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完整的游戏精神”

作者:育儿专家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9-02

你的孩子会“玩”吗菲菲是个5岁的小女孩,非常活泼,喜欢运动,最近头发还剪短了,像个小男孩。老师反映菲菲上课说话,喜欢玩自己身上的小饰物,但每次老师提问她,她都说“我不会”;她平时也爱跟小朋友打打闹闹、说说笑笑的,但是让她跟小朋友合作一个手工或者表演,她也说“我不会”。妈妈反映她在家里总是挺闹腾的,一会玩玩这儿一会儿摸摸那儿,一点都闲不住,可是一让她做个什么事,她就说“我不会”,让她简单地重复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吧,她也说“我不会”。妈妈纳闷:人家都说活泼爱玩的孩子聪明,在玩中学,可是我家孩子怎么什么东西都没学会? 常听家长说:“孩子在闹着玩。”仿佛“闹”是玩的标志,所以一般情况下大人也就宽容了孩子的闹腾。实际上,闹腾是游戏的外在标签,闹腾着玩未必说明孩子真正进入了游戏状态。因为“闹”是“躁”的表现,是孩子身心不专一导致的,而真正的游戏状态是既高度放松又深度专注,这样的孩子玩得很自由很放松,同时又很专一很投入,所以“玩中学”是指在既放松又专注的游戏状态中学,而不是在注意力分散和短暂的“闹着玩”中学。从菲菲的表现来看,她的活泼爱玩属于浅表层次的闹腾,专注的时间很短,又不善于进行注意力的分配,所以当老师讲课或者跟小朋友合作的时候,她不能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任务和学习上,却仍然停留在说小话、做小动作上,属于玩得多却学得不多。众所周知,对于幼儿来说,要想孩子学得好,得先让他玩得好;要想玩得好,就得进入高度放松又深度专注的游戏状态。那么,孩子怎样玩才是玩得好、玩出游戏状态呢?——培养孩子完整的游戏精神。完整的游戏精神具备3个要素真正良好的游戏状态必须同时出现3种情况:愉快高兴、放松自由、自愿守则。这样孩子才拥有完整的游戏精神。对于孩子而言,他很容易达到愉快高兴、放松自由的状态,但是容易缺失自愿守则这一因素,家长也觉得只要孩子玩得高兴自在就行了,不需要遵守什么规则,否则就不自由了不快乐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没有规则就没有真正的游戏,而且这个规则是孩子自愿遵守,不是外在强加的,否则就没有透彻的愉快与自在。游戏规则分为三大类:游戏操作规则、游戏交往规则和游戏探究规则。像棋类、球类游戏都有一定的操作规则,不自愿守则就无法游戏;游戏交往规则是指游戏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参与规则的制定并共同遵守,不能搞特殊化;游戏探究规则是孩子被事物内在的规律和特性而吸引并全神贯注地把玩,例如孩子摆弄积木或者观看蚂蚁;但是像菲菲上课玩自己身上的小饰物,虽然属于独自玩物游戏,却没有真正良好的游戏状态和游戏精神,因为她对小饰物并没有探究意识,没有投入专注精神,只是下意识地、机械地玩弄。所以看着她在玩,实际上她没有玩出游戏状态,其中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愿守则这一因素。怎样培养孩子完整的游戏精神第一步:不要在游戏的盛装下包裹太沉重的学习内容。现在很多家长善于把学习内容包装为游戏形式,结果有时让孩子感觉这是家长想玩的游戏,不是自己想玩的游戏,从而失去了愉快高兴的游戏因素。明明会游泳也喜欢游泳,于是妈妈承诺上完兴趣班带他到游泳馆玩。妈妈要求他必须游完500米以提高游泳技能,明明不高兴了:“你不是说带我来玩吗?”妈妈说:“游泳不就是玩吗?”他说:“游泳不是玩,我想自己玩,拿着皮球玩。”妈妈还是强迫儿子游了500米,结果明明认为妈妈骗了他,根本没有让他玩。这一对母子矛盾的焦点就是:到底什么是玩?实际上,谁感觉愉快高兴就是谁在玩,这是进入游戏状态的第一步。第二步:给孩子创造安心安静的游戏环境,不打扰他自由自在的专注状态。阿秋生活在奶奶家里,平时姑姑、叔叔、哥哥姐姐经常来家里,谁回去了都觉得该跟孩子玩玩,虽然阿秋正玩着,大人们还是爱问:“你玩什么呢?”“你这样玩好。”“别玩这个了,看我又给你买了一个新玩具。”就这样,大人都没有保护孩子自由和专注游戏的意识,阿秋自己长时间玩一个游戏的习惯就没有养成,虽然在多成员家庭锻炼了交往能力,但是专注游戏的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最后就像菲菲一样喜欢闹。其实孩子的游戏就像大人的工作一样需要安心,不能被干扰,所以家长不要以为自己参与孩子的游戏总是好心好意,当孩子处在自由自在的专注状态时,哪怕他玩得荒唐可笑,大人也最好远远地看着而不要惊扰他。第三步:培养孩子自愿遵守游戏规则的精神,这是孩子玩出游戏状态的关键之处。游戏对大人来说是虚拟的,对孩子来说是真实的,孩子学习游戏规则就是学习生活规则,大人却常常把游戏规则当成虚拟的游戏而忽略了,导致孩子缺失完整的游戏精神,在规则面前出尔反尔。每天早晨连劝带哄地让彤彤上幼儿园,成了爸爸妈妈每天的第一项“工作事务”。有一天爸爸突发奇想:“儿子,咱们来一次‘石头、剪子、布’,我赢你就得上幼儿园,你赢就随你便。”玩游戏的办法彤彤自然高兴,但结果爸爸赢了,彤彤大哭起来,爸爸心软了:“好吧,别哭了,今天咱不去幼儿园了。”从此以后,劝哄儿子上幼儿园就变得更加艰难。过了暑假,彤彤要上大班了。开学第一天,妈妈把他送到班里准备走了,彤彤跟在后面追妈妈,老师赶紧用胳臂拦着他,他抱着老师的胳臂狠狠地咬了一口,老师禁不住“啊”地大叫,妈妈转身回来,看见老师的胳臂被咬破血了,连忙说“对不起”,并让老师看她胳臂上被儿子咬的大包小包“此起彼伏”。彤彤就是典型的玩得愉快自由却没有游戏规则的孩子,但是小伙伴常常跟他玩得不愉快,他也因此失去很多跟小伙伴游戏的机会。关键的原因就是家长没有培养孩子自愿遵守游戏规则的精神。第四步:培养孩子完整的游戏精神需要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愉快高兴、放松自由、自愿守则的游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家庭长期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否则孩子的游戏精神很容易出现波折,进而陷入无序状态。最近一段时间,一向爱玩也会玩的丽丽出现心神不宁的状态,她与小朋友玩着玩着就生气了,老师过来调解,她就说:“我不想玩。”丽丽的身体并没有出现不舒服的情况,敏感的老师觉得可能是丽丽家里出现什么事情了,于是老师跟家长约谈。原来是丽丽的妈妈出国了,奶奶又生病了,爸爸和爷爷只顾忙着照看奶奶,心情比较紧张急躁,丽丽的情绪随之被浸染紧张急躁的色彩,曾经拥有的完整的游戏精神被消极情绪支解,出现了心神不宁的状态。老师跟家长交流丽丽的变化和原因分析以后,爸爸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调整了自己的心情,丽丽很快就恢复完整的游戏精神,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养成教育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