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的确。杜邦非常强调遵守职业道德。是否遵守职业道德已经纳入了员工考评的维度当中。所有员工加入杜邦后都要先到HR部门学习杜邦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一些敏感部门,比如采购和市场部门,杜邦的道德规范细则制定得更多。每年年终员工都要评估是否有违反杜邦职业道德操守的行为。比如说我们曾经有过实验员为了使实验报告漂亮一点,对数据做了一点修改。尽管这份报告未必影响到生产或其他环节,但我们还是不能容许。因为我们不能确定他是否未来会有其他方面不诚信的表现。这就是道德操守的问题。
另外,有一个有趣的小例子,在有的公司看来可能难以理解,但杜邦员工觉得很自然。我们每个月的手机报销表中,员工都要把私人电话部分确认出来,这部分的费用要自己承担。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初级员工,都这么做。
此外,杜邦的内部局域网上有职业道德操守专区,不断地更新信息和界面,核心内容都是要促使员工反复学习,反复强调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
HR管理世界:您刚才也谈到了杜邦在人员结构方面的规划。它们是否是杜邦注重员工本地化和多元化的内容之一?您认为本地化和多元化之间有没有矛盾?
Arthur:我先来谈谈员工多元化问题吧。杜邦的确很注重员工的多元化。可以说,杜邦的发展也是借助了多元化的人员队伍。我想多元化首先指的是员工来源的多元化,各种国籍、民族、性别、年龄的员工在杜邦受到同等对待。我记得我刚刚加入杜邦在苏州的公司时,我感到自己像加入了联合国。我们的管理团队中有来自德国、美国、英国、南斯拉夫、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我们共同组成一个团队,用杜邦的语言在交流。
除了员工来源多元化之外,杜邦也注重这种多元化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化。杜邦不干涉员工的信仰,只要不把意识形态倾向影响工作即可。杜邦希望借助多元化的文化和人员来收集和吸收各种文化、脑力、行为方式来支持项目和企业发展。
再来谈谈员工本土化问题。有些中国员工可能认为加入了外企之后只能停留在初级或者中级层面,存在管理晋升的"天花板"。但杜邦给予员工系统性的培训与发展计划,将员工的成长视为公司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和发展本地员工。这对于本地员工的成长和企业在当地的发展而言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杜邦的员工吸收着全球化的思想,但他们的行为和处理方式更符合本地特点,使杜邦公司在中国获得顺利、长远的发展。
我认为多元化与本地化并不是相互冲突的。杜邦也是坚持多元化与本地化两条腿走路。如果说公司的高层管理者都来自美国总部,中国本土员工只能做下属,这并不叫多元化。在杜邦,可能一个中国员工的主管来自香港,也可能中国员工成为高层管理者。多元化与本地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HR管理世界:杜邦很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否谈谈杜邦核心的人员发展计划?
Arthur:杜邦关注并且投资员工的职业发展。杜邦拥有专设的HRDevelopment部门,为所有员工提供可共享的培训与发展课程。从纵向来说,每个事业部(SBU)和功能部门内部都有一套自己的人员评估与发展计划,我们称之为PeopleDevelopmentProcess。每年我们通过四大象限的方法来确定哪些员工是可以调动的,哪些员工是不可以动的。在可以动的员工中哪些是可以获得晋升的;哪些是已经具有能力和实力可以平移的,即readytomove;哪些员工存在工作问题或人员问题,然后讨论在那些不能动的员工中,哪些是新进员工需要培训;哪些员工实力恰当,还需要在现有岗位上巩固发展。
目前杜邦也一直在考虑岗位轮换的问题。理想情况下,员工应该可以在各个SBU之间进行轮换,我们主要考虑到员工的经验、技能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目前初级中级人员主要在各个职能之间轮换。
另一方面,杜邦推出了"接班人计划",即所有的主管、管理者都需要积极培养自己短期和长期的接班人。在杜邦内部有一种说法,如果一位主管没有培养起下属,那他是无法获得晋升的。这种接班人计划还可以在国与国之间的杜邦公司之间分享。比如说,有些员工在区域性的杜邦公司内的发展受到限制了,那么杜邦会把这些高潜质人员列出来,在跨国范围内讨论如何调动他们,发挥他们的优势,给予他们发展空间。尤其是从2003年12月1日起,杜邦推出"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以业务增长和生产率提高为核心"的"新杜邦"战略之后,我们新的接班人计划的着眼点也相应有所调整。
HR管理世界:这样一来,要求所有的主管在履行管理与辅导职责时要投入大量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