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敬老月。在敬老月里,说说爱老敬老的话题。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称“老人节”,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我国故自1989年起把这一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一提起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不禁想起王维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及苏州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节的人文精神最主要的是敬老,助推了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 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 九月九日 ,就要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 九月九日 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初次审议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充分显示出国家从法律层面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老龄事业的关注。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二十四孝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养老、敬老方面曾涌现过无数美丽动人的故事,扇枕暖被的黄香,彩衣娱亲的老莱子,舍身护父的潘综,锅巴奉母的陈遗……
毛泽东主席是尊老敬老的楷模。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韶山。在短暂逗留的日子里,他特地请家乡的老人吃饭,并向大家敬酒,有位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一时传为佳话。
关资料显示,随着社会的变革,“空巢老人”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城市空巢家庭基本达到了50%。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特困老人应该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我奉劝那些还有资格在双亲面前尽孝的子女,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遇,用心去向你的父母表达你的孝顺之心吧。
父母,是我们的长辈,他们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又是继承前辈们“财富”的需要。
老人,为社会奉献,为家庭奉献,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宝库,不仅养育我们,还以言传和身教向我们传播做人的道理,虽然我们有时候感觉老人家们知识陈旧、思维方式过于正统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们心灵的最后的最坚定的依托,我们在现实中碰壁之后,返璞归真,依然会感受到老人家们传承的是至理名言,依然会感受到属于我们民族的内蕴的品质和理念是不能放弃的。这是我们民族的魂,经由老人们,再经由我们,一代一代传承。引导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引导我们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孝敬父母是人之常情,就连再高贵的人也知道孝敬父母,而当代雷锋——郭明义则是我们的楷模、榜样,更值得敬佩的是他对人的真诚比对亲生父母还要高,还要深,还要真!
国庆节这天,二姨家的大姨姐今年75岁了,带着她的四个闺女以及孩子从徐州来看望我母亲(今年82岁月了),又满怀感情地说:“你母亲兄弟姊妹十个,现在就她老人家还健在。你看哪家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健在,哪家肯定幸福和谐。”这使我很有同感,因为我亲身体会到家有老人是福,是宝,真好。当父母健在时,多去孝敬、关心、体谅他们,是福气。如果父母不在了,想去孝敬,都没有机会了,那才遗憾呀。
关爱老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敬老、爱老的模范。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受商品经济大潮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敬老、养老”在许多人思想上已日见淡薄,他们放弃了做人的起码道德,不仅不养老、敬老,甚至发展到虐待、杀害老人的地步,其行为之野蛮残酷令人发指。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依托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孩子长大后,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赡养和孝敬父母乃顺理成章之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为人子,对父母行孝道应是最起码的行为标准,焉能丧心病狂虐待老人呢?
有条件的要经常回家看看,不让父母孤单;做些可口饭菜,多多抽空陪伴;记住节庆关爱,及时问暖嘘寒;多和父母谈谈,不嫌啰嗦麻烦;父母恩重如山,尽孝要趁现在。提醒子女们要善待关爱父母,不光给父母安稳的生活,更要在精神上多多关心,不要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也希望整个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整个社会的准则。
人人有年少,人人都会老。我们要心存感恩之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做人的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孝顺自己父母的心对待天下的老人,是为大孝。老年人是一座活着的图书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
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儿女们应该尽到的责任。在生活中,我们中年人要做好榜样,要常怀孝心,真正做到“三心”:诚心,不仅是经济上赡养老人,而且让老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绝不能存有谋私利而虚情假意;耐心,理解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亲和的态度与老人相处,对老人的偏执言行进行委婉疏导,不能伤害老人自尊心,不能表露厌烦情绪,更不能顶撞;恒心,不能存有“长病无孝子”之心,要有终身回报之意,使老人颐养天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让我们落实老龄法规政策,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新敬老文化内涵,献出全部的爱心与孝心,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献爱心,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并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社会氛围,让世界处处充满阳光充满爱!总之,敬老爱老永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