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不老的身心: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心灵导师》作者: (美)乔布拉 

 


《不老的身心》 第二部分
《不老的身心》 在幻觉的掌控之中(1)

作者:(美)乔布拉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在幻觉的掌控之中

  要摆脱死亡的影响,你必须看到,这种影响是在你不能作出有意识选择之前,通过灌输让你接受的一种对现实的看法。回想一下你在幼年时期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的情景。这种遭遇通常十分吓人。一个四岁小女孩在早上醒来时发现她养的金丝雀、小猫或小狗已经不再欢蹦乱跳地活动。发生了什么?我的小宠物去哪里啦?

  父母通常不会对此类问题作出理想答复。他们会说“你的宠物上了天堂,到上帝那儿去了。”这样说通常并不解决问题。说一个宠物上天堂只是表达了父母所抱希望,但他们内心同孩子一样惧怕死亡,并且也同样不了解死亡。小孩子们对于父母的疑虑和回避态度都十分敏感。眼泪止住了,痛苦减轻了,但在更深一层一个隐隐约约的疑问也出现了:这也许会发生在我身上。

  当你的孩子的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时,父母会确定这种担心是真实的。“奶奶死了,她去了天堂,而且有一天你也会死,爸爸妈妈也是一样。”你可能已经不记得这一幕——许多孩子都希望忘掉它,并希望成为彼得潘【彼得潘 PETER PAN是英国童话故事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彼得潘小飞侠是一个敢于冒险、激励同伴突破自我,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小英雄】永远年轻——但无论你是否记得都无关宏旨。按照一些心理学家的说法,在你遭遇死亡的那一时刻,你就看到了缠绕人类数百年的一个概念。你关于死亡就是灭绝的观念使得你的身体会衰退、衰老并死亡,正像在你之前的许多人身上发生的一样。

  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对死亡必然性的一种恐惧。在我们珍惜的一件物品死亡时,我们都感到一种疼痛,并且在心中留下了永远的洞。我们心中的空缺由恐惧填补了,而且由于那里以前没有别的东西,我们不能够正视死亡。损失是最有可能造成焦虑的原因,而且是最难以正视的。

  成年之后,衰老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损失;因此它迫使我们来查看这个自己幼儿时期就打开的缺口。将自己从死亡中解脱出来,这正是所有宗教的目标:“啊,死亡,你的刺在哪里?啊,坟墓,你的胜利在哪里?”这是圣保罗(Saint Paul)在写给科林斯 (Corinth古希腊的商业、艺术中心)的少数基督徒的信中提出的问题,然后他又作出答复:“死自身的刺就是罪过”,这就是一种错误或有失体面。换句话说,死亡是人与上天分隔开的结果,而上天是不存在死亡的。根据定义,生命性质本身就包含了死亡。

  但是在我们幼时死掉的金丝雀、猫或狗等宠物又怎么样呢?他们在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神学观念。但是说一个动物死亡就是在用人的语言描述事件。看看窗外的树,它是死还是活着?它同时两者都是:苍老的树叶已经死了,而种子就是从这里生长出来的。树干里面的木头死了,但外面薄薄一英寸的1/16厚的一圈新生组织除外,它为树叶提供养分,但自身却基本是由无生命细胞膜质纤维构成的。当树叶到秋天变颜色时,它们死掉的骨骼会落到地上,但在此之前它们一直是活着的树的一部分。

  此外,周围环绕着树的食品、空气和水则与被封在石头内或留在雨水中一样,并没有更多的生命力;支撑着树木的土壤只是碾碎的石头和死树的腐烂混合物。我们所谓活树是活与死的混合体,这两者之间的任何划分大多是在我们大脑中生成的。任何植物或动物只是这些元素的永恒不停地周而复始周期中的一个阶段。这整个循环就是生命,循环过程就是生活。而我们力图将这一循环看做静止和运动的画面并且说“现在这棵树是活的,而现在这棵树是死的”,这只反映了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出于对腐烂和解体的恐惧,我们将其称为死亡,实际上它们只是一种变化而已。

  像树木一样,金丝雀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在早些时候,金丝雀只是一个蛋,在此之前是一个受精细胞,再之前,是被鸟妈妈吃掉的一粒鸟食,然后又从食物变成鸟蛋被生出来。金丝雀死后,尸体腐烂,而各种成分将滋养各种植物,植物将提供种子喂其它的鸟。在这一无穷无尽的过程中有多少成分是死亡,又有多少仅仅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包括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你可以认为死亡是在将来等待着你的一件可怕的事,而实际上你身体的某些部分每秒钟都在死亡。每当你消化食物时,你的胃膜都会部分死亡,只是由新的组织所取代。你的皮肤、头发、脚指甲、血球和其他肌体组织也是如此。

  你可以认为死亡是你的对头,但所有这些细胞都在为你的生存而死去。如果你的胃膜不死,也没有一遍又一遍被替换,你的胃液会在几小时之内穿透你的胃壁,那时你的整个人体就会死亡。你越仔细观察,越会发现生与死之间的界线十分模糊。肌肉的新陈代谢要比脂肪快,大脑、心脏和肝脏的细胞在出生之后就再不会更新,而胃、皮肤和血球则会在几天、几星期或几个月之后便轮换一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