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56页
3.内儒外商,文行忠信
如今,“儒商”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的恭维词。如果一个人做生意发了财,你称他为“儒商”,就像你给别人一个笑脸,总会让人觉得十分舒服。“儒商”表示不但有钱,而且还有文化的意思。在相当一部分现代人的语言中,如果说一个人“没钱”,那是中性的,但如果说一个人“没文化”,那就有点骂人了。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儒商”呢? 简单地说,儒商就是儒与商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是两个被严格区分开来的称谓。儒乃秉承儒家学说的文士之谓,其天职在于求道求义;商乃通货之民,其本性在于求利求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以重义轻利、修身齐家治国、成贤成圣为基本价值取向和最高追求,故尊儒而贱商。然而,在商业活动中,儒商却自觉地把儒家伦理、精神文化同商品经济行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 孔子的教导对子贡的人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把学和行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他的言行举止上,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精神上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所以他不但有钱,而且也有了精神上的独立和满足。 子贡就是这样一个儒商,他是孔子的高徒,是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有着纯正的儒家文化背景。子贡与具有早期道家思想的范蠡比较,似乎更具有典型的意义,就如《论语·述而》篇所讲到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所谓“文”,就是指历代保存下来的文献,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所谓“行”,就是指一个人的社会经验。孔子认为,丰富的生活阅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所谓“忠”,就是下级对上级的忠诚。 所谓“信”,就是指人际交往中的“信用”和“信誉”。 也就是说,在子贡的观念里,一个真正的“儒商”,不仅要有学问,懂得书面知识和社会经验,而且还要有“道德”,也就是“忠”和“信”。 至于学问和道德的关系,孔子教导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道德是第一位的,如孝、悌、信、仁等,其次是社会经验,然后有了“余力”,再去学习文化。道德在先,学问次之,也就是做人重于做学问。 作为一个商人,求富取利无可厚非,但要符合道德原则,并且要把道德放在前面。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见孔子对道德仁义的看重程度。 从子贡的创业经历、所作所为中,可以得出现代儒商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竞争意识,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怕挫折,始终如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遵循儒家以诚信为本的道德规范,注重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鄙视假冒伪劣,坚持以信取胜,视名誉为生命,力求做到名与利的统一。 注重自身素质修养,以人格魅力影响部下,以儒家“仁者爱人”的人性观增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一言以蔽之,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即是要发展经济,追求货币增值,这是商人的本性;“有道”,即是要讲人性、守道德,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两者相结合,就是儒商经济伦理的本质。 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常怀民族忧患意识,他们通过赞助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为国分忧,通过扶贫救灾为民解难,是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经济领域落实和扩充的执行者。 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程度,广博的知识结构,熟悉政治、经济、法律和现代科技,有较高的驾驭市场能力,善于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决策,把儒家学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运用得得心应手。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