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大学之道

【更多励志图书】

成君忆

当你对了,世界就对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本重要的经书,是“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名曰《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告诉你怎样做一个大人的。这个大人,不是说做官的大人,也不是说长辈或成年人,它指的不是社会地位、辈分或年龄等人的存在形式,而指的是内在的人格。所谓大人,指的是品格高尚的人。

  现在的学生也读大学,那么,此大学与彼《大学》有什么区别呢?有一个故事说,两个大学生去旅游,路上他们的行李遗失了,没有钱买饭吃,也没有钱回家,怎么办呢?其中一个大学生拍着胸脯说:“看我的!

他敲开了路边一户人家的门,向那户人家的女人求助。女人看他可怜,就送给他们一些食物,还资助了一笔路费供他们返校。你猜这个大学生会怎样看待这件事呢?他回到学校,将此事广为宣扬。他认为他很有公关能力,因为他能够得到那个女人的帮助。

  没有人看出这个大学生的问题。大家都认为他很有能力,以致于他能够绝处逢生。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他以为他用自己的公关技巧征服了那个女人,所以她才会资助他。就像企业的危机公关一样,公众的善良成就的是企业。那个善良的女人,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个公关的对象,变成了一个失败者。

  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这个大学生是多么自我。自我让他变得狂妄,以致于他根本不懂得感恩。

  仅仅责怪学生是不够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一个孩子在寻找人生的答案时,他得不到正确的回答。

  从一开始,学校的教育理念就错了。老师们说,孩子们的人格是有缺陷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够完善孩子们的人格。老师们认为,他们能够帮助孩子们培养出一个完美的自我。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无论自我如何完美,它都不过是一张虚假的面具而已。

  其实,孩子们的人格本来就是完善的。他们活得那样纯真,那样自然和谐,甚至让每个成年人都羡慕不已。可是,老师们一定要坚持认为孩子的人格是有缺陷的,否则,老师的价值如何体现呢?所以,老师们的动机也是自我的。

  一个错误的教育路线和一群错误的教育工作者怎么可能把孩子们培养成真正有爱心的人呢?孩子们学到了一些资料性和技巧性的知识,但他们忘记了爱,他们把爱也理解成了一种公关技巧。结果,学校没有能够培养出大人,倒是培养了一大群自作聪明的小人。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这个汉字,古代写作“悳”,直心即是德也。德的本意,指的是一颗天真率直的心。真心谓之德,真情谓之亲,草木萌芽者皆谓之民。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大学之道,在于你能否明白你那颗晶莹透明的真心,在于你能否用那颗真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在于你能否到达本性纯洁的至善境界。

  接下来,《大学》就谈到了一个管理学的问题。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