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年即天命八年(1623年)春,袁崇焕受孙承宗命,往抚蒙古喀喇沁部。先是,明失广宁后,宁远以西五城七十二堡尽为喀喇沁诸部占据。明军前哨不出关外八里铺。袁崇焕亲抚喀喇沁诸部,收复自八里铺至宁远200里;又拊循军民,整治边备,成绩卓著。秋,孙承宗从袁崇焕议,排除巡抚张凤翼、佥事万有孚等力阻,决计戍守宁远。
宁远位于山海关外200里,居辽西走廊中部,在锦州与山海关之间,扼辽西走廊咽喉之地,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它"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宁远城背山面海,居山海要冲,扼边关锁钥。城外山海之间有一条通道,北达沈阳,南通榆关。宁远城迤东有首山,以其形似"人首"而得名。首山与螺峰山(窟窿山)相对,两山之间仅有百米宽的通道。海中有觉华岛(今菊花岛),可设舟师,囤贮粮秣。
明初宁远属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宣德三年(1428年),置宁远卫;五年(1430年),始修卫城。内城周长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宽二丈,周长七里八步。呈方形,有四门--东为春和、南为迎辉、西为永宁、北为威远。外城周长经测遗址为4319米。其城门四前屯卫中前所瓮城旧影
--东为安远、南为永清、西为迎恩、北为大定。景泰中指挥韩斌重修。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副使陈绛再修。时额定城内驻军1250余名。在明朝前期,辽西军政重点为广宁;明朝后期失陷沈阳、辽阳、广宁,宁远处于关宁防线的先锋。后金攻破广宁后,山海关成为明朝阻挡后金进军的关门,宁远的战略地位尤为凸显。但此期明朝战略家们没有认识到宁远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明朝与后金的形势变化,其重要地位才开始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们所认识。袁崇焕首先发现宁远的战略价值,展现出其卓越的军事谋略。
孙承宗采纳袁崇焕议守御宁远,命游击祖大寿兴工营筑,袁崇焕与满桂驻守。但祖大寿臆度朝廷不能远守,便草率从事,工程颇为疏薄,仅筑十分之一。袁崇焕手订规制,亲自督责,军民合力,营筑宁远。《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崇焕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桂,良将,而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宁远城于天启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完工,成为关外一座重镇。明朝关宁防线的后劲为山海关,前锋则为宁远城。孙承宗支持袁崇焕营筑宁远城,并部署防御兵力,标志着关宁防线的初建。后在构建关宁防线过程中,袁崇焕雷雳风行,纪律严肃,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宁远(今辽宁兴城)古城墙登城马道
额,吞没粮饷,脾气发作,越权将其杀了。孙承宗大怒,袁崇焕叩头谢罪。
孙承宗、袁崇焕等为构筑关宁防线,采取诸多措施:一是修筑城堡,二是驻扎军队,三是召回辽人,四是垦荒屯田,五是贸易货物,六是抚绥蒙古。中前所兵民已近5000人,前屯军民有6万余人,中后所兵民不下万余人。宁远兵民达5万余。总计已恢复五城十三堡,垦田5000余顷,兵民已达10余万。宁远经过袁崇焕亲率军民经营,由原先"城中郭外,一望丘墟",极度荒凉凋敝;变为"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宁远成为明朝抵御后金南犯的关外重镇。明朝调集秦、晋、川、湖、齐、梁、燕、赵等军兵驻扎山海关,到天启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已达官兵117086人,马59500匹。关外形势,顿为改观。关宁防线,初步建成。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与崇德帝皇太极,始终没能打破关宁防线。就是这道关宁防线,不仅保卫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20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局势。袁崇焕在孙承宗支持下,为建立关宁防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思想下,天启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九月,孙承宗派总兵马世龙"偕巡抚喻安性及袁崇焕东巡广宁",水陆马步军12000人,历十三山,经右屯,又由水路抵三岔河,以都司杨朝文探盖州。袁崇焕等东巡三州、两河,相度形势,察访虚实,训练士卒,增长胆气,实为熊廷弼雪夜巡边后的又一壮举。袁崇焕《偕诸将游海岛》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