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录
世界名人传记系列【总目录】
宋代政治家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其父王益,行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他文思敏捷,落笔如飞,初看好像漫不经心,完成后竟是一篇精彩奇妙、 令人赞叹的好文章。他的诗词清新高峻,散文雄健峭拔,政论简洁有力,是有名的 “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的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播扬美誉。后来,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到职后的王安石还是勤奋好学,通宵不寐,常常稍作假寐,来不及梳洗就去官府上班。三年的任期满了,他又来到京师听候新的任命。正当王安石高中进士和任签判期间,范仲淹提任副相。在宋仁宗的动员下,上了 “陈十事疏” ,发动庆历新政,锐意改革,刷新吏治,但新政很快失败了。此次王安石重临皇城,看到了依然是弊政处处,不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的样子。王安石对时政异常发愁,他不想按一般官场惯例在京谋求翰林院等接近中枢、 易受赏识的官职,以求得到较快升迁的机会,而立志到地方上去考察时弊,寻求改革之道,以充实他的治国良策。于是,庆历七年(公元1047 年) ,他又离开京师,风尘仆仆,来到东海之滨的鄞县(今浙江宁波)充当知县去了。[名人故事]www.zhlzw.com 中華勵志網 名人传记 在鄞县为官期间,他看到这块滨海地方,虽然环境很好,但百姓贫困潦倒,一种父母官的责任心驱使他无暇休息,立即组织人对农田水利建设受破坏的情况进行考察,对官员豪绅鱼肉百姓,横行乡里的状况进行调查, 并向上级官员条陈了东南百姓饥馑的状况。他要从改变县吏脱离民生实际的弊病做起, 在摸清基本情况后立即兴利除弊。他动员百姓不分男女老少投入水利工程修治,川渠河港的疏导,堤坝坡堰的兴筑,蓄水泄洪的兼顾,以谋求旱涝两利,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考虑到当地渔农春汛出海捕鱼而青黄不接的困难,王安石决定以常平储粮,低息贷与渔荒的困难。他把官谷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谷中的存谷能够陈谷换新粮,百姓也感到方便。在劝课农桑的同时,王安石还兴办学校,劝民入。三年治鄞的结果,取得了修复农田水利,缓解灾情,发展生产,百姓生活有所提高的业绩。这是王安石跨出社会改革的初步尝试。 皇三年(公元 1051) ,王安石被任命为舒州(今安徽中部)通判。是年四月, 两朝元老宰相文彦博向朝廷举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企图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的竞争风气。但王安石以祖母年老、 先臣未葬、 弟妹当嫁、 家贫口重难住京师四条理由而拒绝。欧阳修推荐他任谏官,他也辞谢了。在王安石看来,时机尚未成熟,宁愿在下面继续摸索改革之道,是他一再推辞晋升的重要原因。[名人故事]www.zhlzw.com 中華勵志網 名人传记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是北宋中期,当时国家面临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由于连年战争造成的巨大军费和行政开支,使朝廷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二是日趋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农民生产、 生活状况的不断恶化,随之而带来的阶级矛盾的激化。为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王安石曾满怀激愤地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 “如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难穷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知道规律,不效法先王政令。效法先王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我们所进行的更改变革,既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引起天下人的喧哗,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生产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的费用,自古代以来的太平治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忧患在于治理财政没有符合它的规律。居官任职的人才毁然不足,城乡又缺乏可以使用的人才, 国家的重托,疆域的保持,陛下能够长久依靠天赐的幸运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 ? 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苟且因循的弊病,以期符合当前世事的变化。我所说的,流于颓靡风俗的人是不会讲的,而议论国家大事的人又认为这是不近事理的陈词滥调。 ” 为了改变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王安石曾提出了治理国家经济秩序的整套方案。概括起来:一是实现富国强兵的关键在于 “善于理财” 。他认为,一切弊端并非产生于财富的不足,而产生于 “治财无其道” 。如果理财有方,就可以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自足。二是发展农业生产是解除国家财政危机的根本途径。宋朝所以形成积贫积弱的国势, 根源不在于“支” 大于 “收” ,而是生产太少。如果只知 “节流” ,不知 “开源” ,就好比关起门来与自己的儿子做生意一样,虽尽得儿子之财,但 “犹不富也” 。因此,所谓 “理财之道” ,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从自然界中索取更多的财富为核心的。三是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兼并。这种措施不是以传统的政治手段进行直接抑制而是通过财政征课或其它经济方式间接地予以抑制。 王安石的见解,深得宋神宗的赏识和赞许。一次,神宗皇帝召见王安石问他治国方略,王安石回答说: “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 ” 神宗问道: “唐太宗怎么样 ? ” 他答说:“陛下应当效法尧、 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 ? 尧、 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通晓,才以为高不可及。 ” 神宗说: “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尽可以尽心尽意地辅佐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www.zhlzw.com 中華勵志網 名人传记 熙宁二年(公元 1069 ) ,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副相) ,开始了他的改革大业。首先他新建了一个财政改革机构— — —制置三司条例司,接着农田水利、 青苗、 均输、 保甲、 免役、 市易、 保马、 方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问世。实施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兴修水利和开垦荒地,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颁布青苗法,在农村青黄不接时按农户的贫富程度对农民进行低利贷放;实行均输法,改无偿运送上贡物资为有偿运送,以减轻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运送贡品的烦难;实施保甲法,把乡村人口编入户籍簿,两名男丁取一人,十家为一保,保丁都发给弓弩,教他们战斗阵法;推行免役法,过去承担各种差役的民户不再服役,而按户等高下负担雇佣役夫的费用,并对一向不负担徭役的官僚大地主征收助役钱;实行市易法,在京师设常平市易司,经营收购商品和赊购商品业务,以打击商人资本的投机活动;实行保马法,凡是五路义勇保甲愿意养马的,每户养一匹,用牧马兼现有的马匹给他们喂养,或是官府给买马的钱,让他们自行购买,每年检查一次马的肥瘦程度,死亡或生病的要补偿;推行方田均税法,依据土地肥瘠程度分土地为五等,进行大单位面积的土地丈量,以平均土地税的负担。王安石变法在改善北宋中央财政状况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变法在减轻农民负担,抑制豪强兼并方面却收效甚微。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辩论驳难,用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为了推行他的变法主张,他全然不顾在朝百官的反对意见,辩论起来动辄数百言,众人不能使他屈服。他甚至说: “天变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顾忌。 ”www.zhlzw.com 中華勵志網 名人传记 为了扫除变法道路上的障碍,他不惜把反对他变法的朝廷内外老人几乎罢黜殆尽。由于旧党的反对,王安石推行的变法迭遭责难,遇到许多阻力,直至熙宁七年被罢相,第二年复相,九年再罢相,最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元丰八年(公元 1085 年)三月,宋神宗病逝,宋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几乎全被排斥。元元年(公元1086 年)三月,当王安石听到自己为上户谋、 为富国谋的免役法也被罢去的消息时,忧思如涌。同年四月,这位咤叱风云的改革家与世长辞了。
《中华名人百传》(全四卷)夏于全 许光宏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