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华中科大Dian团队的一员,从对量子一窍不通到硕果迭出――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的邹佩琳以“密码女孩”而远近闻名,连不少高年级的研究生都来向她请教课题、论文方面的事。她在华中科技大学读本科时执笔写的论文就发在《光通信技术》、《系统仿真学报》等权威刊物上,并申报了几项国防专利!
“可你知道吗?大三刚进Dian团队那会儿,差不多整整一年,她在小组讨论时几乎一言不发。”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指导老师、电信系副主任刘玉教授说。
知识的积累来自点点滴滴
钟情量子的“密码女孩”
邹佩琳是华中科大电信系2001级本科生。2003年9月一个星期日的晚上,她跟着宿舍同学一起去旁听了Dian团队的新学期第一次例会。Dian团队的正式名称为“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是2001年底创立的。“知识的积累来自点点滴滴!”她为这句富有哲理的团训所吸引,提出申请加入Dian团队,被编入量子组。那时,她对量子方面的知识还一窍不通。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位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绝对安全的通信方式。刚进量子组时,组长让邹佩琳自己去找量子力学方面的书看。她看不懂,但还是一边看一边记笔记,把《量子计算与保密通信》一书过了一遍。大家热火朝天地进行小组讨论时,她觉得自己根本插不上话。
一开始,刘玉和同学们都觉得这个小姑娘很木讷。慢慢地,刘玉注意到邹佩琳的优点:尽管她一言不发,但例会从不迟到早退,总是坐在那个角落,就那么静静地听着。
眼看一年快过去了,邹佩琳还没有一点儿做研究的感觉。加上组里一些新老队员相继离开,到暑假实习的时候,她产生了离开量子组的念头,认为做网站比搞理论有趣得多,想去参加网页组的实习。刘老师和组长严厉告诫她:要考虑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她想来想去,觉得在没取得任何成果的情况下放弃做了这么久的工作,还真有点儿不甘心!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太重要了,可以说对我的整个人生都有决定性的意义。”邹佩琳说。大三暑假的实习,她经历了“凤凰涅槃”的过程。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半,她都泡在实验室里,按照刘玉老师规定的时间进度,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查看文献资料,到第二个星期末赶出论文初稿,然后修改论文、找杂志投稿……
很快,这篇邹佩琳为第一作者、题为《一种安全的量子明文直接传送方案》的论文被《光通信技术》录用。刘玉说:“小姑娘很有灵性,能把量子通信领域很艰深晦涩的论述用一种简明的语言归纳整理出来,不简单。”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智慧的洪流便滚滚而来,邹佩琳在创新之路上一发而不可收。读大四的时候,她和刘玉老师一起,相继开发成功“基于乒乓协议”和“基于量子直传协议”两种量子直传保密通信装置,并申报了国防专利。
本来,邹佩琳平时的课程成绩只能算中等,没有保研的资格。但凭着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一条,让她加了2分,并幸运地挤上了参加保研资格评审复试的末班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获悉邹佩琳在华中科大Dian团队参加科研并取得突出成绩,仅仅通过电话求职面试,就录取了她。
“他们缺的是机会和环境”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可小视
4月7日,正在北京联想研究院实习的邹佩琳不远千里,和上百名昔日“团友”相约赶回母校,专程参加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成立5周年晚会。这台晚会全部由Dian团队新老成员自导自演,《咱团队的人》、《说唱量子组》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把这群理工学子的艺术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即兴发表感言说:“Dian团队因为刘玉老师而辉煌,刘玉老师因为Dian团队而美丽!”
2001年12月,一直兢兢业业从事本科教学的刘玉获得一个很小的项目,因为没有研究生帮忙,她便在校园网的BBS上发帖子,从物理、自控、计算机系招了3个本科生一块儿做课题。没想到,几个月后,他们圆满完成了课题任务,并编写了2万多行的代码。“本科生科研能力不可小视,”刘玉感慨地说,“他们缺的是机会和环境!”
2002年3月1日,刘玉在网上组建科研论坛“Dian团队”,意为“知识的积累来自点点滴滴”,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技术讨论。依托这个科研论坛,Dian团队随后正式组建,最初只有5名队员。以此为基地,刘玉逐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为牵引,以高强度的导师制为典型特点的本科人才孵化机制。
据了解,Dian团队的第一个项目“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密方法研究”总经费仅3.5万元。而就是这个不大的项目,申报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为团队培养了三代队员。
尽管邹佩琳已毕业离校近两年,但她在Dian团队的第039号编号一直得到保留。刘玉告诉记者,目前Dian团队编号已按顺序排到190号,团队现有正式队员76人,预备队员29人,本科生约占70%。截至今年3月,团队已完成41个科研项目,其中直接面向企业需求的有30项,不少成果迅速转化,被企业推广应用。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