌谣游戏之传承[J].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6.
[6]张继楼.《儿歌集》美国纽约长岛.十峰中文学校编.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