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45页
第1章愤怒:人之常情(1)
它可以使你精神振奋,增进你和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你的自尊,并让你采取保护性措施,从而消除恐惧和不安全感。(耶稣、甘地以及马丁•路德•金都是容易动怒的人,但是他们把这种愤怒转化为改变社会的动力,从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愤怒是一种“好东西”。当愤怒导致家庭暴力、财产损失、性虐待、吸食毒品、身体溃疡、自残等行为时,愤怒绝对不能算是什么“好东西”。 只有在公开表达愤怒时,它才成为问题。大约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会在生气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的愤怒,而其他人或者强忍自己的怒火(“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或者努力抑制住自己的愤怒(“我一点儿也不生气——真的!”)表达自己愤怒的人就像吱呀乱响的车轮子一样会令人侧目,但实际上那些强忍怒火或抑制自己愤怒的人同样也需要进行愤怒管理。 人越老就越容易发火。正好相反,年纪越大,人们的负面情感就越少,对情感的控制力也越强。人就像酒和奶酪一样,越老越醇和。 情感一词在英语中是“emotion”,这是一个合成词。其中“e-”代表“energy”(能量),而“-motion”表示“运动”。情感会促使人们采取各种行动,保护自己免受威胁,使人和社会发生联系,使人类的繁衍得以持续,引导人从事愉快的追求,促使人在遭受某种真正的损失后设法挽回,或者激励你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没有情感,生活将陷于停顿和静止。 精神病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对那些似乎缺乏情感——包括愤怒——的人进行描述: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患者常见的表现有: 不能很好地辨认各类感情 缺乏乐趣 在做决定时表现得过于逻辑化 愤怒问题的焦点是什么? 在学术生涯的早期,我像其他同行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这个问题的争论上:愤怒是发泄出来好还是忍而不发好?我当时主要研究表达愤怒的途径和愤怒对健康的影响。那时我站在主张发泄愤怒的一方(并为此感到自豪),坚持认为处理愤怒的正确方式就是将其发泄出来。我的想法是:与其让自己血压升高不如大声地抗议。 现在回想起来,我和我的同行们都犯了一个错误:没有认识到愤怒问题的焦点所在。我后来发现(这种发现更多地来自实践而非科学研究),愤怒问题的关键是一个人所体验的愤怒的多少。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很少生气,如果你即便生气的时候愤怒感也不是很强烈,或者如果你的愤怒一分钟后就烟消云散,那么,你到底是发泄出来还是忍而不发都无关紧要,因为这一点儿愤怒对你、对别人都不会成为什么问题。 同样,如果你一天到晚没完没了地生气,如果你愤怒的程度非常强烈,并且一整天都难以平静,那么不管你是习惯于发泄还是隐忍都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不管怎样愤怒对你来说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你隐忍不发,那你将付出的代价是:抑郁、心脏病、仇恨,等等;如果你发泄出来,那你也将以另一种方式付出代价:官司、离婚、失业,等等。所以,发泄与否只能决定你付出代价的方式。 “适应”有时很讨厌 对于坏习惯来说,最讨厌的问题就是适应,或者说习惯成自然,它让你很难改变自己。肥胖症患者虽然明白自己需要减肥,但他们往往还是像往常那样吃喝(并像往常那样不爱运动)。吸烟的人知道自己在慢性自杀,但很少有人戒烟。那些酗酒、吸毒或赌博成瘾的人也是同样的情况。人们甚至对贫穷和不识字也会适应。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安于现状,或者懒惰,或者缺乏意志力,或者旧习难改。不管怎样,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对变化的内在抵制。 对于那些因生气问题来找我的人,我一直认为应该实话实说。我会一开始就告诉他们:保持现状要比改变自己轻松得多。所以,想图省事,就维持现状并承受其后果。维持现状不需要付出努力,也不需要激励和作出承诺,但是改变现状需要这些。如果你觉得你可以做到,那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你得到的回报也将是巨大的。我的一个朋友用了几年时间克服自己的暴躁脾气,他说:“自从我控制了自己的脾气后,我的心态变平和了,每晚睡觉时也不用琢磨怎样去和某人扯平了。”这就是愤怒管理的效果 对别人缺乏同情 对别人的情感感觉困惑 对艺术、文学、音乐等表现得无动于衷 很少有包含情感的回忆(比如关于童年的一些记忆) 每个人都需要支持,没有人能完全孤立地走完一生。当你开始对你的生活作出重大改变时,别人的帮助格外重要。而对你的愤怒进行管理就是这样一种重大改变。 支持有很多种形式。为了能有效地管理愤怒,你需要以下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