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说话”-习惯养成

作者:育儿专家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9-03

教孩子学会“说话”——谈礼仪教育

奶奶从农村老家来看孙子小明,多日不见,孙子长大了,长高了,懂事

了,还一口一个奶奶亲昵地叫着,奶奶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甭提有多高兴

了。

奶奶的到来,给全家人带来了无限地愉悦。妈妈采购了鸡鸭鱼肉,做了

一桌子菜,设家宴欢迎奶奶。吃饭时小明紧挨着奶奶,一个劲儿地给奶奶碗

里夹菜。一家人边吃边说笑,整个饭桌上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小明今天也特别地高兴,特别地懂事。他看奶奶吃完了一碗饭。主动地

要孝敬奶奶一回,对奶奶说:“奶奶,您还要饭吗?我给您盛。”小明的话

还没说完,只见奶奶一直荡漾着笑容的脸,一下子变得阴沉起来。爸爸妈妈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奶奶放下碗筷,有点儿生气他说:“你这是怎么说话,

我到你们这儿米,是来‘要饭’的?我不吃了,吃饱了。”本来是一顿很好

的家宴,就因为孙子的一句话,给闹得全家人不欢而散。

这也许是奶奶太多心了,或是勾起奶奶什么伤心的事。但做父母的应当

从这个事故中,认识到平时时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所谓“礼仪”,

是指表示礼貌的具体礼节,包括言行举止的诸方面细节。如果只知道“应该”

对人尊敬礼貌,而不懂得“如何做”才能体现尊敬有礼貌,弄不好会适得其

反,伤害对方,惹人反感。小明对奶奶说的话,就属于这种情况。

说到这里,不禁使我想起我国著名的画家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他

就特别重视对儿女进行礼仪教育和训练。丰子恺的儿子小时候特别怕生人,

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懂礼貌。有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编一本书,

他把儿子也带了去。一是必要时让他当个帮手,二是让他见见世面,开开眼

界。一天,来了一位儿子不认识的客人,同丰子恺谈完事告辞后,转过身来

也同他儿子打个招呼。可儿子一下愣住了,不知如何是好。父亲送走了客人,

便对儿子说:“客人同你打招呼,你也应该说‘再见’。”

每逢家里有客人来,丰子恺总是跟孩子们强调:给客人倒茶、添饭,一

定要双手捧上。他打个比方说:“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倒茶、添饭,就好像

是皇上对臣子的赏赐,或者像主人对乞丐的施舍,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喝水、

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告诉孩子们说:“客人送你什么东西,你

们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

还有一次,丰子恺在菜馆里宴请一位朋友,把他几个十来岁的子女都带

去作陪。席刚散,有的孩子就想先回家,丰子恺立即悄悄制止。事后他对子

女们说:“我们家请客,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

那是对客人不敬。以后可不许这样做。”

丰子恺对孩子进行的这些教育和训练,看起来都是“小事”,似乎都是

“细枝末节”,其实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待人接物的礼仪是很有讲究的,有

些“细枝末节”做得不得体,都不能表示、体现对人尊重有礼貌。比如,别

人跟你说话或你跟别人说话,眼睛都要看着对方,若东张西望就表示轻蔑;

用手势招呼人或介绍人,手要五指并拢,若只用一个手指头,就好像是在指

责;请客人吃饭,不要先于客人离开饭桌,要是在客人还没有吃完时离开饭桌,

就好像嫌客人吃得太多,等等。和别人说话时,更要注意时间、地点、

场合、态度、分寸、尺度,讲究表达方式。平时对孩子不进行礼仪指导和训

练,孩子嘴上没有把门的,一不留神就会说出令自己和对方都很尴尬的话来。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养成教育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