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第四章 孝行篇 共十九条
《诗经》说:"父亲生育我,母亲抚养我。可怜我的父母呀,生养我好辛劳啊!想要报答父母的大恩,像天一样高远无边。"
孔子说:"人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不敢损毁伤害,这是孝的起点。安身立命,奉行道德,扬名于后代,来彰显父母的名声,这是孝的终点。"
孝子侍奉双亲,居家时则向父母献上恭敬,赡养时则要表示欢喜,生病时要表达忧虑,去世了则要表示哀悼,祭祀时要表示庄严肃敬。
因此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亲人却爱他人,这就叫违背道德;不孝敬自己的亲人却去孝敬他人,这就叫违背礼义。
君子侍奉亲人很孝敬,因此可以将之移植到对君主的忠诚上;对待兄长很敬重顺从,因此可以将这种顺从转移到对待长辈上;住家时家政很有条理,因此可以将之转移到当官管理政务之上。
《曲礼》说:"做儿子的,出门必定告知父母,回家一定要去拜见父母。外出游历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学习的东西一定要有固定的专业。平常说话不自己妄称年老,岁数比自己大一倍的就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大十岁的就要像兄长一样侍奉,大五岁的则与之并肩随从。"
父母健在,不去远游。如果不得不出去游历,也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
父母的岁数不能不了解。一则因父母高寿而高兴,一则因父母年岁大了而担心。
父亲还健在时可以考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了,可以孝察他的行为。三年都没有改变父亲为人处世的方法的,就可称为孝顺了。
程颐先生说:"人没有了父母,生日时应当倍感悲痛,怎么忍心置办酒席演奏乐器以为乐事,大家一起庆祝庆祝就可以了。"
姜太公说:"对双亲孝敬的,儿子也孝敬他。自身已然不孝顺了,儿子怎么会孝顺呢?"
孝顺的还生孝顺的子女,不孝的还生不孝的儿女。不信只要看看屋檐前的雨水,一点一滴都落在原处丝毫也不会偏差。
罗先生说:"天下没有不对的父母。"
自己养育子女才知道父母的大恩大德,立身处世才知道做人的辛苦。
孟子说:"不孝有三类,没有后代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养儿为了预防老时有所扶养,积存粮食为了预防饥荒。
曾子说:"父母疼爱你,要满心欢喜永志不忘。父母厌恶你,要心存畏惧而不埋怨。父母有过错,要劝告他们而不违背父母的意愿。"
孔子说:"五大种类刑罚有三千多条款,但罪过莫大于不孝。"
曾子说:"孝敬慈亲,各种举动都没有比孝顺更需要先注意的。孝敬达到了天,就会风调雨顺;孝敬达到了地,万物就会繁荣昌盛;孝敬达到人身上,各种福气都会聚集而至。"
《八反歌》(录自《桂宫誌》)
幼儿有时骂骂我,我内心还感觉很高兴。父母冲我发发火,我心里反而不乐意。一个是高兴,一个是不乐意,对待孩子和对待父母的心情为何会如此悬殊?劝你从今往后,每遇双亲动怒,也应将父母当作孩子看待。
儿辈千言万语,你听着都不厌烦。父母一开口,你便说他们多管闲事。不是管闲事,是双亲真心牵挂你。白发之人大多谙熟世事,人情练达。劝你要遵从老人之言,不要让乳口小儿在那里争长论短。
幼儿屎便脏,你心里却无厌烦顾忌。年老双亲涕泪痰唾零落,你倒有憎嫌之意。请问你的六尺身躯,是从何处来的?是父母的精血造就了你的身体。劝你尊敬善待老年人,他们在年轻体壮时已为你熬垮了筋骨。
看到你早晨到市场上去,买饼又买糕。很少听说是要买来孝敬父母的,大多都说是要买给孩子的。双亲还未品尝,儿女已先吃饱,子女之心不比双亲之心好。劝你多出买饼买糕的钱,好好供养白发双亲,他们在世的日子已经不多。
市场上卖药的店铺,只有肥壮幼儿的药丸,没有壮健双亲大人的。为什么会两般看待呢?儿女也生病,双亲也生病,医治儿女不能与医治双亲的病症相比。就算是割你大腿上的肉来孝敬,那也还是父母给你的呢。劝你赶紧好好爱惜、保全双亲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