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注重孩子的内在需求

作者:教育专家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9-03

据中国心理学会透露,我国有 3000 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在成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中,究其根源,有三分之二的病例可以追溯到其幼年时期的成长经历。笔者根据临床心理咨询的实践发现,学生常见的学习困难、行为偏差、情绪障碍等三大心理问题,大多与患者在婴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相关。可见,心理障碍的形成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它根植于早年经历,显现于成年之后。虽然我们较少在幼儿阶段发现明显的心理障碍,但面对儿童的成长打好健康的心理基础是家长和教育者的责任,其关键首先是关注与尊重孩子的内在需求。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家长将自己的需求与孩子的需要相混淆,认为自己的期望与孩子的需要应该是一致的,或者认为孩子应该遵循家长的期望,更有的家长误认为孩子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其它需求都可以不予以重视。在这种错误观念指导下进行教养,反而成为了孩子社会化成长和人格形成的绊脚石。

晓月(化名)是一名重点中学的高中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之前,各门功课均很优异。但是,在高三第一学期,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从全年级前五名,直落为 100 余名。他的父母为此很着急,但晓月却不以为然,上网聊天、网上游戏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咨询师与晓月的交谈发现,在晓月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思想一直就是他的思想。生活、学习、交友方方面面都可以依赖父母。父母的期望就是他生活的目标。而现在,当他即将面临实现目标的冲刺时,他感到恐惧、疲惫。于是上网成了他逃避现实,包裹自己的一种“有效”方式。他说,从小自己就不知道什么是兴趣,学习就是一切。记忆中,他曾经很喜欢漫画书,但父母要求他业余书籍的阅读只能是名著。在父母的“帮助、指导”下,他看了许多世界名著,但却始终不能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产生兴趣。所以在高中分科时,他选择了理科,因为他“再也不愿意捧着小说”读了。晓月的父母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聪明的天分,因此,一岁时父母就开始教他识字、读数。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曾反应晓月不太合群,对游戏的兴趣也不浓。家长却不以为然。每到幼儿园组织家长观摩时,别的孩子都能够自由选择各种游戏,而晓月却总是在图书区看书。当时,看到孩子的“读书精神”家长还曾为此感到很欣慰,引以为自豪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剥夺孩子自主,忽视孩子兴趣需要的个案。从个案中不难看出,晓月的生活始终是在父母的需求中。独立性、主动性被这种期望和需求逐渐地抹杀掉了。当晓月需要真正面对高考时,也就是向家长“交帐”的时候了。由于学习不是产生于主动,而是为了协助家长实现心愿,所以高考也就成为了负担,逃避也就成为了必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了人的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从第一层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反应出了人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中产生的内在心理趋向。在每个人的不同成长阶段各个层次的需要都会有不同的体现。一些家长误认为孩子不应该有自己自发的需要,即使有需求也是父母给的,这种想法忽视了孩子的主动性,违背了心理科学的规律。压制孩子的合理需求而代以成人的期望,往往会导致孩子从小就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现代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而这种社会化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他今后人生成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需求与现实要求的调整之中实现的。因此,只有关注孩子的合理需求,指导孩子采用正确的方法将需求转变为行为活动的驱动力,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顺利地成长。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励志教育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