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成年人幼稚化”趋重

作者:王晓敏 王芳来源:常州晚报 2009-12-26

  常州机电学院近4000名大一学生近日都收到了一封神秘信。信的内容只有写信人和收信人知道,别人无从得知。这到底是一封什么信呢?原来,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每一位新生度身订制的信。每封信大致分为3个部分,有温馨的话语,有勉励的词句,最重要的是有入学初本人的心理测试结果反馈和老师给出的建议、心理求助的途径。信中,心理教师针对多达12项的测试内容为大学生提出了建议和解释。

一项调整:

近半学生存在心理隐患

秋季入学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是近年来高校的常规。而今年的测试结果,却让该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吉梅老师有点不安,“属于一类问题的学生占了整个被测试学生的15.09%。”根据问卷的分析标准,参加调查的学生通常被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即需要重点关注和教育干预的对象。其判断标准包括,有轻生倾向,明确提出咨询要求。第二类是可能有较轻的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此次占27.39%;第三类表明心理健康,作为一次通过者,即不属于第一、二类的学生,此次调查数据为57.52%。

据吉老师介绍,测试工具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该问卷最早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和精神科医生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是当前国内高校广泛应用的新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工具。

“90后”学生成年人幼稚化?

这些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通过测试,排名前5位的问题,居首位的是: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占51%,以下依次为:对脏很在乎,总注意周围的人、很在乎别人的视线、父母期望过高。吉老师称,这种症状可称为“成年人幼稚化”,这一现象比去年要严重得多。

“现在的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上学时家长包办了学习以外的全部事情,助长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现在离开家开始独立生活,一下子失去了依靠,因为他们还没机会学习生活技能,心理成熟度不足,依旧沉迷于父母或伴侣的‘护’,不能适应社会,难以承受失败。一旦遭遇失败,便很难接受,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吉老师说。

心理教师建议:

大学生有不适请主动求助

电气系的严同学觉得自己很孤独,平时在班上也不太和其他同学说话,因为他一和别人说话,就会脸红,至于说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个热点问题、焦点话题什么的更是不行。周末,其他同学都三五成群地出去玩,可是小严却宁愿呆在宿舍里,看看书、听听音乐,哪儿也不想去。他觉得自己再这样下去快要崩溃了,幸而他主动求助,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找到李玲玲老师。

李玲玲老师说,这其实是一种人际交往恐慌症。小严不敢和别人的目光相接触,一和别人说话,视线就不知道往哪儿放,心跳加速、脸红、冒汗、语无伦次,是人际交往恐慌症的典型症状。为了使小严的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恢复心理功能,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李玲玲老师鼓励小严多参加一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并积极报名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严同学现在已经能和其他同学较好地相处了。

家长也是“心育”中的主力军

面对近4000份反馈信,机电学院学工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建立了新生心理档案,随时跟踪他们的情况,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列为必修课,每名新生在两个月内都必须接受包括对心理学的认识、自我探索、应对压力与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以及生命教育等6个专题的教育。平时,校方也会经常开展一些以体验为主的活动。

吉老师也呼吁,一旦学生发现身边的同学有一些反常行为,可以随时找心理辅导站,或及时和班主任联系,学生自己也应该积极面对,配合老师进行心理辅导。另外,家长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毕竟,亲情是人们最强烈的一种情感需要,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更应去主动关心孩子。吉老师还提醒家长,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候做起,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和生活能力。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青涩记忆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