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励志书籍 >> 纪实长篇:“四人帮”兴亡 >> 正文

【字体: 】      【发表评论


第175节:押上历史审判台(28)


  姚蓬子急了,让妻子到上海师院交涉。师院总算开了证明,准许姚蓬子每月领取三十元存款。

  三十元怎够一家子的生活开销?何况,姚蓬子正生病。这事情闹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专家办公室"。市里倒好说话,因为姚文元乃"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第一副主任"。看在姚文元的面上,市里下达了姚蓬子存款解冻的"指示",于是姚蓬子一家总算有了生活来源。

  姚蓬子死后,这笔存款便供周修文维持生活。

  周修文提出要继承的姚蓬子遗产,则是另一笔款子。姚蓬子的"作家书屋"在接受"资本主义改造"之后,姚蓬子作为资本家,每年领取定息。但是,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至1966年9月,他没有领取。在去世前,姚蓬子曾对家人说过,这笔定息上交国家。

  姚蓬子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并未办理过正式上交手续。根据现行政策,原工商业者本人死亡,倘若家属要求领取定息,可予发还。于是,周修文提出了继承遗产的要求。

  根据继承法规,除周修文及女儿姚文华之外,姚文元也是姚蓬子遗产的法定继承人。

  在秦城监狱,姚文元谈了关于姚蓬子遗产的三点意见:

  一、在"文革"的历史条件下,父亲上交定息是对的。现在母亲和妹妹对父亲的遗产提出继承要求,请依照继承法给予满足;

  二、我个人对父亲遗产没有想过继承问题。对于母亲,我长期未尽赡养义务;

  三、我接受父亲遗产中属于我的部分。在我服刑期间,我应继承的份额由妻子代管,作为家属去探望的费用、妻子治病和子女学习的费用。

  上海的司法部门,现在已经按照继承法,把姚蓬子遗产交由周修文及其子女姚文元、姚文华继承。这,原本是身处囹圄的姚文元,连做梦也想不到的。

  姚文元如今仍在服刑之中。在监狱里,他每天都仔仔细细看报纸,从头版看到副刊,只是再也用不着拿起铅笔写"批示"了。他也爱看电视,尤其是每晚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他是必看的。据告知,他在狱中完成了论文《论自然科学与哲学》。

  姚文元曾"评"过这,"评"过那。如今,如果要评一下姚文元,最妥切的,莫过于他自己在评论中写过的一句话:

  "野心会随得志的程度而膨胀,正同资产阶级的贪欲会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而发展一样,永不会有止境……" (注:姚文元:《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3月版,第14页。)

  姚文元的结局,如同他在1976年2月1日所写的"精辟之言":

  我手无寸铁,就一支笔,且是铅笔,"打倒"除杀头坐牢之外,就是把我这支笔剥夺掉。

   时光如逝水。转眼之间,到了1996年10月6日。这是逮捕"四人帮"二十周年的纪念日。

   已经沉默多年的姚文元,一下子就成了海外传媒所关注的新闻人物--因为姚文元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正好这天刑满。

   由于我写过《姚文元传》,于是,许多记者便打电话向我询问有关情况。

   先是在5日傍晚,香港《明报》记者徐景辉打来长途电话,采访了一个多小时。他详细询问了姚文元的经历。我逐一作了答复。

   《明报》在6日报道了我的谈话。

   接着,6日傍晚,日本《读卖新闻》记者中津先生从北京打来电话,也是采访关于姚文元问题,问了一些类似的问题。

   7日下午三时许,接到法国新闻社驻上海记者刘秀英小姐的电话,很急,要求马上赶到我家采访姚文元情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