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律的秘密科学
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思考实验吧。想象你打算在一家高档的咖啡店里待一小时,你走到店里,服务生送上一长串诱人的糕点选单,糕点的份量很少,但相当美味。你浏览那份选单,选出最爱的一种,或许是一份美味的起司蛋糕、诱人的奶油蛋糕,或是可口的水果派。你点了糕点后,服务生送上一份很小、但相当诱人的梦幻糕点。你现在想象糕点就放在你面前,令人垂涎三尺。正当你要动手时,服务生说今天咖啡店有特价优惠活动,你可以现在就吃一份糕点,或是等三十分钟,用同样价格吃到两份。你会怎么做?你会等候三十分钟,还是连服务生的话都还没听完,就把蛋糕扫进肚子里了?
史丹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华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实际做了一个类似上述情境的惊人实验,他和研究团队带了一大包棉花糖与一个钟铃,到附近的学校找四岁幼童做实验。实验时,他们一次找一位幼童进房间,带他们到一张桌子前面坐下来,桌上放着一颗棉花糖、一个钟铃、还有两颗棉花糖。他们对小孩说,研究人员需要离开几分钟,在他回来以前,如果他们都不碰桌上的东西,就能吃两颗棉花糖。实验者也对小孩说,他们可以随时摇铃请研究人员回来,但是这么做就只能得到一颗棉花糖。
他们让每个孩子都面对类似你刚刚想象的糕点难题。提早摇铃,就只能吃一颗棉花糖;等待一下,就可以得到双倍报酬。这种看似简单的测试可以精确衡量每位小孩的自我约束力,有三分之一的小孩马上就吃下一颗棉花糖,另外三分之一是等了一会儿才摇铃,最后三分之一则是等实验人员回来,所以他们可以获得两颗棉花糖。
不过,米歇尔不只想知道多少比例的孩童可以抗拒诱惑而已,他就像那些因为等候而获得两颗棉花糖的孩子一样,其实他是放眼长期更特别的研究。十年后,米歇尔尽力联络上这些小孩的父母,询问这些青少年的成长情况,他们过得还好吗?有事先计划的习惯吗?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吗?没想到多年前和三颗棉花糖与一个钟铃共处几分钟的结果,竟然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情况。那些等实验结束才得到两颗棉花糖的孩子,通常长大后比较能够自我激励,善于因应困难,面对挫折时也比较能够坚持下去。相反的,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则容易分心,比较没有动力,做起事来杂乱无章。
能够延迟立即享乐并专注长期的成果,是达成重要目标与抱负的关键。例如研究显示,学生的自律程度比智力测验成绩更能有效预测未来的学业成绩。能抗拒诱人糕点的减肥者比较快瘦下来,能撑完课业复习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好,愿意练习好几小时的运动选手赢得较多奖牌。米歇尔的研究显示,这种能力是在幼年形成的,成长过程中持续不变。他的研究也透露,大多数的小孩都会选择马上吃下一颗棉花糖,而不是等几分钟后才吃两颗,他们在人生中也比较难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刚好碰上「马上吃下棉花糖」的孩子,什么是帮他们控制冲动与守规矩的最好方法?是好言相劝(「当个乖孩子,只上网三十分钟好吗?」)?还是语带威胁比较好(「你再不关计算机,我就没收你的鼠标!」)?六0年代中期,史丹佛大学的强纳生.弗利德曼(Jonathan Freedman)做了一个实验探讨这个议题,结果令人意外。他从加州两家学校找来四十位七到十岁的男孩,一次邀一位进房间,请他为五种玩具给分,以显示他喜欢那些玩具的程度,分数从0到100,0代表「玩具很烂」,100代表「玩具很酷」。其中四种玩具很普通,分别是廉价的塑料潜水艇、小孩的棒球手套、玩具牵引机、玩具步枪。相反的,第五种玩具特别贵也特别有趣,可说是玩具中的精品,是六0年代的尖端科技:电动机器人。
等男孩做完评估后,研究人员解释,他需要离开房间几分钟去办点事情,他告诉男孩可以随意玩前四种玩具,但不要去摸机器人。他还清楚对其中一半的孩子说,要是不听话,会有坏事发生(「如果你玩机器人,我会很生气,我会处罚你」)。他对另一半的孩子讲得比较委婉(「不要玩机器人,那样不乖。」)研究人员离开后,留下男孩渴望地盯着机器人那双「来吧,找我玩」的闪烁双眼。五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谢谢男孩参与实验,并让他离开。
研究人员离开时,男孩会不会禁不起诱惑?为了一探究竟,研究人员在机器人里面装了秘密装置,可以判断玩具是否被启动了。结果数据显示,只有两位男孩有自制力,没碰机器人。其中一位来自「严厉警告组」,另一位是来自「委婉劝说组」。当研究人员不在场执行不准玩机器人的规范时,实验证明两种方式都一样没效。
不过,弗利德曼并未预期短期有什么实质差异,他比较感兴趣的是长期有什么差异。六周后,他派一位女性研究人员回到学校,显然是找同一批男孩做不同的研究,她一次找一位男孩进房间里,叫他画画。之前那五样玩具还是放在房间的角落,小孩画完后,研究人员告诉孩子,现在可以玩任何玩具几分钟。这次他们不对玩具设限了,每样都可以随意玩。结果,原本属于「严厉警告组」的男孩中,有77%跑去玩机器人,「委婉劝说组」中则只有33%玩机器人。没想到几周前不同的规定方式,竟然会对男孩后续的行为造成那么大的影响,委婉劝说让孩子变得更加听话。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有几种可能的解释。有些研究人员认为,那和人思考威胁的方式有关。通常,只有在不希望对方做他想做的事时,我们才需要提出威胁。对方愈想做某件事时,就需要愈大的威胁,才能避免他去做。根据这项理论,孩子听到严厉警告时,他的潜意识会想:「哇!只有在我真的很想做某件事,但大家不让我做时,他们才会对我做那么大的威胁,所以我一定是很想玩那个机器人。」同理,当你委婉要求男孩不要玩机器人,会让他们觉得他们其实没那么想玩机器人。
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威胁一出,马上把机器人提升到「禁果」的地位,反而诱发由来已久的人性倾向:你愈禁止,我愈想得到。虽然学术界也强烈质疑这倾向可能是因为好奇心或叛逆的心态使然,但大家都同意这个效果很强大,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想禁止青少年抽烟、喝酒、开快车,却常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自律的秘密科学中,有些小孩天生就有克制冲动的能力,有些小孩则难以抗拒立即满足的诱惑。对于那些马上吃一颗棉花糖,而不是等着吃两颗的孩子来说,想要灌输他们自我约束力,显然你对他们的威胁愈小,效果愈大。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