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儒曰:"妍丑不可太明,议论不可务尽。情势不可殚竭,好恶不可骤施。"
责人之非,不如行己之是。扬己之是,不如克己之非。
译文:
第五章正己篇共一百一十七条
《性理书》说:"看到别人的善行就查找自己的善行,看到别人的恶行就查找自己的恶行,这样做才是于己有益。"
《景行录》说:"不尊重自己的会招致耻辱,不敬畏自己有恃无恐的会招致灾祸。不骄傲自满的会获益,不自以为是的会见闻广博。"
孔子说:"君子自身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就不会牢固。要以忠义诚信这两种美德为宗旨来培养德行。"
《景行录》说:"大丈夫应当包容别人,而不要被别人所包容。"
人的天资禀赋要刚毅,刚毅就能在世上立足。
《素书》说:"为自己辩释开脱来教育他人的不顺,端正自己言行来教育别人的则顺理成章。"
苏武说:"不要拿自己能做到的来责备别人做不到的,不要拿自己擅长的来苛责别人所不擅长的。"
姜太公说:"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贵而把别人看得很低贱,不要自高自大却蔑视小瞧他人,不要倚仗自己勇猛而轻视敌人。"
鲁共公说:"凭借品德胜过别人的就会强大,凭借钱财胜过别人的就会凶险,凭借气力胜过别人的就会灭亡。"
荀子说:"从善意出发抬高他人的称为教诲,从善意出发附和别人的称作顺应潮流。从恶意出发抬高他人的称为谄媚,从恶意出发迎合别人的称作阿谀奉承。"
孟子说:"依靠势力制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从内心里服气。凭借道德让人服气的,别人这是打心眼里实实在在的服气。"
姜太公说:"看到别人做的好事,就该记下来。看到别人做的坏事,就该为之掩饰。"
孔子说:"隐瞒别人的善行,这就叫做'蔽贤';张扬别人的恶行,这就叫小人。提到别人的善行,就像自己也有这样的善行。谈到别人的恶行,就像自己身受其害一样。"
马援说:"听说别人的过错,要像听见自己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嘴巴却不可以说。"
孟子说:"谈论别人不好的事,应当谈该拿其后果怎么办呢?"
邵康节先生说:"听到别人的毁谤未曾生气,听到别人的赞誉未曾欣喜,听到谈论他人的恶行未曾附和,听到谈论别人的善行则趋近应和,又跟着高兴。因此诗中写道:'乐于见到好人,乐于听闻好事,乐于履行好意。听说别人的恶行,如荆刺在背。听说别人的善行,如佩戴兰蕙。'"
《诗经》说:"心里不要胡思乱想,双脚不要到处乱走。人别乱交往,东西别乱接受。"
《近思录》说:"接近善行应当像风一样迅速,改正过错应当像打雷一样急促。"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犹如日食与月食。犯错时,人们都看到了。改正后,人们都景仰。"
知道过错一定改正,一定要做到不忘这一条。
孔子说:"有了过错却不去改正,这才叫真正的过错呀。"
《直言诀》说:"听说了自己的过错还不改正的,这就叫真的过错了。愚蠢之人就像劣马。劣马自然要不断地被鞭打,愚人终究要被严厉鞭策,而且一点也不会减轻他肩上的负担。"
说我不好的是我老师,说我好的是害我的人。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就跟随学习,他们不好的方面就改正它。"
《景行录》说:"寡言少语地去选择朋友,就不会有后悔懊恼,就可以免去忧虑和羞辱。"
姜太公说:"话多对自己身体不利,身怀百技却不会对自己有害。"
姜太公说:"勤奋是无价之宝,慎重是护身之符。"
《景行录》说:"寡言少语就可以减少非议,清心寡欲就可以保全性命。"
《景行录》说:"保全性命的人清心寡欲,明哲保身的人回避名声。没有欲望容易,不要名声很难。"
追逐声名的,会害了性命。钱财太多的人,会毁了后代。
老子说:"欲望太多会损伤精神,钱财太多会连累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