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ce favours the minds that are prepared.”这句名言的意思是:机会只眷顾时刻做好准备的人。而在这里,还真有这么一件事情应验了这句话。
两条DNA链是绕在一起的,并且其方向是相反的!对此,克里克作出了有力的解释。A与T,G与C这两组碱基对与DNA链的走向成90度角,并且完美地镶嵌于DNA螺旋内部;彼此配对的DNA的复制方向也是相反的;PCR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成立的。所有问题的关 键都在于此。
也许,克里克与沃森在看到弗兰克琳的这份报告书之前,对自己搭建的模型是充满信心的。不久,他们就把论文提交到了《自然》杂志那里。
在杂志组织同行对一篇论文进行评审的过程中,如果评审者在原著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含有未经发表的报告书信息擅自透露给原著者的竞争对手,这是极度违反关于重大研究的评审规则的。那么,这份资料究竟是佩鲁茨主动送给克里克和沃森的呢,还是他们去向佩鲁茨要的呢?1969年,佩鲁茨在《自然》杂志上这么说:“那个时候我还太年轻了,对于工作上的一些程序问题也不是那么很在意。另外,我觉得那份报告书又不是什么很绝密的东西,所以没有什么不可以给他们看的。”
1962年,也就是在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之后大约10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森,这三位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方面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神采飞扬。他们被集体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时,颁奖台上还出现了另外一个人——马克斯?佩鲁茨,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认为,马克斯?佩鲁茨也对这一发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被授予了诺贝尔化学奖。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所有的罪犯都到场了”。
而在这里,我们却没能发现对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作出最大贡献的弗兰克琳的身影。也没有人告诉她这三个人在斯德哥尔摩领奖的事情,她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别人盗用了,并且帮助别人拿到了诺贝尔奖。1958年4月,与癌症顽强斗争了很久的弗兰克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年,她才37岁。 弗兰克琳后期的研究课题从DNA转为烟草病毒,直到她去世。7 她基本上解开了其立方体结构之谜,并且是通过完美的归纳过程来完成的。那是弗兰克琳所独有的思考方式。病毒以成螺旋状的RNA为中心,以此为基础的蛋白质则缠绕在上面,以螺旋状上升,呈圆弧形,最终形成一个圆柱形结构。
其实,X光衍射照片在弗兰克琳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用与她的英年早逝,还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薛定谔的猫”
无论是沃森,还是克里克,或者威尔金森,大家开始研究生命奥秘的契机都源于一本书,这就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WhatIsLife,1944)。这本书的日文版于1951年出版,之后就成为了日本经久不衰的畅销书。现在我手头的这本非常的薄,甚至都可以叫它小册子了。
请读者们把记忆停留在1944年吧。正好是10年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双螺旋结构。而也正是在这一年,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的奥斯瓦尔德?艾弗里发表了一篇关于遗传物质即为DNA的论文。只是那个时候,这一理论还未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当然了,物理学家薛定谔也不例外。
毫无争议地,薛定谔与爱因斯坦并称为20世纪初理论物理学上的两大天才。1926年,他以《量子化就是本征值问题》为题发表论文,那年他才38岁,他和他的“薛定谔波动方程式”一起名扬世界。今天,理科系的大学生都要从他的基础理论开始学起。那么,他是怎样着手对生命现象进行考查的呢?
1933年,薛定谔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离开了理论物理学的“磁场”。对于这一基础的量子力学以后的发展,他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性,于是他产生了怀疑,最终背离了研究轨道。他提出的逆说被称为“薛定谔的猫”,就是他自己提出的以不确定性为基础的关于自然理解的反命题。
20世纪30年代末期,他隐遁到了爱尔兰的都柏林,完全脱离了学术界的主流。1943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打得激烈,在都柏林的高等学术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公众的连续讲座中,他发表了“生命是什么”的演讲。 在这里,这种孤独的认识得到了认可。这为以后物理学关于最复杂、最不可思议的现象的解释,指明了道路,而这一最复杂、最不可思议的现象,指的就是生命。他采取了立论这种形式来做证7 明,但是,他的本意其实是相反的。生命现象并不神秘,也不特别,而是可以通过物理、化学语言来解释得清清楚楚的。如此大胆的宣言出自一本书,而这书就是《生命是什么》。薛定谔的那股静静的热情,被年轻的沃森、克里克还有威尔金斯感应到了。
薛定谔在他的《生命是什么》中,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他预言,遗传基因也许是非周期性结晶。第二个问题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原子为什么这么小呢?”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