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励志书籍 >> 当幸福来敲门:感人至深的励志经典 >> 序言

【字体:  】      【发表评论


 
上一页返目录下一页

 

3


  此时的旧金山对待无家可归的人群存在着相当矛盾的态度,这已是人所共知。政府称无家可归问题是新出现的城市顽疾。其实不然,这一问题存在已有十年之久,主要是由于精神疾患治疗设施的州拨款大幅缩水,战后大量越南老兵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导致酗酒吸毒,却未得到有效救治,再有就是其实这并不仅只限于老兵,酗酒吸毒在全国各个城市屡见不鲜。1982年那个漫长的寒冬,当政府宣布取消其贫民救助计划,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湾区的经济形势一路走低。这时,找份活干,找间房住,已经日益艰难,倒是要搞到天使粉、普斯普剂这类便宜的街边毒品要容易得多。

  虽然有些商业人士认为无家可归者有碍市容,影响旅游业,遂对此颇有怨言,但如果你有幸在20世纪80年代初去过旧金山,可能还不会感受到那里有着如此深层次的危机。可能会有人告诫你有些地方不要去,说是醉汉、地痞、流浪女、流浪汉,还有些疯疯癫癫的人在那经常出没,在老家明尼苏达密尔沃基把这些人叫做“神经病”。或许你会注意到一些迹象,领取救济食品的人排起了长队,街头行乞的人数多了很多,母亲带着大大小小的孩子挤在窝棚里艰难度日,十几岁的孩子离家出走,露宿在街边的人蜷缩着身体更像是一堆被随意丢弃的垃圾,公园长椅上,车辆换乘站里,楼房的门廊下,都可以成为这些人暂时的栖身之地。也许,在你自己的城市里也存在类似于旧金山的这类问题,也许你意识到有更多的工作族正步入无家可归者的行列,他们确实有所收入,但不堪重负,在支付房租和购买食品、药品、衣物等生活所需之间艰难做出选择。也许你会思忖,他们曾是怎样的生活和度日,他们曾怀揣着怎样的梦想,也许你会想到如果生活的支撑一旦化为乌有,任何人都会垮掉;一场飞来横祸足以使人落入困顿,从此过上入不敷出而朝不保夕的生活。

  无论你对生活的观察多么细致入微,你也许都不会注意到我的存在。也许会碰巧瞟上一眼,看到我步履匆匆,手推一辆轻便的破烂蓝色儿童推车,这在当时是我唯一的运输工具,装着我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一岁半的俊俏儿子小克里斯多夫,他活蹦乱跳,机灵淘气,还在牙牙学语就已喋喋不休,时不时向我索取食物。你可能做梦也想不到我们爷儿俩已经无家可归。我身着职业装,这行头我总共不过才有两套,另一套就塞在我肩扛的衣物袋里面,还有个袋子里面装着我们的值钱家当(杂七杂八几件衣物、卫生用具,还有几本书,没有这些书我就没法活下去)。我一手提了把伞,另一只手还要拎着公文包,腋下还要夹上硕大的一包帮宝适纸尿裤,同时还要控制婴儿推车,看上去我们俩就像是去什么地方度周末长假一般。我和儿子经常过夜的地方就是在湾区地铁换乘站,再有就是奥克兰或旧金山机场的候机大厅,还有个更为隐蔽的藏身之处就是我的办公室,我经常刻意加班,下班后就可以在办公桌下的地板上舒展腿脚,当然有时候也要躲进奥克兰捷运车站的公共卫生间暂避风雨。

  那个小小的卫生间,虽说没有窗户,但是大小还算合适,放下我们两个还有这些行李都不成问题,再加上马桶和洗手池,足够我们梳洗之用。那里虽然让我感觉到压抑束缚,但是锁上门,与外界隔绝,至少不会有什么猛兽闯进来,也算是上苍赐予的安全所在。这就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的生活写照,那时我也处于生活的中转站,连接我的过去和未来,仿佛就是在人生的地铁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