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亲近台湾文学作者:黄武忠出版社:九歌整理者:好心人阿生第一辑 回顾文坛 ◆ 剪不断的文化脐带-五四运动与日据下台新文学的发展壹、新文学的滥觞 台湾新文学运动,在日据时代后半期,从民国9年(1920)《台湾青年》创刊至民国34年(1945)台湾光复为止。(一)萌芽时期(1920-1923)民国9年,以留日学生为主,组织「台湾青年会」,创办《台湾青年》杂志(后改名为《台湾》),指责文言文有三种弊害,主张使用白话文。此一时期的主要杂志《台湾青年》、《台湾》、《台湾民报》。(二)发展时期(1924-1932) 1、白话文论战:反对白话文者不少,而张我军在《台湾新民报》发表〈新文学运动的意义〉一文,以「白话文学的建设,台湾语的改造」为口号,积极主张建设台湾文学。白话作品有张我军诗集《乱恋之都》和小说《台湾新民报》买彩票,赖和小说《斗热闹》、《一杆称仔》等。2、新旧文学论战:在北平念过书的张我军,受「中国新文化运动」洗礼,呼吁台湾青年应排除旧诗及八股文,期能学以致用。旧文学势力簿弱,居于颓势。3、台湾话文论战:黄石辉主张「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做诗,用台湾话做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物」,及郭秋生提出「以现行的汉字为工具来创造台湾话文」的主张,才引起「台湾话文争论」,通称「乡士文学论争」。(三)蓬勃时期(1933-1937) 「台湾文艺联盟」发行《台湾文艺》。此期发表园地多,作品大量出笼,重要作品有:张文环的〈父之颜〉,入选《中央公报》;龙瑛宗的〈植有木瓜的小溪〉,入选《改造》之佳作。(四)战乱时期(1938-1945) 日本提倡皇民化运动,台湾新文学运动也受影响,渐趋式微,进入末期。有两本重要杂志,《文艺台湾》,由西川满(日本人,编辑多日本人)所创;《台湾文学》则由不满西川满的台湾人张文环所创,此刊于32年10月废刊,发行《台湾文艺》(成员多为台湾人)。贰、新文学运动的理论基础 一是受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激荡,二是受到世界文学思潮的冲击的影响。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张我军,专文介绍胡适之所谓的「八不主义」:1、言之有物2、不摹仿古人3、须讲求文法4、不做无病之呻吟5、务去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张我军提出的两项重要主张:1、白话文的建设 2、台湾语的改造参、新文学作品的特色1、抗日意识浓烈:例如,赖和小说《斗热闹》、杨逵的《送报夫》、龙瑛宗的《植有木瓜的小溪》。2、反顽固反封建:郭水潭的得奖作品〈某男人的日记〉。3、民族乡土色彩浓厚:赖和曾被誉为「树起乡土文学旗帜的第一人」。4、整理发扬民间文学:李献章编印的《台湾民间文学集》◆ 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的情感 张我军先生说:「台湾的文学乃中国文学的一支流。本流发生了什么影响、变迁,则支流也自然而然的随之而影响、变迁,这是必然的道理。」1、阻隔不断的民族情感2、乡亲互卫的同胞情感3、源于大地的乡土情感:由于政治情况的特殊,有皇民化的贵族文学,亦有潮流影响的普罗文学,使台湾文学陷入困境,有人便提倡「第三文学的路线」,《南音》杂志中有一段话「……第三文学须是脚立台湾的大地,头顶台湾的苍窥,不事模仿,不赴流行,非台湾人的血和肉创作出来不可。……用我们的历史、风土、人情来写贵族与普罗以外的第三文学。」◆ 抗战时期台湾地区的文学活动 参、抗战时期台湾地区之新文学活动民国32年2月11日,举行第一回台湾文学赏,受奖的是滨田隼雄的〈南方移民村〉、西川满的〈赤嵌记〉、张文环的〈夜猿〉。肆、抗战时期台湾地区之重要作家及作品 此期因皇民化运动压制中文写作,作品几乎全是日文,多刊于《文艺台湾》、《台湾文学》、《台湾文艺》战时唯有的三本刊物上。1、张文环 嘉义县梅山乡人,民国21年3月,结合东京留学生,组织「台湾艺术研究会」,创刊《福尔摩沙杂志》。因不满西川满之作风,创刊《台湾文学》,与《文艺台湾》分庭抗礼。民国32年以〈夜猿〉短篇小说,获得「皇民奉公会」所颁的台湾文学奖。同年,张文环的作品〈阉鸡〉,由林博秋改篇为台语的二幕六场的话剧,于台北永乐座公演,创下台湾话剧史上划时代的成功。 作品以小说居多,有:〈艺妲之家〉、〈论语与鸡〉、〈夜猿〉、〈顿语〉、〈阉鸡〉、〈地方生活〉、〈迷儿〉、〈云之中〉。2、吕赫若 本名石堆,台中潭子人。其小说〈牛车〉发表于日本《文学评论》杂志,声名大噪。民国33年出版小说集《清秋》,共收入小说:〈清秋〉、〈邻居〉、〈柘榴〉、〈财子寿〉、〈合家平安〉、〈庙庭〉、〈月夜〉等篇。3、龙瑛宗 本名刘荣宗,生于新竹州竹东郡北埔庄。透过日本文字接触到世界文学,熟读莫泊桑、佐拉、福楼拜、契诃夫、杜斯妥也夫斯基、屠格涅夫等名家作品。在26岁的年纪,就以处女作〈植有木瓜的小镇〉,获得《改造》县赏小说的佳作。 民国30年被推荐参加「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此时期重要的小说有:〈村姑逝矣〉、〈邂逅〉、〈白色山脉〉、〈崖上的男人〉、〈造烟草〉、〈不知道的幸福〉、〈龙舌兰与月〉、〈莲雾的庭院〉、〈歌〉等。4、杨云萍 本名杨友濂,笔名有云萍、云萍生等,台北士林人。民国14年与其友人江梦合办《人人杂志》,为日据下的台湾新文学提供一个可贵的园地。经过20年的努力,在民国32年出版日文诗集《山河》。此时期的诗作有:5、王昶雄 本名王荣生,生于淡水镇九坎街。就读于日本大学文学系,不久转入日本大齿学系攻读,民国31年齿学系毕业后回淡水开牙科诊所。重要的作品有中篇小说:〈淡水河的涟漪〉、〈奔流〉、〈梨园之歌〉、〈镜子〉。短篇小说:〈回头姑娘〉、〈流浪记〉、〈小丑的叹气〉、〈两个女郎〉等多篇。〈奔流〉一作,曾被选入民国32年的《台湾小说选》(同时尚搜有龙瑛宗的〈不知道的幸福〉、杨逵的〈泥娃娃〉、吕赫若的〈风水〉、张文环的〈迷儿〉、〈媳妇〉)。6、叶石涛 台南市人。17
岁两年写了一篇约二万字的小说〈妈祖祭〉参加《台湾文学》的小说征奖,初选通过,却连佳作也没获得。接着写了一篇〈正台谭〉寄给西川满编的《文艺台湾》,也未被刊登。 民国32年应聘当《文艺台湾》编辑,才发表了〈林君寄来的信〉、〈春怨〉于该刊。民国33年辞去编辑工作,回到台南立人国校当教师。 此时期有许多日人作家活跃于台湾文坛,尚有多位台湾作家,如:黄得时、杨逵、巫永福、吴新荣、林精镠、水荫萍、邱淳光、邱炳南、周金波、陈火泉等人。伍、抗战时期台湾新文学作品之特色 尖锐的抗议精神:赖和、陈虚谷等。至于杨守愚、杨逵、杨华等作人的作品,除尖锐的抗议精神外,已有社会主义倾向。1、趋向人性的探讨:如张文环写〈阉鸡〉,揭露了人性的弱点-自私自利,而吕赫若写〈财子寿〉,反映当时女人的悲剧,也反映当时地主剥削农长工的情景。2、手法趋向隐喻或反说:王昶雄写〈奔流〉。3、附和时局的「战争协力」:陈火泉的中篇小说〈道〉。 ◆ 日据时代重要的文学社团 社团起迄时间成立地点成立宗旨(简述)发起人、要员主要活动历史定位新民会:会员皆东京留学生民9-19年东京专为研讨台湾所有应予革新之事项,以图谋文化之向上为目的会长:林献堂副会长:蔡惠如《台湾青年》《台湾》《台湾民报》合并于《台湾新民报》《台湾民报》登载张我军文章,〈糟糕的台湾人〉,引发「新旧文学之争」。台湾文化协会民10-16年台北以助长台湾文化之发达为目的总理:林献堂发刊会报、举办各种讲习会、文化剧运动、美台团(放影片)台湾非武力抗日三大主力:台湾议会设置运动、台湾文化协会、台湾青年杂志南音社民20-21年台中怎样才能使思想、文艺普遍化,鼓励创作庄垂胜、叶荣钟、赖和……《南音》半月刊。开辟「台湾话文」专栏,是乡土文学论战的大本营可贵作品:懒云(赖和)写了〈归家〉、〈惹事〉,一吼(周定山)写了〈老成党〉,赤子写了〈擦鞋匠〉台湾艺术研究会民20-23年日本东京以图台湾文学及艺术的向上为目的苏维雄、魏上春、张文环……《福尔摩沙》发刊能用西洋近代文学的方法,创-想象作文学和推进文学运动台湾文艺协会民22-24年台北松江楼谋台湾文艺的健全发达为目的郭秋生、黄得时、王诗琅、廖汉臣……发行《先锋部队》杂志,推出《台湾新文学出路的探究》专辑注意到民间文学的发展和保存。《先发部部》和《第一线》杂志,均以白话文写作。后来「台湾文艺联盟」成立。台湾文艺联盟民23-25年台中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北部:黄纯青等。中部:赖庆等。南部郭水潭等在日本东京及台湾三处成立支部。《台湾文艺》杂志创刊《台湾文艺》以台中为中心,网罗了全岛作家。台湾新文学运动至此,渐脱政治联系,走向纯文学的境界风车诗社民24-25年台南主知的「现代诗」叙情。以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宣言奉为创作的圭臬台人:杨炽昌等。日人:户田房子等《风车诗刊》创刊,为不定期刊物台湾最早引进超现实主义的诗刊。可能是日据时唯一有组织的现代诗社。作品少有政治色彩台湾文艺家协会民29-32年台北促进台湾地区文艺之向上发展、会员互助亲睦日籍教授、政官、台人:张文环、蓝荫鼎等创办《台湾文艺》杂志,全部以日文创作与《台湾文学》同为战时仅存的文艺社团。日政府的御用社团。唱「大东亚民族」、或「皇民奉公」等口号。启文社民30-32年台北与「文艺台湾」分庭抗礼张文环、王昶雄等发行《台湾文学》杂志内容偏重于我国民族色彩及本省之乡土人情第二辑 亲近文学 ◆ 日据下的小民悲歌-赖和新文学作品试论 赖和小档案:本名赖河,常用笔名有,懒云、甫三、走街先等,台湾彰化人,民国前18年(公元1894)4月25日生,拜师黄其伟先生学汉文。16岁考入台北医学校就读。28岁加入台湾文化协会,并当选理事。30岁第一次被捕入狱,不久即出狱。32岁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斗闹热〉,接着又发表〈一杆称仔〉,此后常有白话小说发表。50岁,民国32年1月31日,因病逝世。其作品有旧诗、新诗、小说等,大部分作品已收入《赖和全集》(明潭出版社)一书中。 赖和的旧文学有很深的基础。他白话小说,给台湾新文学的白话文创作,树立了一个典范。对台湾新文学的开拓,实具有领导性的重要地位。现列举三家之说,以供参考: 王锦江(王诗琅)说:「……说他是培育了台湾新文学的父亲或母亲,恐怕更为恰当。」 朱石峰说:「懒云先不不但足以许为台湾新文学之父,也是杨逵君把中文作品介绍到中央文坛的第一人。贯穿于他的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是一种为地上的正义而奋斗的精神。」 杨守愚说:「……当时如果没有一位懒云氏那样既有创作上的天才,又有对新文学事业推展抱联热情和决心的人,来担当、领导这个时期,并担任这一艘台湾新文学的大船的舵手……。」 赖和的文学成就,便是写实的手法、理性的反抗、乡土的色彩、人道的关怀等四大特色。壹、写实的手法读他的作品,会让人感到有时像看纪录片一样。如〈一杆称仔〉中焰得参的遭遇,呈显著被殖民者的悲苦,与殖民者的丑陋嘴脸。赖和下笔时,只顾故事的真实可感,不顾文字的扭劣与优美与否?如〈归家〉作品,忠于当时的生活习惯、信仰与社会状况。使作品本身带有几分的历史意味,王诗琅说,他是个「无畏无惧,不欺不诈地,正确表现了台湾现实的作家。」贰、理性的反抗他似乎把创作当作理性的行为,文字显得很简洁很准确,而没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参、乡土的色彩 由于对士地的眷恋,产生乡土的热爱,在〈流离曲〉一诗中,赖和这样写着: 不可知的前途,暗黑得路痕不见, 眼前此世界,破坏得石荒沙乱,这一片砂石荒埔,就是命之父母,一这片砂石荒埔,就是生之源泉。 叶石涛曾说:「他替本省乡士文学竖起了第一面旗帜,并且决定了此后本省籍作家应走的方向。」肆、人道的关怀 除反抗强权的压抑外,对市井小民,流露联无限关怀。关怀社会,同情穷困小民之外,他本人行医济世,便是本着人道胸怀去对待患者,穷困者来看病,不但免费治疗,有时甚至于借款给患者。因此,虽然身为医生,于死后,竟然是债台高筑。 林边说:「他不赋予人物固定的思想和行为,他只是以悲悯的胸怀呈现出人物与环境间的各种可能性,这是赖和文学的最大成就。」 衡量赖和
的文学成就,绝不是以他作品形式艺术来断定优劣,而是以他作品容所蕴涵的高贵精神,奠定他在台湾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心绪茫然萧瑟里-初探杨守愚的小说世界 杨守愚、陈满盈(虚谷)、杨笑侬(杨树德)、赖和等人,同是彰化旧诗社「应社」的诗友。与赖和相交至深,因此其作品受到赖和的影响,坚持写实传统,记录社会的众生相。其文学作品之多,可能是日据时期作家中最多的一位。 本名杨松茂,另有笔名,村老、翔、洋、y生、静香轩主人等,民国前7年(1905)3月9日生,台湾彰化人。曾参加「彰化新剧社」、「台湾文艺联盟」等文艺社团。小说作品成就最高,约有38短篇小说,取材相当广泛。 杨守愚小说中的三大特色是: 1、地主与佃农间的纠葛。例如:〈醉〉2、失业者的悲苦。例如:〈一群失业的人〉、〈元宵〉3、小民的穷困之描述。例如:〈鸳鸯〉 杨守愚的小说作品,给人感觉最深刻的,就是「贫穷」的气氛。◆ 人生的说理者-王鼎钧的散文风貌 他具有评论家敏锐的观察与细密的组织能力,深刻地洞悉事理。散文浪漫情柔,文字细腻优美,扣人心弦,形成他-「从容中的严密,精綀中的变化」-的散文风格。 王鼎钧的著作甚丰,计有:《文路》、《小说技巧举隅》、《广播写作》、《讲理》、《人生观察》、《长短调》、《短篇小说透视》、《世事与棋》、《文艺批评》、《单身汉的体温》、《情人眼》、《文艺与传播》、《开放的人生》、《王鼎钧自选集》、《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灵感》、《碎琉璃》、《文学种籽》、《海水天涯中国人》等20余书。 直到他写完中篇小说〈伶仃脚〉、〈秋水〉之后,才奠定了他写作的基础。他的散文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理性说明阶段2、感情浪漫阶段3、理性谈道理阶段4、理性与感性交融阶段◆ 有个性而不耍个性-罗兰的散文风貌 王鼎钧先生评罗兰为:「她是一位平和开朗的作家,其散文很少感伤,更不激愤,坦坦荡荡,风和日丽,而情趣盎然,此一风格,似无第二人。」 罗兰原名靳佩芬,河北省宁河县人,毕业于河北省立女师。民国37年只身来台,从事广播工作与音乐教育多年,为一成功的作家、广播节目主持人及教育工作者。曾获中山文艺奖、广播金钟奖,著作等身,其作品有:《罗兰小语》四辑、《罗兰散文》七辑。罗兰小说五册:《罗兰小说集》、《花晨集》、《绿色小屋》、《西风古道斜阳》、《飘雪的春天》。另外有有声散文《歌与春及花》、《诗歌剧济公传》……等。 罗兰说:「当我寂寞、忧愁、烦闷,或紧张、焦虑、疲乏的时候,只要翻阅几首我所喜爱的诗,即可得到安慰或支持。」又说:「我想,假如一个人一开始就为了想发表或赚稿费而写东中,『写作』对他就一定是一项苦差。但假如您只为了『捕捉你心情的剎那』而写,『写作』对你就纯然是一种自己灵魂的探索,是对世间事物真理的寻觅。」 罗兰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写作方式。她参加「散文的飨宴」座谈,提出从事文学创作必须具备七种力,即:1、思考力 2、观察力 3、感受力 4、联想力 5、活力 6、表达力 7、特立独行的能力◆ 文学领域的拓宽者-子敏散文试论 夏祖丽曾如此形容他:「这就是子敏,一个典型的中国书生的样子。」 子敏,本名林良,福建同安县人。民国13年(1924)10月10日生。6岁以前住日本神户,6岁从日本回国,居住厦门,至今子敏仍把厦门当作是他的第一故乡。民国35年,子敏到了台湾,在国语推行委员会,后来国语日报成立,便转入国语日报工作,主编儿童副刊,开始儿童文学创作迄今。子敏说:「一个作家为孩子写书,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这种「为孩子写书」的坚定信念,三十余年来,共写了160余册儿童文学作品;他写给大人的,就少了些,到目前只有7册:《小太阳》、《和谐人生》、《在月光下织绵》、《陌生的引力》、《乡情》、《认识自己》、《浅语的艺术》。壹、和平乐观的人生态度 子敏经历过大时代的洗礼,有着离乱逃难的悲苦经验。可贵的是,当他写自己的时候,宛如在诉说别人的故事,毫无情绪化的激动笔触,完全客观的叙述。夏祖丽说:「在子敏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多半是美好、积极、乐观的……。他认为人与人是可以和谐生存的……。」廖宏文也曾提到:「子敏有一颗世人遗落已久的『童心』。他无论说理、叙事、写人、描景或抒情,总是用一种纯洁真挚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子敏曾提示我们,不能忘记圣经里两句有名的关于「爱的定义:「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轻易发怒。」。贰、散文人间味的写作观 子敏的文字是相当白话的,在他的作品中很少有成语出现。他的白话经过锻炼,字句在平淡中有甘味、有着「豪华落尽见真纯」的生趣,他似乎反对「文学辞藻论」。另外,子敏提出散文人间味的写作观,即是:「有意的拿平凡的日常生活做题做写作题材,然后以文学的态度来处理这些题材。这个新的发展,往往使散文洋溢着动人的人间味。」参、纯熟的文字运用技巧1、无限开展的艺术2、生动要素的掌握:有三项,(1)起落 (2)详略 (3)表里3、颜色感官音乐节奏感的捕捉: 子敏本身很重视听觉与视觉的捕捉。在《陌生的吸引力》书序中说:「文学的妙境,应该是可以用视觉,同时也可以用听觉来捕捉的。不然的话,那就是一种『文学的损失』。」 子敏说:「我有我自己的『文学理想』,我看得见深埋在自己心中的理想像看得见深埋在地底下的金矿。我应该是一个专心挖的矿夫。」◆ 论洪醒夫的小说 风格的建立不易,但是并非无「法」,即所谓的方法。笔者以为建立风格,最直接的方法有二:一是文字,二是题材。所谓「文字」,是作家创作的语言有独创之处,如王文兴、王祯和等,都是因为文字用法特界,而树立自己的风格。所谓「题材」,是作家的取材角度或层面,亦有独到之处,如杨青矗写工人、李昂专门探讨男女间的*爱问题、黄春明写乡下小人物等,形成「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独特风格。 关于洪醒夫的作品,李乔说:「他(洪醒夫)对语言非常讲究,他文字所表现的力量也就特别强烈。他刚出文坛没多久,我甚至就认为他是年轻一代中文字相当成功的一个,可入张爱玲、白先勇、陈映真等前辈的行列。」郑清文也说:「他的文学特点,便是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那些人物虽然微不足道,却是曾经生活在台湾农村的人物。」文字在优美洗之外,加上了乡
土扑拙的自然美感。他共有《黑面庆仔》、《市井传奇》、《田庄人》三册短篇小说,另中篇〈无赖〉,未完成即因车祸丧生。他笔下的穷人,都穷得有骨气、穷得正正当当、清清白白,且穷得相当感人,如〈猪哥旺仔〉、〈跛脚天助和他的牛〉、〈金树坐在方坑前〉、〈父亲大人〉。 洪醒夫的小说中,刻画出台湾农民-甚至于整个中国农民的共同性格,可归纳为三种:1、宿命2、隐忍3、悲苦 西方哲人有句话说:「作家写作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诞爱。」洪醒夫就是为爱而写的作家。第三辑 速写作家 ◆ 侠骨柔情-郑羽书印象 游枝好士:「郑羽书是个勇敢负责的女作家。她笔下的人物和记述的事情,全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作品大致可分报导和创作小说两大类。有:《揭开大学女生的私生活》、《时髦行业》、《我见我思话东瀛》、《医生太太的秘秘密》、《谁来关心我》、《女人眼中的世界》、《绿水无痕》、《追寻.飘梦》、《无风有浪》、《天伦梦回》、《风沙中的儿女》、《后街情》等书。也许是因为流言之故,写完《后街情》后,称这部作品是嫽笔下社会写实小说的告别作。◆ 为人作嫁-刘春城印象 刘春城,台湾花莲人,民国31年生,师大国文系毕业。已出版传记:《爱土地的人-黄春明前传》、《慈云悠悠-达进法师八十自述》,长篇小说:《不结仔》,另《海少年》正在台湾时报连载中。吴锦发说:「刘春城是瑢年崛起台湾文坛的一个特别的名字,他科班出身,创作与理论兼擅,小说、传记、益导、评论、新诗、散文都写……。肯定一个作家描绘本土文化乃是天经地义责无旁贷。」◆ 车过妈祖田-陈雨航印象 陈雨航,台湾省花莲人,民国38年生,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戏剧组)毕业。亮轩说:「陈雨航的创作,发表的并不多,一则是他年轻,恐白对自己的鞭策很严,再则看他的取材经营,显然他很费周折,不是俯拾成文的那种才子作风。」小说集:《策马入林》、《天下第一捕快》。曾以〈去白鸡彼日〉入选63年年度小说选,〈黄昏出击〉入选65年年度小说选、〈最后一场演出〉入选66年年度小说选。《策马入林》这篇小说,后有改编成电影。◆ 无诗也无歌-彭瑞金印象 彭瑞金,民国年生于新竹县北埔乡,高雄师范学院毕业。作品以评论为主,散见各报章杂志,着有评论集:《泥土的香味》,编有《一九八七台湾小说选》……。关于大众对文学批评的冷漠,彭瑞金说:「……我无意孤芳自赏,倒也可以无怨无悔、耐得住踽踽独行的寂寞。」又说:「文学于我,不是生活的部分,不是休闲、消遣,而是生活的全部。」◆ 散文乾坤袋-阿盛印象 与阿盛认识大概有16年了,同样来自台湾的嘉南平原。1978年,那时可说是乡土文学论战后,文坛最热闹兴盛的阶段,阿盛的两篇不同的散文,刊登在联合、中时两大副刊上,被两大报视为明日之星,竞相网罗,中时领先一步,阿盛进了中国时报。散文作品有:《唱起唐山谣》、《两面鼓》、《行过急水溪》、《绿袖红尘》、《春秋麻黄》。除了写散文,也着手写小说,〈秀才楼五更鼓〉正在幼师文艺连载。他的创作理念: 「抓住人性-想象作文章。这七个字极重要,明乎此,才会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我的写作理念正是一句话-天地之间有文章,但凡人事皆可观。」◆ 伴鸟走天涯-刘克襄印象 「鸟人」似乎已然是他的代名词。读他的赏鸟散文,除了有助于认识鸟、了解鸟的习性,也带来环保的知识,是散文的知性之旅。「感性的文章」写来容易,「知性的散文」可就难了,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也要有流畅引人的叙述。除了写散文外,钟情写诗,曾以〈快乐的森林〉获得中国时报叙述诗奖,〈以最遥远的长河〉一诗获中外文学现代诗奖。诗集有:《漂鸟的故乡》、《存测天岛》、《小鼯鼠的看法》。散文集《旅次札记》、《海鸟的驿站-淡水河四季野鸟观察》、《随鸟走天涯》、《荒野之心》、《消失中的亚热带》、《黄越福尔摩沙-七名外国人在台湾的旅行》、《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