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白领为何选择单身生活呢?

作者:编辑整理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2-11

W女士,30岁,白领,独居,她谈到她的私人生活时说:

我不愿意留在家乡,虽然也是一个大都市,但是出生、读书到工作,都在那一个地方,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同事、熟人都窝在一起,有时候真是觉得世界很小。我一直都没有找一个准备结婚的男朋友,整天除了上班就是玩,父母着急,天天在旁边劝我。母亲说:"我们倒没什么,也算是读书人,也不想太过问你。但是熟人同事见了面就问你家的女儿出嫁

没有,弄得我们很难堪。你有文化又漂亮,何必让人议论我们呢?"这样,促使我下决心离开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来到了现在这座城市。现在我很好,一个人打工挣钱,然后吃喝玩乐,生活得很自由,有男朋友也有女朋友。我不是性冷淡,其实我对男孩子还是蛮感兴趣的,曾经真心实意地谈过恋,虽然并没有考虑结婚,但是也爱得轰轰烈烈。我认为爱情的结局不一定就是婚姻,婚姻太平淡、太世俗了,我喜欢浪漫的、刺激的感情。家里人说我从小就很疯,现在大了也一样。如果我爱一个人,我才不会管他结婚不结婚,或者他和我结婚不结婚。对这一切我根本就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爱那个男人的那种感觉,好像是一场战争似的,男人和女人你死我活的,说起来是爱,其实是互相残杀,爱过一次,人就好像是死里逃生一回。可能我这一生是不会结婚了,但是不能没有爱,也不能没有性。女人一生缺了这些,那就是白做一回女人了。我很高兴我生活在现在这个城市,生活在现代,听母亲回忆她年轻的时候,1960年代,那真的不像是人过的生活。

丁飞,34岁,自由作家,单身男人。采访的时候向他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有研究社会学的专家谈到单身男女的生活状况时说,现在所谓的独身其实是独身不独性,是对婚姻方式的拒绝,对性的不拒绝,其实也不算是真正的独身。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独身主义者,这样的提法很早就有。从西方开始的,开始也的确是拒绝婚姻和家庭,同时也拒绝*爱,是一种苦行僧主义。欧洲中世纪隐修士修道院制度,参见《基督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后来有加尔文教派,清教徒,最早一批乘坐"五月花号"到北美洲的移民,他们提倡禁欲主义。现代的单身者,也可以说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很多的单身者,尤其是男性,不是因为宗教信仰,不是去做僧侣,只不过是对婚姻的拒绝,而不是对性的拒绝。单身,不过是一个人的社会存在的形式,和他生理上的生活应该是不相干的。性,是一个人最原始的生物性的要求,而婚姻和家庭则不是。那么我们当然有权利要求我们自然的生理性的东西,只要是没有违犯法律和扰乱社会,我认为我们是可以得到性的,这是我的私生活。独身也好,不是独身也好,这是人们一定要对我们有一个说法。其实我们也没有上哪儿都扯出一面旗帜来声明我们的身份。我觉得中国近几年还是很开放的,一个人怎样过日子,没招谁惹谁就应该算是可以了。我愿意独身,我愿意不独性,你能把我怎么样?还不得两眼干瞪着。

问:专家最后断言,独身永远也不会成为社会主流,西方的独身方式和性解放思潮联系在一起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

答:(笑)真的用不着我说,现在社会在怎么往前走,谁心里都清楚。也不是一两个专家在那里道学几句就可以糊弄人的。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怎么做是自己的事,比如没人公开提倡性解放,但是性解放未必挡得住。报上报道的那些个贪官污吏受的教育还少?一个个包二奶养小蜜泡三陪嫖娼,他这也叫性解放,呸!解放什么?完全地倒退,地道的封建余孽,连封建余孽都不是,拿着百姓的血汗钱玩女人,搁到封建年头也是杀头的罪。我们和他们可不是一码事,不结婚完全是个人选择,符合中国限制人口增长的国策。独身也许不能成为社会主流,但是独身的思潮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你看看现在的婚姻,有哪一个家庭是真正幸福美满的?我很怀疑。一个单身者,他也是一个人吧?是人就有性要求,只要是两厢情愿,只要不是嫖娼不是养两个老婆,我觉得这应该属于中国国情允许范围之内。什么是国情?国情也是可以变的。欧洲中世纪可以随便对人施火刑,到了现代社会民主与法制还不是历史进步的结果?其实中国的传统在性这个问题上一向只对男人开放而不对女人开放,如今所谓的性开放也只不过是一个男女平等的运动罢了。近20年来,中国改变不少,其中性解放应该也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听过这样的理论,说性解放是生产力解放的先趋,正确不正确我不知道,还是请专家来评判算了。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单身日记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