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好教养,养成孩子好习惯-育儿手记

作者:育儿专家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9-02

养成好习惯 拒当惯宝宝

实战篇-游戏玩出好教养-Just have fun

所谓的「教养」就是教授孩子生活知识和养育幼儿成长的意思;而「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培养的过程就是靠所谓的「家教」,即家庭管教。从小建立起好教养的孩子,因为本身散发出来的气质庄重、行为得体,未来融入社会团体的过程也会较为顺利。而今日社会型态改变,大家庭多转为小家庭,部分双薪家庭也因为家长普遍忙碌,没时间陪伴孩子,许多应该及时机会教育的小细节也因此被忽略。但其实此刻的孩子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惊人,且年龄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大,若家长趁机灌输孩子得体的应对礼节,让他们将之内化成生活中的习惯,未来就不必担心他们成为今日舆论新定义的「惯宝宝」了。

什么是惯宝宝?

时下草莓一簇年轻人都是从小被惯坏的「惯宝宝」,对于工作只希望「钱多、事少、离家近」,经过媒体报导之后,「惯宝宝」这新兴名词也开始被大众使用。

心理专家针对今昔幼儿的表现差异分析认为,孩子之所以有教养与他懂不懂何谓道德是非观念有关,心中怀抱道德感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但父母灌输概念的方式并非采用述说道理等僵硬的做法,想要聪明对付3岁以下的孩子,其实,玩场游戏就能轻松搞定!

从前农业社会的家庭结构以三代以上同堂的大家庭为主,让孩子不单止与父母互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也间接教育了孩子敬老尊贤的道理,说话态度必须恭敬有礼,肢体动作谨记需庄重不随便。过去的父母没有节育观念,所以一家孩子比一家多,有了兄弟姐妹的陪伴,也等于有了相互比较的竞争者、放学后一起玩耍的同伴以及切磋课业的家教…等。弟弟一捣蛋,哥哥的拳头就紧接着落下来;姊姊想做坏事,妹妹就在背后向父母偷告状;这题数学不会解,便会抱着作业本追着问兄姐;有人欺负家庭成员,其它兄弟姐妹会马上二话不说、一字排开保护自己的家人。由此可见正面的手足互动特质包括:照顾、亲近、喜、合作和团结等;而负面的互动特质则有:权威、竞争及争吵等。

手足互动是孩子第一次与其它孩童相处的社会经验,尽管手足之间有联盟或竞争的现象,但这却是个体获得个人价值的方式,也是人格的展现,每次手足互动都提供了人格发展修正和增强的机会。

回忆起家长们小时候居住在务农的乡村,与邻居的关系相当紧密,见到长辈无不问好寒喧,「如果不乖被邻居阿伯打,自己的父母亲还会上门对邻居说:『谢谢你教训我们家小孩』,那时候就像一整个村庄在帮你管小孩一样」,由此可见,昔日家长们孩童的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社会经验,远比今日同龄的都市孩子来得丰富许多,且村庄所形成的舆论也被直接或间接的建构出孩子的道德是非观念。

每回逢年过节, 母亲也会准备些礼品让孩子带给街坊邻居,「拿去给隔壁的张妈妈、李太太」,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事实上已经制造了让孩子独立面对外人的机会,训练他们与社会沟通连结的方式,而过去左邻右舍的古道热肠也与今日冷漠的人际交流相差甚远。

好教养第1招 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对父母亲的具体动作比言语更有反应,倘若以身作则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将「请、谢谢、对不起」挂在嘴上,即便是面对身边的伴侣仍不例外,因为家长之间的修养、礼仪就是小孩最佳的标准模范,那么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就会开始学习模仿。

以乘坐住家大楼的电梯为例,他与妻子两人每回见到邻居都会出声问候,所以现在即便是一双儿女在电梯里上一秒还吵架不开心,下一刻见到邻居仍然不忘打招呼,还常被夸赞相当懂事有礼貌,「如果你要求孩子做,自己却不实践,他们反而会回过头『呛』你呢!」,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就能逐渐内化为生活中的一部份,培养出良好的礼仪规范。

孩子日后的价值观偏差,与父母今日的过度宠溺息息相关, 曾有家境较富裕的孩子在点心时间把他人的甜甜圈强占己有,虽然老师一再询问甜甜圈是否为孩子所有,孩子都肯定的承认,甜甜圈的小主人则不敢出声。直到小霸王咬了一口,小主人才泪眼汪汪的向老师说明,小霸王的父母隔日买两个甜甜圈向对方请求谅解,但仍然不忘为孩子的强占行为找借口,「我们每个礼拜都会买给他,最近忘了,他因为想吃才这么做」,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没有适时的改正小霸王既有的价值观,也会直接影响未来的人格发展。

好教养第2招 游戏=学习

透过「扮家家酒」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家长可以在游戏中加入许多日常礼仪的桥段与对话,例如:「扣扣扣(敲门声)!你好,我是XXX,请问我可以到你们家玩吗?」;餐桌礼仪,如:「我们要等大家一起坐下才能开动喔!」;电话礼仪:「喂~你好,我是OOO,请问是XXX在家吗?」等等。父母亲也可以引导孩子阅读童书,以一人分饰多角的方式说故事给孩子听,孩子除了能凭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自己的逻辑,父母也可以适时指导。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而言,生活和游戏就是学习,父母亲巧妙的置入一些礼仪语法,小宝贝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

扮家家酒

育儿专家教授相当赞成孩子玩扮家家酒,拿动物小布偶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孩子除了能得到家长的陪伴,还可以将动物拟人化,藉此培养同理心,还可以激发孩子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好教养第3招 随时掌握机会教育

家长除了片面的口头教育,还可以时时观察生活或社交场合中有没有可以随即让宝贝体验了解的状况应用题。假使妈咪和孩子坐在公交车上一人一个位子时,看见行动缓慢不便的长者,母亲可以先在孩子耳边鼓励他主动向长者问好并让位;带孩子一同出入社交场合前,可以预先让他知道接下来可能会遇到什么人、他可以怎么与人互动…等,让他对接下来将面对的陌生环境怀有安全感,时间若够充裕,父母亲这时也可以和宝贝练习和陌生人互动的方式。

孩子虽然看起来似懂非懂的样子,但家长千万别小看这些动作,有了足够的互动练习,小宝贝遇到外人的互动方式除了比其它孩子来的得体,孩子也能从他人喜悦称赞的表情语气中,了解到「他这么做,别人很开心」,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起互信互赖的社交活动,于是,父母试图教育孩子的社交礼仪也能轻松达阵。

育儿专家分享,从小就带着一双儿女进出书店和剧场戏院,该场合最需要长时间的稳定与安静自律,孩子们会透过观察身边的陌生人,了解自己也必须轻声细语,不能东奔西跑,由环境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

「现在我的小孙女还会喂我吃药呢!」育儿专家骄傲道,每当饭后外公喊一声「吃药啰!」无论糖糖此刻在哪里、做什么,都会咚咚咚地跑到阿公身边,进入作战位置,执行最重要的工作-把药丸放进阿公的嘴巴里。这些举动除了让表达孩子的关心以外,还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和长者相处。如果不小心转到新闻频道正在介绍与幼儿相关的新闻事件,父母也可以趁机会解释给孩子听,例如:孩子失足坠下高楼的意外,家长这时可以视孩子的反应解释新闻事件让他明白,身为阿公的洪有义教授也会出言提醒,「那个小朋友掉下去了,让爸爸妈妈好伤心,哭得好难过,所以你以后不要爬阳台的栏杆好不好?」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养成教育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