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52页

关于神韵关于神韵(1)

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词儿,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是谈诗、论画,还是评品书法,都离不开它。从六朝以来,文人学士不断地使用这个词儿。与这个词儿有密切联系,有时候甚至难以区分的词儿,还有气韵、神等等,含义都差不多。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在评品顾骏之的画时,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此后历代都有人谈到神韵。比如苏轼、胡应麟、王夫之、王士禛、翁方纲等等参阅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第891—897页。钱钟书:《谈艺录》,1986年,第40—44页……讲气韵的有谢赫的“气韵生动”,《扪虱新话》的“文章以气韵为主”等等。讲神的有《沧浪诗话》的“入神”等等。神韵一词儿,除了应用于文章、艺术等方面外,也用来评论人物,比如《宋书?王敬弘传》:“敬弘神韵冲简,识寓标峻。”

  尽管神韵这个词儿应用相当广,时间相当长,但是到了清初王士禛笔下,它才具有比较固定的含义。王士禛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名的神韵说的倡导者。由于他在诗坛上崇高的地位,他的神韵说影响广被,俨然成为诗艺理论的大宗。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士禛谈论神韵的时候就非常多。我在下面节引几条,详细情况请参阅敏泽和其他中国文学批评史学者的著作。

  《带经堂诗话》卷三:

  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

  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

  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

  同上书,卷四:

  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上书,卷二:

  严沧浪《诗话》借禅喻诗,归于“妙悟”二字,及所云“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又“镜中之像,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云云,皆发前人未发之秘。

  上面引的这几条,可以说明王士禛对神韵的理解。他一再强调以禅喻诗,强调镜中之像,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等。他是利用形象的说法,比喻的说法,来阐明他对神韵的理解。

  我在这里还必须加上几句。钱钟书引《沧浪诗话》:“其(诗)大概有二:优游不迫、沉著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接着说:“可见神韵非诗品中之一品,而为各品之恰到好处,尽善尽美。”钱钟书:《谈艺录》,第40—41页。在严沧浪眼中,李杜有李杜的神韵,王韦有王韦的神韵。但是王士禛出于自己的爱好,抑前者而扬后者,把沧浪的神韵尽归后者。此事翁方纲已经指出来过。在《夏初斋文集》卷八,《神韵论》中说:“其实神韵无所不该……有于实际见神韵者,亦有于虚处见神韵者,有于高古浑朴见神韵者,亦有于情致见神韵者。”王士禛的理解,钱钟书说是“误解”。我个人认为,说是曲解,或者更切近事实。王渔洋喜欢优游不迫的诗,他自己的创作也属于这一类;他不喜欢沉着痛快的诗。这完全是个人爱好,未可厚非。但是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创立神韵说。他就不得不曲解严沧浪的说法,以偏概全。不过,王士禛的做法也有历史渊源。钱钟书引明末陆时壅的说法,隐承沧浪,而于李杜皆致不满。就属于这一类。

  历代关于神韵的说法就介绍到这里。尽管许多文人学士,特别是倡导神韵说的王士禛发表了这样多的看法,神韵的含义是否弄清楚了?别人不知道,我自己是并不清楚的。我越看越不清楚,只觉得眼前一片蒙眬,一团模糊。那许多形象的说法、比喻的说法,当然给了我一些生动的印象;可是仔细一想,仍然不知道神韵究竟是什么东西。我自己仿佛也在参禅,越参越模糊,最终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我自知是钝根,不敢期望顿悟。

  神韵真如神龙,令人见首不见尾,或者首尾皆不能见。难道我们真没有法子弄明白了吗?事实上,中国所有讲神韵的书籍和文章,不管是古还是今,没有哪一个说明白了的。连倡导神韵说的王士禛也不例外。我不是研究文艺理论的专家,不过多少年来对此问题也颇感兴趣,我也曾思考过,探索过。我现在想尝试着走一条过去从没有人走过的路,我想利用印度的古典文艺理论来解释一下神韵的含义。知我罪我,自有解人;始作俑者,所不敢辞。

  印度文艺理论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独成体系。公元9世纪至10世纪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是开创新局面的时期,是一个转折点,一个新纪元。9世纪出了一位欢增(nandavardhana)。他的名著《韵光》(Dhvanyāloka),把语法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的分析运用到诗的词和义(形式和内容)的分析上来。10世纪出了一位新护(Abhinavagupta),他的名著《韵光注》和《舞论注》,继承和发展了欢增的理论。他们的理论以韵论和味论为核心,展开了一系列的独辟蹊径的探讨,从注重词转而为注重义,打破了以前注重修辞手段的理论传统,创立了新的“诗的灵魂”的理论,也就是暗示的韵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轮廓大体如下。主要根据M.Winternitz,Geschichte der lndischen Literatur,3BdS17—18;金克木:《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3—15页,52—75页;黄宝生:《印度古代文学》,1988年,知识出版社,第162—171页。词汇有三重功能,能表达三重意义:一表示功能表示义(字面义,本义)二指示功能指示义(引申义,转义)三暗示功能暗示义(领会义)以上三个系列又可以分为两大类:说出来的,包括“一”和“二”;没有说出来的,包括“三”,在“一”和“二”也就是表示功能和指示功能耗尽了表达能力之后,暗示功能发挥作用。这种暗示就是他们所谓的“韵”。《韵光》第一章说:可是领会义,在伟大诗人的语言(诗)中,却是[另外一种]不同的东西;这显然是在大家都知道的肢体(成分)以外的[不同的东西],正像女人中的(身上的)美一样。金克木译文,《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第56页。

  这种暗示功能、暗示义(领会义)有赖于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可能因人而异,甚至因时因地而异,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在这里有极大的能动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也许就是产生美感的原因。这种暗示就是这一批文艺理论家的所谓韵(dhvani)。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大,他就越容易感到审美客体美,这就是“韵”的奇妙作用。韵是诗的灵魂。他们举出的例子是:“恒河上茅屋。”表示义是“恒河上”。指示义或引申义是“恒河岸上”。暗示义是“凉爽”、“圣洁”,因为恒河是圣河,恒河上茅屋是修道人所居之处。他们把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真诗,以没有说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暗示的东西为主;第二,价值次一等的诗,没有说出来的只占次要地位,只是为了装饰已经说出来的东西;第三,没有价值的诗,把一切重点都放在华丽语言上,放在雕琢堆砌上。在这里,可以说是层次分明。没有说出来的暗示的东西,其价值超过说出来的东西,在说出来的东西中词藻雕饰最无价值。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