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创作《苍天在上》时相比,写《大雪无痕》时的陆天明对腐败问题的思考也更深入了。他说:"腐败和反腐败是两种权力的对话和较量。两者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互相转化。如成克杰、胡长清,当年也曾高喊反腐败的口号,但最终自己成了腐败分子。这种权力的对话,只有让第三方来介入,才能得到制约,这第三方就是人民。《苍天在上》虽然也涉及到了这一点,但不如《大雪无痕》来得清醒。前者,反腐败只是在市委、区委领导班子中展开,而后者有了大量中下层人士参与。"
个性的表达
陈村
躺着读书书中找乐
陈村其人
陈村,作家。原名杨遗华,回族。1954年生于上海。1971年底到安徽农村插队。1975年病退回沪,进街道里弄生产组做工。1978年初入上海师范大学政教系专科学习,毕业后到上海市政二公司工作。1979年发表处女作小说《两代人》,步入文坛。1985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调作协上海分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曾任榕树下网站艺术总监。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走通大渡河》、《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蓝旗》等,长篇小说《住读生》、《从前》等。他的小说一类主要是对亲历的知青生活的描写,采用"我"作为叙述者,表达对农村和农民的复杂情感。另一类是对普通人生世事的描摹,在凡人对外物无助的情境下展现人的自尊与自卑交织的心理,流露他对人生的忧思。近年来的小说有较强的实验意识,但仍保持着对现实生存状况的个人关怀。
"能躺着看的书方是好书。我们躺下了,我们也就成了古人。我们才有资格和古人说短论长,才能占有和奉献。"
见到陈村时,他刚从新疆旅游回来。这是陈村最近几年惟一一次出远门。因患强直性脊柱炎,陈村的身体状况不太好,走路需要借助两根拐杖。年初,他刚动了手术,装上了人工关节。他笑呵呵地说:"保用十年"。
陈村的新家比过去宽敞多了,书房可能是最大的一间房子。书房三堵墙都被大大的书架遮蔽,靠门边的那面墙角,摆着一张简陋的木板床,床上堆着一摞摞的书,床边还有个小书架。书房正中间则是一张像会议桌那样大的方桌,上面杂乱无章地放满了书。地上也是书。
陈村指着地上一捆东西说:"你看看这是什么宝贝"。一看,竟是王道乾翻译斯汤达《红与黑》的修改手稿。据陈村说,这是王道乾的遗译。陈村得意地说:"猜猜看我花多少钱买下的?"原来,这一捆王道乾的手稿,是他从网上获得信息,然后花了很少的钱买下的,是出版社不知何故流出的手稿。
书房隔壁是一间会客厅。客厅摆了一个大大的架子,上面放满了世界名曲CD。客厅,实际上就是一间"乐房"。闲暇之时,陈村喜欢听听西方的古典音乐。他说:"西方古典音乐令人纯正、安静。钢琴、大小提琴、交响乐、歌剧,我都喜欢。"
十年前,陈村曾在一篇《听e小调》的文章里,提到他对西方古典音乐的钟情。他写道:"那个黑夜,我坐在自行车的后架上,紧紧抱住胸前的别人的唱片。我们走了很多的路。我们很穷,没有唱机,但我们想听e小调。有音乐可听时,我们总是很快乐。帕尔曼手起手落,门德尔松在安抚着我,令我觉得梦幻般的美好。"
躺着读书其乐无穷
以前要采访陈村,有知情者必告曰,下午才可以给他打电话。原来,陈村一直保持着"夜生活"的习惯。
陈村习惯于上午睡觉,睡到自然醒,起床时一般已近中午。起来后,要么看书,要么做点杂务,要么上网看新闻。平时还要陪六岁的儿子做功课,直到晚上八九点钟。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写作。这一写往往就到后半夜,甚至天亮。临睡前,他还要躺着再看看书。
躺着读书是他的一大习惯。他认为躺卧是读书的最佳姿势,而"能躺着看的书方是好书"。
"我们躺下了,我们也就成了古人。我们才有资格和古人说短论长,才能占有和奉献。"
陈村是国内作家里出了名的"网虫",上网早,资格老。陈村用电脑已12年。上网后,陈村曾在著名的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担任艺术总监,主持过第一、二、三届网络原创文学大奖活动。
在"榕树下",陈村当了两年"躺着读书"论坛的"斑竹",曾没日没夜地耗在论坛上,与屏幕背后数不清的网友"厮混"。终有一天,顿感身心交困,心一狠就辞去斑竹。不过,"躺着读书"论坛的网友显然没认为陈村已经不管事了,一旦网友之间发生争执,总有人跳出来说,陈村老师当年如何如何……
人生拐点与"处女作"
陈村自小就爱看书,爱看电影。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四个月之前就去世了。陈村的本名叫杨遗华,有"遗腹子"的含义。后来,陈村的母亲去一家工厂上班,家庭条件才多少有点改善。
小学时,陈村在班上算是聪明的学生,一开学就能无师自通地做完整本算术书的习题。因为喜欢看书、看电影,小学三四年级时,他在课堂上偷写了一首几十行的打油诗讽刺同学,这是他最早的自发创作,结果自然换来老师一顿训斥。
陈村的人生拐点是1971年底到安徽无为县插队。在那里,他开始学着写诗,也写剧本,为朋友写。后来,因为一场大病得以回沪。1977年参加"文革"后的首次高考,陈村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政教系专科,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政二公司的宣教科,后来又去了职校教书。
1979年,陈村创作短篇《两代人》并发表于当年第9期《上海文学》,这部作品曾被《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到。自此,陈村正式步入文坛。1983年,陈村请了创作假脱产创作,1985年,他正式被调入上海作协搞专业创作。那时,上海作协争取到5个专业作家名额,当时的上海作协领导人茹志鹃要了陈村,而没要自己出了名的女儿王安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