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主席说:"在这里印出了《哲学小辞典》中的一部分,题为《经验主义,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期引起大家读哲学的兴趣。"
主席把经验主义的问题提出来了,主席说:"尔后可以接读全书。至于读哲学史,可以放在稍后一步。"
下面一段话很重要。
主席说:"我们现在必须作战,从三个方面打败反党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思想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即理论方面。建议从哲学、经济学两门入手,连类而及其他部门。"
主席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思想上正确与错误,决定于理论,理论主要是讲思想问题。比如,对唯心论和唯物论搞不懂、分不清。林彪一说天才,大家就跟着说天才。主席指示以后,确实读了一阵,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也办了一些读书班。我不知道在座同志当时怎么样。后来,克服经验主义的问题克服得好一点吧,那一阵有些效果。
后来林彪也犯经验主义,因为经验主义是作为教条主义助手出现的,林彪搞经验主义,不学习理论,说是自己有经验,可以上升为理论。他不但反对学习马列,也反对学习主席著作,说学习主席著作是"捷径"。林彪高举是假的。
张春桥还说:
我觉得,学习问题,对经验主义的危险,恐怕还是要警惕。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你说学习了,但没有用。主要是领导干部不是抓得很紧。现在,我们要以主席指示当作纲,联系我们部队存在的这些问题来学习。这些问题摆在面前,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得好,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但能够纠正一些错误,而且还会有新的前进和进步。如果不好好学习,再往前进,阻力会相当大。
有了毛泽东的"最高指示",两支秃笔结束了长久的沉默,从幕后跑到台前,哇啦哇啦叫喊起来。虽说张春桥、姚文元的文章是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都予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上海人民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印出单行本。这两篇文章,列为各机关、工厂、农村、部队政治学习的必读文件。毛泽东的授命,使张、姚得以重操旧业,利用他们在宣传舆论界的优势,反攻邓小平。
大抵是"人贵言重"的缘故,自从姚文元成为中国的舆论总管之后,虽然一篇篇重要的社论、报道都要经他的秃笔斧定方可见报,而署名姚文元的文章几乎从报刊上消失了。他退到幕后,用各种各样的"批示"作为口令,导演着幕前的一切:
1972年底借批判"右倾回潮"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周恩来;
1973年8月为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草一系列"左"的文章,发表一系列宣传左倾思潮的社论;
1973年8月10日,令《人民日报》转载《辽宁日报》的《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加了"编者按",为"白卷英雄"张铁生撑腰;
1973年12月28日,又令《人民日报》转载《北京日报》刊登的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帅的来信和日记,加了"编者按",在全国掀起批判"师道尊严"、"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高潮;
1974年2月28日,令《人民日报》发表初澜的长篇文章《评晋剧〈三上桃峰〉》,在全国掀起批"文艺黑线回潮"的运动;
与此同时,为江青发动的"批林批孔"运动,发社论,登文章,批"大儒",批"宰相",批"周公",猛攻周恩来;
姚文元开动舆论机器,成为"中国帽子公司"和"中国谣言公司"的总经理。
1975年1月,中国的命运有了转机。在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复出,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主持中央党政日常工作。"四人帮"的篡权阴谋遭到了最沉重的打击。
姚文元再也无法忍耐了。他从幕后跳到了幕前。1975年2月28日,新华社向全国转发了姚文元在《红旗》杂志第三期上发表的"重要文章":《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一时期,全国各报全文转载。姚文元的文章又成为全国人民的"政治学习文件"。
林彪反党集团覆灭已经四年,"批林批孔"也已经"运动"多时,作为舆论总管的姚文元怎么放马后炮,直到这时才发表署名文章批林彪呢?
弦外有音,话外有声。姚文元批的是林彪,暗中指的是什么,路人皆知:
"林彪及其死党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是极其孤立的,但产生出这一伙极端孤立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人物,却有它深刻的社会阶级基础。
"只要还存在被打倒的反动阶级,党内(以及社会上)就有可能出现把复辟愿望变为复辟行动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因此,要提高警惕,要警觉和粉碎国内外反动派的种种阴谋,切不可麻痹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