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52页

精华与糟粕

  最近几十年来,中国文史界有一个口头语,叫做“批判继承”。说详细一点,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化要“一分为二”,分清精华与糟粕,继承前者,批判后者。口号一出,天下翕然从之,几乎是每人必讲,每会必讲,无有表异议者,仿佛它是先验的,用不着证明。

  但是,究竟什么叫做“精华”,什么又叫做“糟粕”呢?二者关系又是怎样呢?我——我看别人也一样——从来没有去认真思考过,好像二者泾渭分明,一看就能识别,只要文中一写,会上一说,它就成了六字真言,威力自在。

  最近我那胡思乱想的毛病又发作起来,狂悖起来,我又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苦思之余,豁然开朗。原来这两个表面上看上去像是对立面的东西,不但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界限不清;尤有甚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向对立面转化。

  空口无凭,我举几个例子。孔子和儒学,在90年前的五四运动时期,肯定被认为是糟粕,不然的话,何能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然而,时移势迁,到了今天,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还有什么人能说孔子和儒学中没有精华呢?这是由糟粕向精华转化的例子,另外一个例子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思想大混乱的时期中,斗,斗,斗的哲学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当然是精华无疑了。然而到了今天怎样了呢?谁敢说它不是糟粕?这是一个从精华转化成糟粕的例子,我认为,这两个例子都是有说服力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上面的例子还是过于简单化了一些,古往今来,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精华与糟粕互相转化,循环往复、变化多端,想读者定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

  这种情况的根源何在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时代随时在前进,社会随时在变化。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在政治方面,在经济方面,在巩固统治方面,在保持安定团结方面,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在提高人民的文化道德水平方面,等等,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前代或当代的理论、学说或者行动,就是精华,否则就是糟粕。但时代和社会是永不停息地变动着的,一变动就会提出新的要求。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学说或者行动是不能想象的。

  我的用意只不过是提醒人们:在讲出这近套话的“批判继承”和“要分清精华与糟粕”的时候,要稍稍动一点脑筋,不要让套话变成废话,如此而已。

  1999年1月12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