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纲: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译文:
第十二章 立教篇 共十七条
孔子说:"立身处世有礼义而以孝敬为根本。丧葬祭祀有礼制而以哀悼为根本。打仗布阵有功业而以勇敢为根本。治理政事有规律而以农业为根本。领导国家有方法而以繁育后代为根本。发财有一定时机而以努力为根本。"
《景行录》说:"治理政务之要旨,叫公正清廉。成就家业之要诀,叫节俭勤劳。"
读书是起家之根本,遵循事理是保家之根本,勤俭是治理家业之根本,和顺是整治家庭之根本。
勤劳是致富之根本,节俭是致富之源头。
《孔子三计图》说:"一生的计划安排在于勤奋,一年的计划安排在于春天,一天的计划安排在于早晨。幼小时候不学习,老了以后就没什么知识。春天如果不耕种,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早晨如果不早起,一天就办不成什么事。"
《性理书》上说:"五种礼教的条目是:父子要有亲情,君臣要有礼义,夫妻要有分别,老幼要有秩序,朋友要有诚信。"
古灵陈先生担任仙居县令,教诲百姓说:"凡我百姓,当父亲的要仁义母亲要慈爱,哥哥要友爱弟弟要恭顺。儿子要孝敬妇人要顺从,夫妻之间要有恩义,男女要有分别,子弟要学习,乡亲之间要有礼节。贫困患难时,亲戚要互相救助;遇婚姻死丧,邻里要相互帮助。在农业上不要懒惰,不要做盗贼,不要学赌博,不要好斗打官司,不要仗强凌弱,不要以恶欺善,不要借富吞贫。行人要让路,耕种者要让田畔,头发花白者不于路上负重行走,这样,礼义之风便会形成了。"
《性理书》上说:"教育人,培养他的向善之心,其恶性自然消弭。治理百姓的人,引导百姓恭敬谦让则争强好斗自然止息。"
《礼记》上说:"做君主的到仁爱为止,做父亲的到慈爱为止,做儿子的到孝敬为止,做朋友的到诚信为止,做弟弟的到尊敬为止,国家间交往到诚信为止。如果遵循这些方法,那么治理政事就可以条理分明了。"
王蠋说:"忠臣不会侍奉两个君主,贞烈妇女不会嫁给两个丈夫。"
王通说:"治理官吏赶不上公平重要,遇到钱财之事没有比廉洁重要的。"
《说苑》上说:"治理国家像弹琴一样,管理家政像执鞭赶马。"
孝敬应当尽力,忠诚应该连性命都不顾。
女子要钦慕贞洁,男人要效仿才能优秀之士。
张思叔座右铭说:"凡是说话一定要忠实诚信,凡是做事一定要笃诚恭敬。饮食一定要注意节度,字画一定要工整。容貌一定要端庄,衣帽穿着一定要整齐严肃。步伐一定要安详自如,住家独处一定要端正清静。做事一定要从谋划开始,说话一定要考虑行为。日常道德一定要坚持,承诺一定要兑现。看到善事就像自己所为,看到恶事就像自己患病一样。总计这十四条,我都尚未深入省思。写下来放在座角,从早至晚都把它视为对自己的警戒。"
范益谦的座右铭:"第一不议朝廷的利害关系,边境急报和官吏任免;第二不议州县官员的长短得失;第三不议众人作为的过错罪恶;第四不议仕途上官吏的趋炎附势;第五不议财物利益的多少厌恶贫穷追求富有;第六不议狎戏轻慢评论女色;第七不议求人找物硬索酒食。"又写道:"别人附上的书信,不可以拆看或扣压。和人并排而坐,不可偷看别人私信。凡到别人家里,不可偷看别人写的文字。凡是借人东西,不可损坏不还。凡吃东西,不可挑挑拣拣。与人共处,不可只顾自己方便。别人富贵,既不可感叹羡慕也不要诋毁中伤。但凡以上这几件事,如果有人违背原则,就足以看出他的居心不良,对于潜心修养大有害处,因此写下来警戒自己。"
周武王问姜太公说:"人活在世上,为什么会有贵贱贫富之不同,想听听您的说法。"姜太公回答:"富贵就像圣人的道德,都是由于天命。富有者在使用财物上有节度,不富者家里有十种偷懒。"武王问:"什么是十种偷懒?"太公回答:"时令成熟却不去收成是第一种偷懒;收成屯积不了是第二种偷懒;没事点灯睡觉是第三种偷懒;慵懒不耕种是第四种;不下气力与工夫是第五种;专门行窃为害是第六种;养儿蓄女太多是第七种;白天睡觉懒起是第八种;贪杯纵欲是第九种;嫉妒他人是第十种。"武王问:"家里没有这十种偷懒,还不富有的是怎么回事?"太公回答:"这样的人家必有三种耗损。"武王问:"什么叫作三种耗损?"太公回答:"仓库漏雨潮湿却不遮盖,让老鼠鸟雀乱吃一气是第一种耗损;播种收成错过时节是第二种;抛撒米谷使之脏污跌价是第三种。"武王问:"家里没有这三种耗损,还不富有的是为什么?"太公回答:"那样的人家必有一过错二失误三痴愚四不足五忤逆六不祥七奴从八下贱九愚蠢十固执。自己招致祸患,并非上天降下灾殃。"武王说:"全都希望听您讲讲。"太公回答:"生了男儿却不教育训诲是第一种过错;婴幼小孩不加教育是第二种失误;刚迎娶新娘时不加教诲是第三种痴愚;还没说话就先笑是第四种过失;不赡养父母是第五种忤逆;夜里裸身起床是第六种不祥;喜欢拉他人的弓是第七种奴从;爱骑他人马是第八种下贱;喝别人酒还要劝别人喝是第九种愚蠢;吃别人的饭还要指使朋友是第十种固执。"武王说:"够了,这些话真是太对了。"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